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目录
1 引言 1
2 进出口贸易概述 1
2.1 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1
3 淮安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 4
3.1 地理位置 4
3.2 资源环境 4
3.3 交通条件 4
3.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
4 淮安市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6
4.1 从总体规模来看 6
4.2 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来看 6
4.3 从贸易方式来看 9
4.4 从进出口国家来看9
5 淮安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10
5.1 总量偏小,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省偏低10
5.2 进出口商品种类单一且技术含量低11
5.3 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11
5.4 产业结构不合理 11
6 应对淮安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12
6.1 完善相应的软硬设施 12
6.2 扩大进出口规模 13
6.3 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13
6.4 加大外贸产业政策扶持 14
6.5 加快外贸人才培养 15
总结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贸关系愈来愈紧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走势也愈来愈显著。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能完全封闭,必须在贸易中逐步发展,而在一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进出口贸易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出口贸易可以聚集和交换大量的先进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需求规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两重功能,促进了产业和工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由扩展净出口数额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干财产可以获得快速增长,海内税收与就业也可以增添。同时,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增加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扩大具备比较优势产物的出口,从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增进本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增添[10]。对成长中国家来讲,对外贸易成长水平水平不高,出口与入口在布局的分歧,使得经济成长中的产业结构和资本转移是经由进出口贸易实现,即通过一般加工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及投资品的进口,来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交换,促进国内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进经济快速增长[11]。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42627.8亿美元,其中江苏省进出口总额56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2%;其中出口总额3418.7亿美元,增长3.7%,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7%;进口总额2218.9亿美元,增长4%,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1.4%,在江苏省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好的情况下,淮安市进出口总额只有41.6亿美元,仅占了江苏省的0.73%,为了淮安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因此研究淮安进出口贸易现状,发现并分析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是研究的重点。
2 进出口贸易概述
进出口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的简写,是指跨越国境的服务和货品 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 和出口贸易 所组成,因此也可称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调整经济结构,增添财政收入,改良国际间的供求关系等。
2.1 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国富论》文中,亚当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系统的提出并阐释了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的财富。人们的分工由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的原则就是成本的绝对利益或者绝对优势。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确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但是要想分工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从事他最具有优势的商品的生产,之后再相互交换。在不同形式的分工中,最高阶段的分工是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再进行外贸交易,那么每个国家就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他分析认为,适合一国相互之间不同的个体或者家庭的分工原则,同样也应当适合不同的国家,进而论证了国际贸易和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斯密也认为假如国外生产的商品比本国的还要便宜一些,那最好的办法不是自己去生产,而是利用对本国生产有利的商品,去跟国外的商品交换来减少自己的损失,以此获取最大的利润。
2.1.2 比较优势理论
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创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这一种,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有:1.只有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2.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是同质的;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5.彼此之间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会计算运输成本等其他任何费用;6.规模效益不变,劳动和商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1]。
斯密认为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前提是交易的商品都存在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如果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或者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不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但是李嘉图却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他认为只要两国之间的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也可以生产他绝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贸易,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分工中,并都能够获得利润的,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我们应当了解比较优势理论重点突出的是“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2.1.3 资源禀赋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则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即H-O模型。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劳动力虽说是投入的生产要素 ,但是所投入的并不是只有这一种。资源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和由于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 格在国际间的差异,同时资源要素禀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的局限,但是该理论仍然还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上: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 相同;3.两种商品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一个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4.两国的两种商品的规模效益不变。即增加某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将会使该商品的产量以相同的比例增加;5.贸易是自由的,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6.两国的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都是完全竞争的;7.两国的消费偏好 相同,如果用社会无差异曲线 反映,那么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都相同;8.在各国内部之间,生产要素是能够自由流动的,但是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 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9.没有运输费用,关税 或其他贸易方面的限制[2]。
1 引言 1
2 进出口贸易概述 1
2.1 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1
3 淮安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 4
3.1 地理位置 4
3.2 资源环境 4
3.3 交通条件 4
3.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
4 淮安市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6
4.1 从总体规模来看 6
4.2 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来看 6
4.3 从贸易方式来看 9
4.4 从进出口国家来看9
5 淮安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10
5.1 总量偏小,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省偏低10
5.2 进出口商品种类单一且技术含量低11
5.3 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11
5.4 产业结构不合理 11
6 应对淮安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12
6.1 完善相应的软硬设施 12
6.2 扩大进出口规模 13
6.3 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13
6.4 加大外贸产业政策扶持 14
6.5 加快外贸人才培养 15
总结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贸关系愈来愈紧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走势也愈来愈显著。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能完全封闭,必须在贸易中逐步发展,而在一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进出口贸易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出口贸易可以聚集和交换大量的先进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需求规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两重功能,促进了产业和工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由扩展净出口数额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干财产可以获得快速增长,海内税收与就业也可以增添。同时,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增加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扩大具备比较优势产物的出口,从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增进本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增添[10]。对成长中国家来讲,对外贸易成长水平水平不高,出口与入口在布局的分歧,使得经济成长中的产业结构和资本转移是经由进出口贸易实现,即通过一般加工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及投资品的进口,来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交换,促进国内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42627.8亿美元,其中江苏省进出口总额56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2%;其中出口总额3418.7亿美元,增长3.7%,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7%;进口总额2218.9亿美元,增长4%,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1.4%,在江苏省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好的情况下,淮安市进出口总额只有41.6亿美元,仅占了江苏省的0.73%,为了淮安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因此研究淮安进出口贸易现状,发现并分析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是研究的重点。
2 进出口贸易概述
进出口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的简写,是指跨越国境的服务
2.1 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国富论》文中,亚当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系统的提出并阐释了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的财富。人们的分工由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的原则就是成本的绝对利益或者绝对优势。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确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但是要想分工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从事他最具有优势的商品的生产,之后再相互交换。在不同形式的分工中,最高阶段的分工是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再进行外贸交易,那么每个国家就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他分析认为,适合一国相互之间不同的个体或者家庭的分工原则,同样也应当适合不同的国家,进而论证了国际贸易和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斯密也认为假如国外生产的商品比本国的还要便宜一些,那最好的办法不是自己去生产,而是利用对本国生产有利的商品,去跟国外的商品交换来减少自己的损失,以此获取最大的利润。
2.1.2 比较优势理论
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创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这一种,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有:1.只有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2.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是同质的;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是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5.彼此之间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会计算运输成本等其他任何费用;6.规模效益不变,劳动和商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1]。
斯密认为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前提是交易的商品都存在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如果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或者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不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但是李嘉图却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他认为只要两国之间的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也可以生产他绝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贸易,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分工中,并都能够获得利润的,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我们应当了解比较优势理论重点突出的是“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2.1.3 资源禀赋理论
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