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工具涌现,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我国银行体系受影子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测度了我国2004-2013年的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并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做出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影子银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也要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从而使影子银行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银行体系的长远稳定和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4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4
(二)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研究4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5
三、影子银行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机制 5
四、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6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6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6
五、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8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9
(二)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10
六、实证研究11
(一)控制变量的选择11
(二)模型的建立11
(三)ADF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11
(四)模型回归 12
(五)结果分析 12
七、政策建议 12
(一)加强动态监测和协作监管 13
(二)推进金融业市场创新与改革 13
(三)健全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的,通常是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继续急速增长,规模已列全球第三位。我国影子银行业占到GDP的50%60%,大约占到银行业资产25%30%。可见,在所有新兴市场中,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增速值得特别关注。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出台新的规定来约束不规范和高风险的借贷,并且努力确保影子银行体系中的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不是投机活动。为了遏制影子银行的过快增长,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一份规定草案,旨在加强对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企业金融活动的监督,包括委托贷款和理财产品等。但政府并不希望彻底取缔这类高风险贷款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中国影子银行虽然存在经营不规范、监管套利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多元化背景下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对其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因此监管制定要从正面方向引导影子银行,使其成为常规银行的适当补充,扩大信贷渠道,提供流动性,实现风险共担。
本文对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结合运用实证方法检验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程度,进一步了解影子银行系统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对其监管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国外,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将影子银行定义为由部分或完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提出了“准银行”的概念,认为影子银行依赖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并提供贷款,对传统银行的信贷进行调节。
在国内,亦没有形成统一的影子银行定义。曾刚(2013)从监管的角度将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在银行体系内部,主要指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产品;在银行体系外,主要为民间借贷;银行体系内外结合,包括委托贷款和银信合作。肖钢(2013)将影子银行概述为一个涉及实体且活动超出传统银行体系的信用中介系统,通常包括理财产品、表外借贷以及地下金融。骆振心、冯科(2012)则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除包括银行理财、私人股权基金等形式外,还应包括民间借贷。
(二)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研究
由于无法直接观测到影子银行的规模,且其隐蔽性较强,难以直接观察和统计,各大金融机构统计局也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数据。现有的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估算的方法大多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由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理解不同,因而在规模测算的角度上各不相同。
李建军(2008)认为影子银行规模与未观测信贷规模相似,都具有隐蔽性,未被纳入经济核算,从而通过测算未观测信贷规模来代替影子银行规模。他认为未观测信贷规模与未观测经济规模之间的比值和可观测信贷规模与可观测经济规模之间的比值相等,从而求出影子银行规模。
毛泽盛、万亚兰(2012)主要从借款人的角度来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他们假定民间借贷的借款人分为农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测算出他们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总额。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
郑联盛(2009)认为,影子银行可从两个方面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一是期限错配普遍存在且难以克服,这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二是与传统银的竞争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Baily等(2008)研究指出,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效应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脆弱性,另外影子银行大多是规避金融监管的,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从而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
2.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有好有坏
杨涛(2012)将影子银行比作把双刃剑,他认为从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影子银行使依靠息差为活的传统商业银行遭受很大挑战,增加其在现有的金融脱媒大环境下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看到了严格管制下金融创新的希望,促使我们去发展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另外,从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说,一方面,它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是特殊时期金融发展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因为其业务绕过监管,因此蕴含风险,会影响金融及经济的稳定。
苗晓宇和陈晞(2012)从对商业银行的替代、补充、促进、扰乱等方面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他们认为影子银行既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有好有坏。
毛泽盛、万亚兰(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子银行规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的阀值效应,在影子银行的规模低于一定的阀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能够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当超过该阀值时则会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4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4
(二)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研究4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5
三、影子银行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机制 5
四、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6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6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6
五、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算8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9
(二)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10
六、实证研究11
(一)控制变量的选择11
(二)模型的建立11
(三)ADF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11
(四)模型回归 12
(五)结果分析 12
七、政策建议 12
(一)加强动态监测和协作监管 13
(二)推进金融业市场创新与改革 13
(三)健全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的,通常是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继续急速增长,规模已列全球第三位。我国影子银行业占到GDP的50%60%,大约占到银行业资产25%30%。可见,在所有新兴市场中,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增速值得特别关注。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出台新的规定来约束不规范和高风险的借贷,并且努力确保影子银行体系中的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不是投机活动。为了遏制影子银行的过快增长,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一份规定草案,旨在加强对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企业金融活动的监督,包括委托贷款和理财产品等。但政府并不希望彻底取缔这类高风险贷款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中国影子银行虽然存在经营不规范、监管套利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多元化背景下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对其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因此监管制定要从正面方向引导影子银行,使其成为常规银行的适当补充,扩大信贷渠道,提供流动性,实现风险共担。
本文对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结合运用实证方法检验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程度,进一步了解影子银行系统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对其监管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影子银行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国外,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将影子银行定义为由部分或完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提出了“准银行”的概念,认为影子银行依赖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并提供贷款,对传统银行的信贷进行调节。
在国内,亦没有形成统一的影子银行定义。曾刚(2013)从监管的角度将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在银行体系内部,主要指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产品;在银行体系外,主要为民间借贷;银行体系内外结合,包括委托贷款和银信合作。肖钢(2013)将影子银行概述为一个涉及实体且活动超出传统银行体系的信用中介系统,通常包括理财产品、表外借贷以及地下金融。骆振心、冯科(2012)则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除包括银行理财、私人股权基金等形式外,还应包括民间借贷。
(二)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研究
由于无法直接观测到影子银行的规模,且其隐蔽性较强,难以直接观察和统计,各大金融机构统计局也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数据。现有的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估算的方法大多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由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理解不同,因而在规模测算的角度上各不相同。
李建军(2008)认为影子银行规模与未观测信贷规模相似,都具有隐蔽性,未被纳入经济核算,从而通过测算未观测信贷规模来代替影子银行规模。他认为未观测信贷规模与未观测经济规模之间的比值和可观测信贷规模与可观测经济规模之间的比值相等,从而求出影子银行规模。
毛泽盛、万亚兰(2012)主要从借款人的角度来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他们假定民间借贷的借款人分为农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测算出他们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总额。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
1.我国影子银行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
郑联盛(2009)认为,影子银行可从两个方面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一是期限错配普遍存在且难以克服,这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二是与传统银的竞争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Baily等(2008)研究指出,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效应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脆弱性,另外影子银行大多是规避金融监管的,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从而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
2.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有好有坏
杨涛(2012)将影子银行比作把双刃剑,他认为从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影子银行使依靠息差为活的传统商业银行遭受很大挑战,增加其在现有的金融脱媒大环境下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看到了严格管制下金融创新的希望,促使我们去发展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另外,从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说,一方面,它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是特殊时期金融发展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因为其业务绕过监管,因此蕴含风险,会影响金融及经济的稳定。
苗晓宇和陈晞(2012)从对商业银行的替代、补充、促进、扰乱等方面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他们认为影子银行既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有好有坏。
毛泽盛、万亚兰(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子银行规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的阀值效应,在影子银行的规模低于一定的阀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能够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当超过该阀值时则会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