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出口转型问题研究
3关键字 3Abstract: 3Key words: 3一.引言 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41.国外研究概况 42.国内研究概况 5(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5二.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6(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6(二)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7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概况 8(一)我国出口贸易概况 8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 8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83.我国贸易的国际分工 9(二)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0(三)中国出口转型的必要性 10四.中国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1(一)中国能源消耗现状 11(二)中国CO2排放现状 12五.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13(一)计量模型的选择 13(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3(三)回归结果分析 14六.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转型政策建议 17(一)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 17(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17 (三)加快培育新兴贸易市场 17(四)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7(五)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动提高国内环境监测标准 18七.结语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19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转型问题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和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很多产业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同时,碳排放超标引发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人民的健康,甚至已经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出口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低碳经济下我国的出口概况和能源消耗状况,基于相关性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量随着出口额的增加而增加,基于此研究给出了一些中国出口转型的建议。关键字低碳经济,能源消耗,出口转型、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Wei QingTutor Yan BinjianAbstract: Chinas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conomy and trade has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now has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nation,Bu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many of the industry of China ar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Chinas export produc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weakened,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excess carbon emissions not only threaten peoples health, even has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s one of the troika of economic growth,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e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refore, Chinas export transformation is imminen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w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exp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we found tha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re in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exports,according to this we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hina’s export transformation.(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全球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的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问题时刻困扰着人类。世界各地都在倡议通过节能减排,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贸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来限制和阻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同时还兼顾了环境保护,未来低碳发展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2.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贸易更是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在这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EIA(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数据显示,全球2013年共排放二氧化碳排360亿吨,其中中国,美国,欧盟的排放量分别为100亿吨,50亿吨,和35亿吨,中国荣登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的“宝座”。为了体现大国责任,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中国已经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付诸行动等措施来主动减少碳排放,但中国贸易的持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减排的步伐。在中国的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出口为主要产业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达国家的制裁以及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环境倒逼机制,提示着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的必要性。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行业的概况和能源消费状况,并探究了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出口转型,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政府报告中[1]。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英国意识到应该转变发展模式,所以最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对低碳经济的探索。最初,人们研究的是本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气候变暖加剧,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三种普遍认知第一种认为环境会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恶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Khor.M,Talor.A,在探讨全球化是否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时,他们认为,全球化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但贸易的这种发展会带来环境破坏的问题[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贸易对环境存在正效应。尽管一些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危害环境,但并非没有相反的可能性。Dean(2002)分析了中国各省1987-2002年的贸易数据和水污染问题,指出自由贸易通过贸易条件加剧环境破坏,但通过收入增长得以减轻;模拟表明,在贸易过程中,中国的净效应是有益的,贸易使中国环境质量得到改善[3]。第三种观点相较前两种则更为全面,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贸易与环境之间会呈现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早期,污染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加剧,当跨过某个高点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提高。1991年,Grossman 和 Krueger 以北美自贸区52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样本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该地区大气质量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恶化,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环境与收入之间呈现出倒 U 形特征[4]。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这种倒 U 形特征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纵观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前两种观点尽管各自都有研究作为理论支撑,但从中不难发现,样本数据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误差,从中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基本只适合相同国情的国家间。而第三种观点,样本数据来源与北美52个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本上可以涵盖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第三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2.国内研究概况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发展。张瑜、陈徐海、张跃军等在研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②化石能源的消耗将持续增长;③温室气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应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胡初枝,谭丹,黄贤金(2008),收集了大量的的数据,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最近十几年的碳排放量,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产值确实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很有必要[6]。关于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研究,田春秀,李丽平和任勇(2008)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并在研究中揭示了几个观点第一,贸易会导致“碳泄漏”,第二,中国多年来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由此引发的碳排放增加不容忽视。第三,西方国家的进口需求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导致我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7].宁学敏(2009)通过构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1988-2007年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借助协整检验,发现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动也会影响碳排放量。最终结果表明,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来0.23个百分点的碳排放[8]。(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首先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以及相关的引申概念,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分析我国出口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型和升级的理论基础。我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耗现状。从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国际分工等方面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做一个概述,再结合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现状,构建出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联系点,作为研究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首先对出口额与碳排放量做一个相关性分析,再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探寻贸易额的增加与碳排放量的增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我国出口行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转型对策。综合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贸易发展形势,给出我国出口贸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转型建议。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研究,形成课题的理论框架,定性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我国的出口额和碳排放量,探究碳排放量增加与出口额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出口转型的思路。二.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政府报告中。通常意义上的低碳经济,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手段包括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等。