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程度不断加深,利率市场化正逐渐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在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基础上,选取10家样本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影响,市场化程度越高,经营绩效越差;宏观经济环境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影响,经济越繁荣,经营绩效越好。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商业银行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竞争效应 2
(二)利差效应 2
(三)利率波动效应 3
三、研究设计 3
(一)研究模型 3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解释与构建 4
1、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 4
2、利率市场化指数 4
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5
4、风险衡量(净收入的标准差) 5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回归分析 6
1、单位根检验 6
2、协整检验 7
3、模型选择与回归 7
五、结论与建议 8
(一)研究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经济学家1973年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就探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此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政府必须放松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让市场自由发展,自由竞争,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天然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这其中,以放宽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为主。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决定利率的大小,形成对利率的自由竞争,因而同时形成不同的利率结构和体系。
随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一国的发展,经济体制的瓶颈和弊端将会出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势在必行(彭小泉,1997)。相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的比较晚,于1996年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先后放开了统一的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国债市场利率,并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
从国外已有数据和资料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大部分国家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均上升,存贷利差缩小,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余额均增加。上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很小,而进入80年后,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银行利率比市场利率更加敏感,很容易发生变化(肖欣荣等,2011);韩国M2占GDP的百分比从34%上升到41%,M3占GDP的百分比从51%上升至118%,虚拟经济特征的泡沫成分随着利率市场化在日渐膨胀,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中银行资产收益率大幅减少(蒋海涛等,2013)。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给各国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作为我国最大的金融中介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引起的连锁反应时必然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同时,商业银行的运行情况,也间接反映着我国经济的走势。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实证检验这个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能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为其出谋划策,同时也能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和适用性。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是指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间的价格竞争合法化、正规化、市场化。前几年,国外学者MartinczMicra和Repullo(2010)指出贷款市场上的竞争会降低贷款利率,缓解银行信用风险,但银行收益下降也损害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内学者陈伟光,李隽(2007)也对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对稳定性有不好的影响投赞成票。然而,他们采用的测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制度的变迁(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竞争程度造成的影响。至于利用市场集中度(王馨,2006)或者HHI指数(李伟和韩立岩,2008)等方法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程度的,其作用也未能将制度考虑在内。同样是黄嘉英,李美婷(2014)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我国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提高了银行间的竞争,但出于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相结合的阶段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随着利率市场的推进和银行数据的公布,张宗益,吴俊(2012)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建立银行贷款价格竞争度指标Lerner指数,研究结果为:第一,价格竞争对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抑制作用,但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与价格竞争并没有显著关系;第二,利率限制的变化会对银行阶段性的风险造成影响,但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的调整行为。可以说,张文在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上没有太大争议,问题是仅以放开后的贷款利率作为研究对象,其解释力不可能很大。
(二)利差效应
利差效应是指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官方主动放弃对利率的控制,而由利率市场自由竞争形成,导致利率差呈现出无法预测捉摸的变化,进行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效应。由于传统体制,经营理念等多因素的影响,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信贷业务为主要业务,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利息净收入和营业收入比均达到70%以上(巴曙松等,2013),可见利差效应将是利率市场化中影响银行绩效的主要效应。2013年,欧阳川和伍艳通过走势图指出,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变化滞后于存贷利差的变化,但二者走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银行绩效和利率差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他们直接量化银行收益率,借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分析浮动利率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正如文章分析的理论预期,存贷利差由于贷款利率的增加而下降,这无益于不利于银行的经营。 如果他们的结论正确,那么,这与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中的发展中国家贷款利率受到限制,金融机构无法收取风险溢价的观点相悖。对此,本文给出的解释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长期的政策性支持使银行在得到储蓄信贷支持的同时也能将资金投资于国家支持的部门与行业,这使得银行的租值很高,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也是对银行业的一种保护。欧阳和伍的文章在解释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利息收益率与风险关系很有说服力,但就贷款利率上升为何会导致存贷利差的缩小的问题上似乎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金融抑制政策致使利率市场化的存款利率提高,但贷款利率却是不确定的,这主要取决于借入借出双方的议价能力(杨顺,2014)。就我国而言,银行客户多为大中型企业,加之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的议价能力并不高(彭星等,20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