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gdp比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M2/GDP比值也一同增长,2017年底,我国准货币M2存量达到1690235.31亿元,同比增长9.04%。我国GDP为827122亿元,相比于GDP,我国M2/GDP比值达到2.04,与1990的0.81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也远高于同时间的其他国家。但我国M2/GDP的高比值并没有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效应,这一现象已经被国际定义为“中国M2/GDP之谜”。本文从总储蓄率、货币流通速度、外汇占款以及经济增长等于方面探讨我国M2/GDP高企的原因。同时,本文根据影响M2/GDP比值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优势在于利用最新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对M2/GDP比值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寻找出对M2/GDP有更加显著影响的指标。关键词 货币超发,储蓄率,货币流通速度,外汇占款
目录
1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 M2/GDP比值影响因素分析 4
2.1 M2的来源 4
2.2 我国M2/GDP比值不断上升的原因 4
3M2/GDP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0
3.1变量选择 10
3.2数据来源 11
3.3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11
3.4时间序列协整性检验 11
3.5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12
4M2/GDP偏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3
4.1通货膨胀 13
4.2易形成资产泡沫,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14
4.3M2/GDP偏高反映我国金融结构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14
4.4高储蓄问题给我国经济会带来负面影响 15
4.5M2/GDP比值过高同时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15
4.6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15
5对货币当局保持M2/GDP增长的政策建议 15
5.1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15
5.2减少外汇占款 16
5.3重视电子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6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M2/GDP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麦金农提出的,M2/GDP是实际衡量在全部交易经济中,以货币作为载质来进行交易的比重。近年来,我国也将该指标作为衡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自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M2/GDP比率也一同不断增长。

图1.1 19902017我国M2、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本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M2、国家统计年鉴GDP数据由作者绘制。

图1.2 19902017我国M2/GDP比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本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M2、国家统计年鉴GDP数据由作者绘制。
由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在1996年之前,我国M2、GDP的变化趋势基本趋于相同,但在这一趋势在1996年之后发生了明显变化。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更为迅速,差距在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底,M2的总量达到1690235.31亿元,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M2/GDP比值达到了2.04。在2003年至2008年,我国M2/GDP比值有所下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我国该比值上升的趋势,我们可以认为,M2/GDP比值的变化具有长期性。
M2/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其也可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远超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需求,会对当前经济发展造成威胁:一是会造成物价水平的增长,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二是过量的货币一旦涌入资本市场,会对资本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导致资本泡沫,冲击实体经济;三冲击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控制M2/GDP比值在一定合理区间内对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M2/GDP指标研究最早应该追溯于McKinnon(1973)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他提出可以将M2/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货币化、金融深化的指标。这一指标在后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被得到不断运用。
国外对M2/GDP指标的研究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该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Demetriade和Hussein(1996)将M2/GDP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M2/GDP比率的上升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有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分析研究影响M2/GDP的具体因素,IrvingFisher(1911)利用交易方程式理论,在剔除物价作为干扰因子后发现,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是影响M2/GDP的重要因素;Moore(1988)从中央银行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中央银行投放货币受商业银行和公众制约,并不能够完全控制货币的投放。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本国M2/GDP比值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到今日,近四十年来始终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态势。M2/GDP的高企,引起了国内一大批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成因展开探讨。早期以易纲(1996)的货币化理论最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易纲(1996)认为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了M2/GDP比率的上升。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指标一路攀高,许多学者对影响因素展开了新一轮的探讨,一些学者从外汇层面对M2/GDP的比值展开研究。刘长青(2014)通过对外汇占款率对M2/GDP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外汇储备增长的回归系数为0.29,对M2/GDP有较大影响;李锦成、田国强(2016)认为中国早年实行的强制结汇制度,以及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大幅增长,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银行需要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收购外汇资产,进而导致M2增长。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M2/GDP比值受高储蓄率的影响。刘晓瑜(2015)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与总储蓄率之间格兰杰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得到储蓄率每上升一个单位,M2/GDP会相应上升0.0211个单位,储蓄率的上升是影响M2/GDP的重要因素;赵畅(2016)从我国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和货币的持有性需求,以及部分地区落后的支付结算技术出发,分析这些对现金漏损率产生影响,进而增加了货币乘数的派生效应。在学术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融资有关方面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刘长青(2014)认为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中央为加强市场流动性以及刺激经济发展釆用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此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但是多数新增贷款最后涌入大型国有企业,以及银行希望控制风险而大量积压流动性导致了经济货币化比率过高,导致了M2/GDP比率的增高;王超(2015)我国的融资渠道并不宽泛,还是依靠银行体系贷款,间接融资所占比例庞大,直接融资渠道缺乏,再加上我国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重影响刺激投资,信贷准入门槛的降低,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影响M2/GDP的比值。以上这些观点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较为广泛的一些影响因素,也有学者另辟蹊径,认为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的兴起也会影响M2/GDP比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