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现象及其成因研究
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现象及其成因研究[20200414181716]
摘要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一个大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手机,在手机带给人们快乐和方便的时候,其伴随着新的消费行为的产生,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在手机市场这个大环境下,形成手机依赖这个新的消费行为的成因。本文主要采用先构建理论模型,假设有内外部原因成为基础原因并引入中介变量手机上网依赖,人际交往依赖,娱乐依赖,功能依赖;再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再对模型采用逻辑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进行逻辑回归分析之前先对中介变量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手机依赖的度量表聚类分为三个部分,同时按聚类的结果将三类分别定义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然后再进行两大类的逻辑回归分析,分别为内外因素之间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回归分析和手机依赖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内外因素中各因素对形成手机依赖的影响较大,同时手机上网依赖和人际关系依赖也是形成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逻辑回归
目 录
1.绪论 1
1.1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1
1.3.1研究方法 1
1.3.2研究的思路 2
1.3.3研究的内容 2
2.有关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3
2.1手机依赖的概念和界定 3
2.1.1手机依赖的概念 3
2.1.2手机依赖的界定 3
2.2手机依赖的表现 4
2.3手机依赖的成因 4
3.研究的设计 5
3.1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5
3.2调查问卷设计 7
3.3结果分析思路 8
4.调查结果分析 10
4.1样本分布情况 10
4.2手机依赖现象描述统计分析 12
4.3基于手机依赖的聚类分析 13
4.3.1手机依赖的聚类分析 13
4.3.2手机上网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3人际交往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4娱乐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5功能依赖的聚类分析 15
4.4手机依赖的逻辑回归分析 15
4.4.1手机上网依赖逻辑回归分析 15
4.4.2人际交往依赖逻辑回归分析 20
4.4.3娱乐依赖的逻辑回归分析 25
4.4.4功能依赖的逻辑回归 30
4.4.5手机依赖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回归 35
4.5小结 38
5.总结与展望 40
5.1总结 40
5.2研究的局限 41
5.3展望 41
参考文献 42
附录:调查问卷 43
致谢 45
1.绪论
1.1背景
手机拥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它被已经被被广泛的认可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大新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手机的发展,3G、4G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微博、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等[1]。互联网应用在手机上的普及,使得手机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有关手机使用各种各样的现象也接踵而至。近两二年,“手机依赖”这个新鲜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它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这么多的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的学生基本人人一部手机,手机的通话,短信,QQ,上网等功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各种信息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手机这一媒介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它所承载的职能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2]。本文以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现象为出发点,通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向大学生发放和回收,了解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并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并从他们的行为过程中分析其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找出手机依赖的原因。目的在于在这种在电子信息新时代下,深入的挖掘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把握大学生手机的市场需求。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被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调查问卷,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3]。
(2)文献归纳法
在搜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后,进行分类整理,适当的选取了相关文献资料,提取合适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研究法与定量分析
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对相关资料搜集、整理,通过理性分析,结合逻辑判断和推理,并征求相关人员意见,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得出对策建议。并尽量做到结合实际,论证充分,逻辑紧密,合情合理。定性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因果分析法,所谓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和随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4]。
1.3.2研究的思路
第一,本文是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群体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重点旨在分析出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分类,并且得出其影响因素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
第二,查阅相关国内的文献并且请教指导老师。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及界定,研究现状做充分的了解,为本论文的研究做最基础的准备。
第三,实际案列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资料的整理,实地调查,人员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群体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常熟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的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理论分析模型。
第四,提出建议。结合本论文调查结果,对手机研发及销售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1.3.3研究的内容
通过调查并建立模型分析手机依赖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等的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情况,总结出它的基本表现分类及其成因,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借鉴。第一张是关于本次论文的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有关手机以来的相关理论及其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研究模型的设计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以后的数据分析思路;第四部分主要写的是对手机依赖度量表的聚类分析以及模型假设里的内外因和中介变量手机上网依赖,人际关系依赖,娱乐依赖,功能依赖之间的逻辑回归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写的是对这次论文的总结以及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2.有关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2.1手机依赖的概念和界定
2.1.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手机依赖则成为一种附带品。手机上的很多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建构,手机的当之无愧的成为与人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绑定的最紧的一部分。[5]因此,手机依赖的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强调对手机的某些功能的频繁使用,以及心理上对这些功能的依赖,它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并且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与每天回到家人们就要打开电视,无聊的时候翻开报纸这样的行为是相类似的[6]。如Lee发现73%的受访者报告离开手机或面对不得不关机的情况时,他们会感到烦躁和不安;Katharine的调查显示,53%的人会因为手机没电而显得异常焦虑,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表现;Bianchi和Phillips认为手机依赖的人难以控制使用时间,在完成其他任务时会因使用手机行为而分心,并且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Merlo认为手机依赖者通常会强迫性地检查语音信箱及短信,隔几分钟就会想去看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这些强调的是过度使用造成的人际交往问题[7]。
而国内学者的定义则是参考网络成瘾的概念,如师建国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韩登亮和齐志斐将手机依赖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尽管概念尚未统一,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手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因为它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是一种新型的强迫消费行为[8]。
