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惠金融助力地区贫困减缓的研究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决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但是目前对于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的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本文选取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中的七项指标,分析2016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计算普惠金融指数并衡量全国各省市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进一步选取6个被解释变量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措施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三、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 3
(一)构建普惠金融指数 3
1.评价指标的选取 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3
3.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 4
(二)计算指数 4
四、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相关性分析 6
(一)数据标准化 6
(二)普惠金融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影响分析 6
(三)普惠金融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 6
(四)普惠金融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分析 6
(五)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分析 6
(六)普惠金融对人均存款余额的影响分析 7
五、结论及建议 7
(一)结论 7
(二)建议 7
1.加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 7
2.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8
3.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8
4.建立贫困地区普惠金融评估指标体系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关于普惠金融助力地区贫困减缓的研究
引言
引言
2005年,联合国对普惠金融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并发表了普惠金融蓝皮书。 金融危机爆发后,普惠金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尔盖茨慈善基金会直接推动了多个国家和组织参加并建立普惠金融联盟,普惠金融也成为了G20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要议题,并且G20采取了一系列的后续行动,包括成立普惠金融专家组等等,相关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墨西哥由普惠金融联盟所有成员通过的《玛雅宣言》具有标志性意义。《玛雅宣言》是第一个可量化的全球性宣言,它致力于25亿无银行服务人口的普惠金融问题。《玛雅宣言》向全世界推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在第二年被加入到了第七次G20首脑会议的讨论中。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正式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直接推动并参与定制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这是第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数字经济重要原则。与此同时,杭州峰会还推出了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升级版本。最后,杭州峰会还发出了一个信息:全球至少有20亿人目前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
2006年,“普惠金融”这一理论开始进入中国。随后,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逐步深化。以余额宝为例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逐步在市场上出现,互联网借贷、互联网支付以及互联网理财等丰富多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正逐步成为人们日益依赖的新需求。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并逐步形成三大新趋势:传统支付方式由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取代;传统存贷款业务由P2P借贷形式取代;传统的证券业务由众筹模式取而代之。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宽了金融服务发展渠道,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获取成本,使为所有人群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成为了可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使我国普惠金融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
2016年,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重要议题,全球普惠金融进入一个新时代。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建设中国的普惠金融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民、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的可接触性、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效用性。此外,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能够得以提高。因此,研究我国各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同时分析普惠金融与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把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甚少,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只很少地出现在一些对于普惠金融整体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献中。现有文献主要从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人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普惠金融对于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如Krishna和Manish(2010)认为普惠金融使穷人和低收入者以他们可承受的价格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健康卫生条件等,进而有助于贫困地区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此外,普惠金融可以帮助贫困者实现自我就业,从而解决失业问题。Ana Marr和Julia Schmied(2013)认为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三种机制促进贫困减缓:一是投资机制,普惠金融通过降低贫困人口的贷款成本等来促进贫困减缓。二是人力资本提升机制,普惠金融通过赋予贫困人口获得贷款的权利,破除其资金约束,使其可以将资金用于自身教育,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企业行为机制,普惠金融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促使其提髙产量,由此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国内研究现状
同国外学者研究状况相同,我国对于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方面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框架是一种金融体系。它将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向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中低收入人群普及金融服务。周孟亮、张国政(2009)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普惠金融的起源,他们认为强调普惠金融服务理念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关于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方面,焦瑾璞(2009)认为普惠金融可以保护贫困者有限的收入和财富,降低其脆弱性,并通过提供贷款增加贫困者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进而消除贫困。徐敏和张小林(2014)、李建军和卢盼盼(2016)等人通过对中国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发展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普惠金融和收入不平等具有空间集聚特征。贾晋、肖建(2017)则指出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普”的广度不够以及“惠”的深度不够两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建伟和陈银娥(2017)建议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步伐;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瞄准扶贫攻坚的五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选择适合中国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