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191212135953]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后危机时代,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动荡和能源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下,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战略手段。21世纪以来,在技术进步的驱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光伏生产大国,然而我国光伏应用市场狭小,产业发展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受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大。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市场严重依赖国外、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要改善此现状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行业协会的统筹和协调。
本文从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利用波特五力模型评析我国光伏产业的竞争态势,以天合光能为例分析我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策略,最后为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后危机时代;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天合光能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第1章 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
1.1 光伏产业国际发展现状 1
1.2 光伏产业国内发展现状 4
第2章 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
2.1 外部环境 5
2.2 内部竞争力 6
第3章 我国光伏产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7
3.1 供应商 8
3.2 购买者 8
3.3潜在的新进入者 9
3.4 替代品 9
3.5 同行业竞争者 10
第4章 我国光伏代表企业——天合光能竞争力和竞争策略分析 10
4.1 天合光能简介 10
4.2 天合光能经营状况分析 11
4.3 天合光能竞争力SWOT分析 13
4.4 天合光能竞争策略分析 14
第5章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16
5.1 政府角度 16
5.2 企业角度 18
5.3 行业协会角度 20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引 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战略手段,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具备了规模化的产业基础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国内市场也开始扩容,成为光伏产品生产大国。但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三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产能过剩、经营困难,陷入行业性危机,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努力来发展壮大我国光伏产业,加快光伏发电的应用和普及。本文将拟从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评价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试图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1章 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 光伏产业国际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底,世界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9.6GW,近五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1]。从全球装机容量来看,光伏发电排在水力和风力发电之后,是目前第三位最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根据欧洲JRC的预测,2030年光伏发电将占世界电力总供应的10%以上,2040年将占20%以上,到21世纪末将占到60%以上,可见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下面本文从光伏应用市场、技术、发电成本以及产业政策四个方面来分析光伏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
1.1.2 光伏应用市场
欧洲市场占到光伏总市场的81.8%[3],但是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纷纷下调补贴比例,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增速放缓。与此同时,美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中东、东南亚、南美以及非洲等阳光地带地区也开始发展光伏产业。2010年到2011年之间,欧洲以外地区的累计装机容量几乎翻了一番,可见光伏应用市场开始逐渐向欧洲以外的地区转移。
1.1.2 光伏技术
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加快光伏发电推广和普及的重要因素。几十年来,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各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对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逐渐提高、硅片厚度持续降低和产业化技术不断改进等方面。
1.1.3 光伏发电成本
2000年光伏发电成本大约为45元/kWh, 2003年降至16~20元/kWh,2010年大约为1.5元/kWh,随着技术进步、流程改进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光伏发电成本将不断降低,直至低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图1.1显示了2000——2010年光伏发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图1.1 2000——2010年光伏发电成本变化趋势
1.1.4 光伏产业政策
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国家政策的变动将对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表1.1是世界主要光伏大国的政策变化情况。
表1.1 世界主要光伏大国的政策变化情况
国家 政策变化情况
德国 颁布《上网电价法》,对光伏发电给予电价补贴(1990年)
下调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并提高上网电价的年降幅(2008年)
通过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修订案,光伏发电系统补贴额减少13%(2010年)
光伏发电的补贴调降5%(2011年)
FIT补贴将下调15%,上网电价削减率将从24%上升到28%(2012年)
西班牙 实施“皇家太阳能计划”,国家购电法令生效(2004年)
实施固定上网电价政策,上网电价确定为0.44欧元/kWh(2005年)
修改上网电价政策,提出购电优惠和光伏退税(2006年)
修订光伏购电补贴,退税率调至6%(2008年)
光伏退税率调至2%(2010年)
小型屋顶项目、大型屋顶项目、地面安装系统的补贴分别下降8%、27%、46.5%(2011年)
暂停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补贴 (2012年)
美国 颁布《能源政策法》修正案(2005年)
通过180亿美元新能源激励计划和光伏投资税延期、减免政策(2008年)
通过“太阳能干万屋顶”计划和《联邦投资赋税优惠(ITC)》法案,光伏发电投资额的30%可获政府现金补助(2009年)
日本 颁布《电业系统利用新能源的特别措施法》,简称RPS法(2003年)
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和绿色电力证书制度(2008年)
出台预算额达2095亿日元的住宅光伏补贴政策(2009年)
采用新的电价补助费率,终结安装补助费用(2011年)
实行强制上网电价(2012年)
中国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2009年)
下发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公告和《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2010年)
下发《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2011年)
1.2 光伏产业国内发展现状
1.2.1 规模化的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0%,2007——2010年连续四年产量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与此同时,多晶硅年产量从两三百吨增至4.5万吨,光伏产业原材料自给率由几乎为零提高至50%左右,已形成数百亿元级的产值规模。
1.2.2 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多晶硅提纯和硅锭/硅片生产、中游光伏电池制造和组件封装以及下游光伏系统应用三大环节。
图1.2 光伏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业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晶硅材料制造、铸锭/硅片生产、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系统应用以及光伏设备制造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多晶硅原材料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多晶硅工业体系发展迅速,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体系得到较大范围推广。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已有多晶硅生产企业近50家,多晶硅产量逐年增加(详见图1.2)。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图1.3我国大陆地区2007——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的变化趋势
光伏设备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少数领域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目前国内有30多家光伏设备生产企业,如北京中联科利、武汉三工、长沙万全、中电48所、秦皇岛博硕光电、中电2所等。
光伏电池制造业方面,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权重明显增大。2007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500家,在江浙、冀豫、川赣等地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
光伏应用方面,受国家“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和“金太阳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带动,光伏应用市场快速启动,装机容量不断增加。
1.2.3 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光伏制造技术,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成为世界光状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掌握了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产业基础逐步牢固。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已掌握改良西门子法千吨级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稳定性逐步提升。
主流产品技术与世界同步,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太阳能电池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方面,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7-19%,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5-17%,薄膜等新型电池转换效率约为6-8%[4]。
1.2.4 国内市场开始扩容
光伏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技术的进步与政府政策扶持。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对光伏产业发展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国内光伏市场逐步启动,装机量快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800MW,2011年达到3.1GW,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达4.5GW,同比增长67%[5]。
第2章 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基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国内市场也开始扩容,但是产业发展依旧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力两方面来分析。
2.1 外部环境
2.1.1 面临国际经济动荡和贸易保护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光伏生产大国,但是国内应用市场狭小,90%以上的产品依靠出口,其中欧洲市场占出口量80%左右,美国市场占出口量的10%左右。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动荡,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其新能源政策,下调光伏补贴,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欧美发起对华光伏双反调查,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势必导致我国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减少。图2.1是我国2007——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受欧美双反影响,出口急剧下滑。
数据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整理
图2.1 2007——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
2.1.2 面临来自各国宏伟发展计划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能源短缺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等发到国家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制定上网电价法、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各国的宏伟发展规划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机遇,但同样使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2 内部竞争力
2.2.1 产业链畸形
一方面,从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数量来看,“两头小,中间大”,即上游从事晶硅提纯和硅片生产的企业和下游从事光伏应用的企业较少,中游从事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的企业较多。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500家,而多晶硅生产企业只有50家。另一方面,产业链各环节的扩张周期不同,上游扩张期较长,而中游扩张期较短,整个产业链的扩张期不同步。光伏产业链 畸形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