社会性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不仅是回答他们“我是谁”、“我属于哪个阶层”这两个问题,更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当下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当中,生活在城市里但是身份却游离于市民和农民之间,这种边缘化和模糊化的自我身份感知和社会中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我们发现在社会性视角下,社会关系、社会氛围和社区参与等均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社会关系网络越偏向于次级群体、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越低、社区参与程度越高,就越能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反之则会出现身份认同模糊甚至仍偏向认同农民身份。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不仅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更要积极制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拉近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最终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2
1、制度性影响因素2
2、社会性影响因素2
3、自身性影响因素2
(二)现状综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研究内容 4
1、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性身份认同的基本情况4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性身份认同相关研究4
3、对策建议4
(二)研究设计方法 5
1、文献法5
2、实地调研法5
3、实证研究法5
(三)核心概念定义 5
1、新生代农民工5
2、身份认同5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情况6
1、基本调查情况6
2、身份认同基本情况6
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基本情况7
4、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氛围感受基本情况8
5、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基本情况10
四、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探究 11
(一)模型选取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成分分析11
(二)主成分回归分析及结果14
五、结论与建议15
(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调查结论15
(二)对策建议16
1、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资本存量是基础和前提16
2、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是必要条件16
六、总结与讨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8
附录19
社会性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逐步走出了传统农业行业并以庞大的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民工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脉络的重要话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强调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当下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如何解决他们身份认同问题,促进其进行市民化的转变成为了关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根据近年国家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农民工已经超过占总农民工的五成比例,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庞大,足以受到各界的瞩目和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城镇化的主力军和重要群体,实现其自我身份认同则是促进其市民化的重要方面。
一、 文献回顾
(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因素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自身性因素。
1、制度性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如甘满堂(2001)、孙立平(2003)等都指出了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造成困境的主导因素,认为由此导致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和城市遭到了分割、农民和市民产生隔阂[1][2]。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在户籍层面上始终是农民,这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各种利益的享有和权利的使用。身份的限制从根本上拒绝了新生代农民工充分享有与市民平等待遇的权利(许丽明,2011)[3],与真正的市民在各方面产生分异。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很大的心理差异,他们渴望彻底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谋求更好的未来发展,对城市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但这与现实有着巨大的落差(张敏等,2014)[4]。加之他们的与户籍制度挂钩的社会保障、劳动制度等,均在各种程度上得不到真正的保障。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必定使他们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较难认同城市的管理轨制(董阜平,2016)[5],与最初的向往发生冲突矛盾,产生身份认同的窘境和模糊化。
2、社会性影响因素
(1)社会关系网络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提升,对于日常交往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比以往更高的需求,但是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和各种方面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产生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信任鸿沟,没能去主动调整和重构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因而制约两边人际交往效能的改进,而此时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与他们拥有共同血缘或是地缘关系构建起来的较为封闭的亲戚、老乡社群,更加同质化、低质化(董阜平,2016)[6]。
(2)社会氛围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享一个生活空间,如果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偏见公开化,就会转化为思想行为上的歧视和排斥,就会形成不良的社会接纳氛围,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产生较远的心理和生活距离,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危机就会出现(岳中志等,2011)[7]。
(3)社区关怀情况
岳中志等(2011)认为,社区参与水平越高,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就会有越好的城市适应程度。这种再社会化过程超越了户籍限制,增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7]。
3、 自身性影响因素
关于这部分在国内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差异性的见解和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人口学变量、人力资本存量、社会心理、乡土记忆与城市经历、经济收入和家庭背景、职业特征等。
(1)人口学变量方面
张璐等(2009)经过调研和实证检验发现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比女性更加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的身份[8];而张敏等(2014)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都较小,受挫感和打击感都感受的比较强烈,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