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1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
3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3
3.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4
4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8
4.1 高额贸易顺差8
4.2 对外贸易摩擦严重9
4.3 外汇储备过高 10
4.4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10
4.5 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11
4.6 外贸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12
4.7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12
5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12
5.1 减缓贸易顺差13
5.2 完善国际协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13
5.3 合理制定外汇储备政策13
5.4 积极扩大内需,降低贸易对外依存度14
5.5 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管理体制14
5.6 注重自主品牌创新,提高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18
图3.1 2000—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7
图3.2 2006—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额 9
图3.3 中国和美国2001—201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比 11
表3.1 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贸易额4
表3.2 2014年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情况5
表3.3 20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年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6
表3.4 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情况6
表3.5 2014年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8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198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40.21亿美元,从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1位,其中,出口220.07亿美元,进口22.14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1年时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6.51亿美元,其中出口2660.98亿美元,进口2435.53亿美元,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也在1999年进入世界前10后进一步上升到世界第6位。2012年中国以38607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的38608.59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最大的国家。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3030.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8倍之多,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
但无法否认的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却不能称为贸易强国。从我国的经济贸易成果来看,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分工的深化,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中国也正处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的阶段,但是在走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我国目前仍是资源消耗大国,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出口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我国的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等。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如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十分有意义。
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贸易参与的一国在某种商品上比另一国具有更高的效率(即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上效率较低(即绝对劣势)时,这时两国可以通过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与对方国家通过贸易往来得到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1]。
2.1.2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且该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各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各市场完全竞争,贸易的参与国均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李嘉图认为在一国对两种产品都处于生产劣势的时候仍可能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因为对该国家来说,总有一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具有比较优势,这样该国家可以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在这个过程下,可以使参与贸易双方的礼仪达到整体最大化。
2.1.3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假设: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两种商品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只考虑商品自身的生产成本。在这些假设条件下,他们认为参与贸易的国家应该出口其充足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缺少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2.1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同一部门的产品,有两个国家可以相互进出口,进行贸易往来。林德将此现象总结出了偏好相似理论,他认为一国市场需求量的决定因素是该国的收入水平。因为一种产品会在该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且满足本国需求量的条件下产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能力,所以认为最先决定产品是否具有出口能力的是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因此产业内贸易出现的条件是两国的需求结构完全相同,一国可以向另一个国家出口他所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取高额贸易。
2.2.2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指出产品的平均成本在某一个确定范围下是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规模经济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认为产品成本的决定因素是整体行业规模,一个国家要想保证自身利益,扩大产业规模,保证成本优势,在贸易往来中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制定更多的补贴及鼓励政策。内部规模经济认为企业产品的成本是由企业自身的规模决定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互惠互利的生产与交换,,在更高效率的专业生产下,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同时扩大生产的规模,满足世界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贸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评判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根据该国企业、产业及该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该理论条件下,一国的优势产业发展被分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从产业经济入手,站在中观层次上,从下向上,由企业微观到国家宏观层面分别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还是国家相关的产业支持政策,一国都要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的目的。
3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1 引言 1
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1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
3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3
3.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4
4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8
4.1 高额贸易顺差8
4.2 对外贸易摩擦严重9
4.3 外汇储备过高 10
4.4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10
4.5 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11
4.6 外贸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12
4.7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12
5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12
5.1 减缓贸易顺差13
5.2 完善国际协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13
5.3 合理制定外汇储备政策13
5.4 积极扩大内需,降低贸易对外依存度14
5.5 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管理体制14
5.6 注重自主品牌创新,提高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18
图3.1 2000—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7
图3.2 2006—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额 9
图3.3 中国和美国2001—201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比 11
表3.1 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贸易额4
表3.2 2014年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情况5
表3.3 20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年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6
表3.4 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情况6
表3.5 2014年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8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198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40.21亿美元,从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1位,其中,出口220.07亿美元,进口22.14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1年时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6.51亿美元,其中出口2660.98亿美元,进口2435.53亿美元,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也在1999年进入世界前10后进一步上升到世界第6位。2012年中国以38607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的38608.59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最大的国家。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3030.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8倍之多,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
但无法否认的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却不能称为贸易强国。从我国的经济贸易成果来看,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分工的深化,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中国也正处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的阶段,但是在走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我国目前仍是资源消耗大国,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出口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我国的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等。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如何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十分有意义。
2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贸易参与的一国在某种商品上比另一国具有更高的效率(即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上效率较低(即绝对劣势)时,这时两国可以通过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与对方国家通过贸易往来得到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1]。
2.1.2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且该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各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各市场完全竞争,贸易的参与国均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李嘉图认为在一国对两种产品都处于生产劣势的时候仍可能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因为对该国家来说,总有一种产品比另一种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具有比较优势,这样该国家可以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在这个过程下,可以使参与贸易双方的礼仪达到整体最大化。
2.1.3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假设: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两种商品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只考虑商品自身的生产成本。在这些假设条件下,他们认为参与贸易的国家应该出口其充足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缺少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2.1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同一部门的产品,有两个国家可以相互进出口,进行贸易往来。林德将此现象总结出了偏好相似理论,他认为一国市场需求量的决定因素是该国的收入水平。因为一种产品会在该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且满足本国需求量的条件下产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能力,所以认为最先决定产品是否具有出口能力的是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因此产业内贸易出现的条件是两国的需求结构完全相同,一国可以向另一个国家出口他所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取高额贸易。
2.2.2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指出产品的平均成本在某一个确定范围下是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规模经济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认为产品成本的决定因素是整体行业规模,一个国家要想保证自身利益,扩大产业规模,保证成本优势,在贸易往来中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制定更多的补贴及鼓励政策。内部规模经济认为企业产品的成本是由企业自身的规模决定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互惠互利的生产与交换,,在更高效率的专业生产下,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同时扩大生产的规模,满足世界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贸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评判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根据该国企业、产业及该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该理论条件下,一国的优势产业发展被分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从产业经济入手,站在中观层次上,从下向上,由企业微观到国家宏观层面分别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还是国家相关的产业支持政策,一国都要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的目的。
3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