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的效应研究
我国政府连续15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其中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并长期得到财政金融的大力扶持,极大的促进本国农业水平的提升。但在当下的中国,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财政资金发挥的效应低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充分研究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完善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我国财政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指出中央财政支持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有显著的正效应,而银行贷款融资和自筹融资则对农业科技创新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 2
(二)国内2
(三)评述3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3
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的研究设计4
(一)模型的构建4
(二)确认变量4
(三)数据来源5
四、数据分析 5
(一)数据整理及分析5
(二)回归分析5
(三)影响因素分析6
五、结论与建议 7
(一)结论7
(二)建议与对策7
致谢8
参考文献8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的效应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尽管我国的部分农业科技的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推进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进步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它的贡献比例已经超过了其他各部分的有关比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表明,不论现代农业如何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资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投入一直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其中资金的缺乏是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长期缺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投资比例失调、投资结构扭曲等问题的出现也对我国财政金融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融资困难一般被视作是农业科技创新阻碍的关键因素,为了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多国家采取提供财政金融服务的方式,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农业多年发展累计的经验也表明要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投入机制并进行持续的科技投入。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问题,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出台了指导性的文件。在此之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同时指出由于农业科技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加大农业科技财政金融服务。通过财政与金融这两大宏观调控的法宝,协同发挥二者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
“创新”一词的定义最早始于约瑟夫熊彼特,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创新体系传入中国,之后在21世纪初,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在中国开始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国策。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将农业科学研究作为国家产业中重要的一环,Huffman和Evenson(2006)提出农业科研创新不仅是国家实现发展农业的必要渠道,也是各项农业政策的关键因素。
在论述有关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经济突破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创新,因此金融投资对科技创新的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1969)中提出了“技术创新并非来源于工业革命,而是来源于金融革命”的理论,认为通过稳定的长期金融资金的投入能够促使科技创新的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是金融革命的结果,而非工业革命的结果。学者们论证了基于银行的金融体系比基于市场的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
Gerschenkron(1962)认为,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比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更能推动银行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密切联系,从而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Allen 和Gale(1999)认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投资方式能使风险横向分担,而以银行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则使风险跨期分担,因此银行和市场互为弥补关系。
Keith Fuglie(2004)提出了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是商业导向的行为,因此企业必须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必须将研发资金集中在未来可能赚取利润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确保研究成果是可以受到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促进农业企业无法证明投资的具体效应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例如仅在长期内产生效益的部分重要基础研究项目。
Roland Asare(2016)则指出农业研发支出趋势的波动可以归因于风险投资人和开发银行对农业研究的支持,这种长短不一的支持期限表明了资金来源的不规律性。而风投家的支持通常是短期的和临时的,这就对这类资金的长期有效性和效率提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与开发银行和其他风投家协调合作,建立国家型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池,用来资助高科技的农业企业发展。
(二)国内
林毅夫(1992)在《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中对于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我国针对基础建设提供的资金较为薄弱,但是较重视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于扩散。朱希刚、史照林(1994)使用四种不同的测算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但对农业投入产出率下降的原因则未进行具体的研究。黄季馄、胡瑞法(1999)针对当下我国科研投资结构、产出与需求不相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科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调整我国科研投资的方向这一想法。辛贤、梅方权(2000)使用契约模型就科研机构与企业契约关系这一问题深入分析,通过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决定契约的内生变量,并在不同的背景下得出最优结论。戴小枫(2002)以我国加入WTO为大背景,提出了建立“绿箱政策”,加大我国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 2
(二)国内2
(三)评述3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3
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的研究设计4
(一)模型的构建4
(二)确认变量4
(三)数据来源5
四、数据分析 5
(一)数据整理及分析5
(二)回归分析5
(三)影响因素分析6
五、结论与建议 7
(一)结论7
(二)建议与对策7
致谢8
参考文献8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的效应研究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尽管我国的部分农业科技的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推进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进步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它的贡献比例已经超过了其他各部分的有关比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表明,不论现代农业如何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资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投入一直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其中资金的缺乏是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长期缺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投资比例失调、投资结构扭曲等问题的出现也对我国财政金融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融资困难一般被视作是农业科技创新阻碍的关键因素,为了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许多国家采取提供财政金融服务的方式,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农业多年发展累计的经验也表明要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投入机制并进行持续的科技投入。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问题,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出台了指导性的文件。在此之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同时指出由于农业科技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加大农业科技财政金融服务。通过财政与金融这两大宏观调控的法宝,协同发挥二者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
“创新”一词的定义最早始于约瑟夫熊彼特,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创新体系传入中国,之后在21世纪初,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在中国开始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国策。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将农业科学研究作为国家产业中重要的一环,Huffman和Evenson(2006)提出农业科研创新不仅是国家实现发展农业的必要渠道,也是各项农业政策的关键因素。
在论述有关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经济突破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创新,因此金融投资对科技创新的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1969)中提出了“技术创新并非来源于工业革命,而是来源于金融革命”的理论,认为通过稳定的长期金融资金的投入能够促使科技创新的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是金融革命的结果,而非工业革命的结果。学者们论证了基于银行的金融体系比基于市场的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
Gerschenkron(1962)认为,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比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更能推动银行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密切联系,从而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Allen 和Gale(1999)认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投资方式能使风险横向分担,而以银行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则使风险跨期分担,因此银行和市场互为弥补关系。
Keith Fuglie(2004)提出了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是商业导向的行为,因此企业必须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必须将研发资金集中在未来可能赚取利润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确保研究成果是可以受到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促进农业企业无法证明投资的具体效应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例如仅在长期内产生效益的部分重要基础研究项目。
Roland Asare(2016)则指出农业研发支出趋势的波动可以归因于风险投资人和开发银行对农业研究的支持,这种长短不一的支持期限表明了资金来源的不规律性。而风投家的支持通常是短期的和临时的,这就对这类资金的长期有效性和效率提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与开发银行和其他风投家协调合作,建立国家型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池,用来资助高科技的农业企业发展。
(二)国内
林毅夫(1992)在《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中对于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我国针对基础建设提供的资金较为薄弱,但是较重视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于扩散。朱希刚、史照林(1994)使用四种不同的测算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但对农业投入产出率下降的原因则未进行具体的研究。黄季馄、胡瑞法(1999)针对当下我国科研投资结构、产出与需求不相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科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调整我国科研投资的方向这一想法。辛贤、梅方权(2000)使用契约模型就科研机构与企业契约关系这一问题深入分析,通过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决定契约的内生变量,并在不同的背景下得出最优结论。戴小枫(2002)以我国加入WTO为大背景,提出了建立“绿箱政策”,加大我国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