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认证现状和际发展差异分析

如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便是资源与环境的对立,并且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领域。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具有时代性,迎合了生态友好的客观需求。世界各地为了顺利跨越绿色壁垒,纷纷采取各种手段规避贸易风险。为了迎合新时代的需要,以及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绿色食品”的创新理念产生,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侧重于研究我国各省市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情况,比较2013年-2015年来省域间绿色食品发展水平的异同,分析地区发展差异,并研究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以便我国绿色食品的后续工作的展开能借鉴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2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2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3
(一)研究意义 3
(二)研究方法 3
四、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发展现状 4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4
(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4
五、绿色食品认证现状分析5
(一)全国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开展状况5
(1)20132015年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数及产品总数5
(2)20132015年绿色食品产品结构(按产品类别)变化6
(3)20132015年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万亩)6
(4)20132015年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分类情况6
(5)20132015年居民绿色食品消费情况(单位:元)7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比较8
(三)绿色食品认证省间差异因子分析9(1)评价指标选取9
(2)研究方法9
(3)数据处理及研究过程9
(4)相关性检验及因子提取9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12
(一)研究结论12
(二)建议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我国绿色食品认证现状和省际发展差异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际经济与贸易 王宇琦
引言
引言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不论是小学的课堂还是各种大型国际会议论坛,都不约而同的将“绿色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题,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的各个方面都被“绿色理念”这一新颖概念渗透。各个国家和地区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并出口“绿色食品”,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相对优势,才能增强本国的出口优势,才能在日益高筑的绿色壁垒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也正因为如此,食品安全问题逐步登上舞台变成21世纪的时代焦点,也逐渐变为贸易领域中的核心。但是近年来食品事故被屡屡曝光,媒体镜头下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触目惊心,在我们所不知道的角落存在着无数个违规生产加工厂,令人揪心的是每年因为食品中毒的人数以千计,食品危害正波及世界各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令人遗憾的是,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其尚认识不足,至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完美的解决,发展速度也不太尽如人意。
绿色食品有其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注册以后可在权威的官方平台上随时被人查阅,并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它是指采用无污染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加工流程,经过官网权威机构批准、认可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创新在于它不仅从根本上打造了一国食品的品牌优势,更增强了相应国家在贸易往来中的竞争力,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生态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进而成为具有杀伤力的、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新型创新武器。但可惜的是我国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各省市间的区域发展差异较为明显,不仅绿色食品品质得不到保证,消费者不愿购买,导致绿色食品生产链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各国商人只看到短期利益,大肆排放各种污染源,农业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并且有持续恶化的倾向,国内各省市之间的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平衡,省间差距加大,绿色食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根本性制约。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国不少企业生产加工的不达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口品无法顺利出口,大量积压在港口亦或是无奈反销国内,这严重损害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并且阻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可见,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开展以及缩小省间绿色食品发展差异刻不容缓,这是帮助我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强出口食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我国早期关于绿色食品认证的文章大部分以介绍绿色有机食品的产生背景、特点以及试点区域的实践体会为主。近年来,此类文献的数量迅速增加,其研究侧重点可以分为:一是对“绿标”的深入理解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的解读。李显军(2004)将产品认证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深一步阐述绿色食品认证的内涵、特点与现状。樊恒明(2017)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内在含义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它们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战略性选择。二是对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预测绿色食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若干对策。李彦君(2005)主要从绿色食品发展历史、概况、认证标准及生产资料等方面论述了绿色食品认证发展的现状。他们指出在推进绿色食品的浪潮中普遍出现了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规范、监管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教育支撑力度较弱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李锋(2017)重点阐述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向人们普及其内涵与前景。三是从生产者角度,对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结构、技术及生产、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系统性建议。晓春(2007)对食品的绿色包装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了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和未来改进方向。四是从消费者角度,探讨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自愿购买行为等。青平(2006)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有着明显个体差异、分化现象。五是从市场角度分析绿色食品在贸易方面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宋德军等(2007)基于市场国际化的前提下,通过进行企业的比较优势、现状和问题分析探索了我国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的营销战略。六是以绿色食品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作为视角进行有关研究。朱文涛(2016)利用泰尔指数法测度了省与省之间绿色食品发展的差异;董晓红(2016)则把我国31个省份分为6大区域,采取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间的差别。由于国外没有与我国绿色食品对应的概念,所以国外对于绿色食品认证研究少之又少,如J Doran(2010)等人提到现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它已达到相当规模,并迅速扩大。Avery S. Cohn(2011)指出在农业前沿,非政府组织正在开发农业认证系统作为保护工具等。Farid Chemat、Natacha Rombaut(2017)等人提出绿色和可持续的设计是当前食品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观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