摘要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一个大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手机,在手机带给人们快乐和方便的时候,其伴随着新的消费行为的产生,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在手机市场这个大环境下,形成手机依赖这个新的消费行为的成因。本文主要采用先构建理论模型,假设有内外部原因成为基础原因并引入中介变量手机上网依赖,人际交往依赖,娱乐依赖,功能依赖;再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再对模型采用逻辑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进行逻辑回归分析之前先对中介变量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手机依赖的度量表聚类分为三个部分,同时按聚类的结果将三类分别定义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然后再进行两大类的逻辑回归分析,分别为内外因素之间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回归分析和手机依赖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内外因素中各因素对形成手机依赖的影响较大,同时手机上网依赖和人际关系依赖也是形成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逻辑回归
目 录
1.绪论 1
1.1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1
1.3.1研究方法 1
1.3.2研究的思路 2
1.3.3研究的内容 2
2.有关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3
2.1手机依赖的概念和界定 3
2.1.1手机依赖的概念 3
2.1.2手机依赖的界定 3
2.2手机依赖的表现 4
2.3手机依赖的成因 4
3.研究的设计 5
3.1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5
3.2调查问卷设计 7
3.3结果分析思路 8
4.调查结果分析 10
4.1样本分布情况 10
4.2手机依赖现象描述统计分析 12
4.3基于手机依赖的聚类分析 13
4.3.1手机依赖的聚类分析 13
4.3.2手机上网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3人际交往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4娱乐依赖的聚类分析 14
4.3.5功能依赖的聚类分析 15
4.4手机依赖的逻辑回归分析 15
4.4.1手机上网依赖逻辑回归分析 15
4.4.2人际交往依赖逻辑回归分析 20
4.4.3娱乐依赖的逻辑回归分析 25
4.4.4功能依赖的逻辑回归 30
4.4.5手机依赖与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回归 35
4.5小结 38
5.总结与展望 40
5.1总结 40
5.2研究的局限 41
5.3展望 41
参考文献 42
附录:调查问卷 43
致谢 45
1.绪论
1.1背景
手机拥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它被已经被被广泛的认可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大新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手机的发展,3G、4G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微博、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等[1]。互联网应用在手机上的普及,使得手机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有关手机使用各种各样的现象也接踵而至。近两二年,“手机依赖”这个新鲜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它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这么多的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的学生基本人人一部手机,手机的通话,短信,QQ,上网等功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各种信息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手机这一媒介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它所承载的职能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2]。本文以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现象为出发点,通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向大学生发放和回收,了解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并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并从他们的行为过程中分析其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找出手机依赖的原因。目的在于在这种在电子信息新时代下,深入的挖掘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把握大学生手机的市场需求。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被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调查问卷,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3]。
(2)文献归纳法
在搜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后,进行分类整理,适当的选取了相关文献资料,提取合适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研究法与定量分析
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对相关资料搜集、整理,通过理性分析,结合逻辑判断和推理,并征求相关人员意见,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得出对策建议。并尽量做到结合实际,论证充分,逻辑紧密,合情合理。定性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因果分析法,所谓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和随机变量
1.3.2研究的思路
第一,本文是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群体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重点旨在分析出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分类,并且得出其影响因素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
第二,查阅相关国内的文献并且请教指导老师。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及界定,研究现状做充分的了解,为本论文的研究做最基础的准备。
第三,实际案列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资料的整理,实地调查,人员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群体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常熟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的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理论分析模型。
第四,提出建议。结合本论文调查结果,对手机研发及销售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1.3.3研究的内容
通过调查并建立模型分析手机依赖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等的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情况,总结出它的基本表现分类及其成因,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借鉴。第一张是关于本次论文的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有关手机以来的相关理论及其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研究模型的设计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以后的数据分析思路;第四部分主要写的是对手机依赖度量表的聚类分析以及模型假设里的内外因和中介变量手机上网依赖,人际关系依赖,娱乐依赖,功能依赖之间的逻辑回归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写的是对这次论文的总结以及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2.有关手机依赖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2.1手机依赖的概念和界定
2.1.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手机依赖则成为一种附带品。手机上的很多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建构,手机的当之无愧的成为与人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绑定的最紧的一部分。[5]因此,手机依赖的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强调对手机的某些功能的频繁使用,以及心理上对这些功能的依赖,它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并且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与每天回到家人们就要打开电视,无聊的时候翻开报纸这样的行为是相类似的[6]。如Lee发现73%的受访者报告离开手机或面对不得不关机的情况时,他们会感到烦躁和不安;Katharine的调查显示,53%的人会因为手机没电而显得异常焦虑,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表现;Bianchi和Phillips认为手机依赖的人难以控制使用时间,在完成其他任务时会因使用手机行为而分心,并且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Merlo认为手机依赖者通常会强迫性地检查语音信箱及短信,隔几分钟就会想去看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这些强调的是过度使用造成的人际交往问题[7]。
而国内学者的定义则是参考网络成瘾的概念,如师建国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韩登亮和齐志斐将手机依赖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尽管概念尚未统一,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手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因为它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是一种新型的强迫消费行为[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