低碳经济强调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其本质可以理解为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社会面临不断恶化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压力下提出的,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行动密切相关。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不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低碳与高碳是相对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是高能源高消耗的,低碳经济针对的正是这点。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降低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并非完全抵制化石能源的利用,而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清洁能源开发等手段,既能降低能耗,又能保证经济的增长。(二)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 和 Krueger 以北美自贸区52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样本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该地区大气质量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恶化,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环境与收入之间呈现出倒 U 形特征[4]。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这种倒 U 形特征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 1-1 所示图1-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曲线(EKC)的倒U型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随之恶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达到某个高点后,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这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第一,经济发展的早期,各国处于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由于技术水平和贸易结构的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有害物,因而环境不断恶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加强,再加上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环境日益改善。尽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二战后的日本都曾经历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发展轨迹,但从环境恶化再到逐步改善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倘若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不加防御和治理,放任恶化,最终将可能导致污染超过环境极值,造成不可逆的环境破坏,从而拖累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协同发展。2.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要能够持续的发展,不仅我们这一辈人要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还不能破坏我们后辈的发展需求。该理念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结合,主张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发展。 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次亮相,是在联合国发布的《21世纪议程》中。该议程指出,贸易要想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平的,非歧视和安全可预测的贸易平台,只有透过这样的平台,才能真正最大化国际贸易参与国的利益,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表明在国际贸易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更要注意实现贸易利益与环境资源效益的共赢。贸易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概况(一)我国出口贸易概况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4年全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约合4.3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43912亿元(约合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图3-1 我国2001-2014年对外贸易概况 (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图3-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不论是货物进出口总额还是出口额,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加入WTO的十年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中国贸易额较上一年有所下滑,出口额仅为12016.1亿美元,但仍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在此后连续几年保持着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恢复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3万亿美元,出口额2.3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贸易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贸易构成情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贸易结构包含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而狭义的贸易结构仅包含货物贸易,仅仅指国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我们在研究一国的贸易结构时,常常研究的是该国的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表3-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总额占比总额占比机械及运输设备总额占比20012660.98263.389.902397.6090.10949.0135.6620023255.96285.408.772970.5691.231269.7640.0020034382.28348.127.944034.1692.061877.7342.8520045933.26405.496.835527.7793.172682.6045.2120057619.53490.376.447129.1693.563522.3446.2320069689.78529.195.469160.1794.534563.4347.10200712204.56615.095.0411562.6794.745770.4547.28200814306.93779.575.4513527.3694.556733.2947.06200912016.12631.125.2511384.8394.755902.7449.12201015777.54816.865.1814960.6994.827802.6949.45201118983.811005.455.3017978.3694.709017.7447.50201220487.141005.584.9119481.5695.099643.6147.07201322090.041072.684.8621017.3695.1410385.3447.0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计算整理得到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图来看(如表3-1),2001-2013 年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有较快的增长。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86%,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由90.1%增加到95.14%,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发展态势迅猛,由2001年的35.66%增长到2013年的47.01%。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出口国,已经成为名至实归的“世界工厂”。但不可否认的是,就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仍然是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伴随着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大量的生态问题留在国内,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不仅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不符,也对我国优化贸易结构不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改善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加强监督,节能减排,从而使出口贸易真正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出口贸易的绿色化,低碳化。3.我国贸易的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理,技术,资本,劳动,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在早期的时候,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整体上技术和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裕,因此加工贸易就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不仅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加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这不仅不利于国内的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甚至可能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些产品大多含碳量较高。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常以碳排放不达标为借口,限制或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无疑,这种举措必定会引发中国的不满,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2.贸易市场萎缩。中国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因此,这些国别的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他们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端,环保意识较强,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基于其在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将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对发展中国家采用统一的环境标准,这势必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减小。 3.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来设置贸易壁垒,一方面既限制了进口,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其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先行者优势,不断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新设备,形成新的贸易优势或者以较高的价格将新技术,新装备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种低价出口高价进口的贸易方式,无疑会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4.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直都以价廉物美著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下,一旦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征收碳关税,高额的税费将大幅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即使“物美”,但不再“价廉”,从而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中国出口转型的必要性1.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产品以其物廉价美的姿态渗透到世界各地,不断冲击和改变着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格局,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制造业成本高昂,使得其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够强。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中国制造商品造成发达国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失业率升高,特别是经济危机后,全球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这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往往比发展中国家更大。发达国家为了维持本国安定,降低失业率,保护本国产业,不得不采取行动来限制进口,但由于WTO的相关协定,传统的贸易壁垒不被允许,在此背景下,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最常见的绿色贸易壁垒是“碳关税”,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优势,以碳排放不达标为借口禁止进口或者通过征收高额碳关税等手段来达到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贸易国,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90%以上依赖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污染能源,粗放型的加工贸易的格局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一旦碳关税开始实施,中国将首当其冲,在这种冲击下,如果中国的出口企业不积极谋求转型,必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2.国内节能减排的倒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雾霾,癌症村,牛奶河等词汇时刻牵动着人民的心。人们呼吁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及高昂的环境污染代价也让上层领导人更加重视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国家将节能减排的目标提上了日程,放在了《十二五规划》里面。国家层面的意识必然伴随着许多的举措,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导致许多行业的调整,如钢铁,水泥,冶金,造纸,纺织等高污染型行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果不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不谋求转型升级,不仅可能会被国际减排压力限制,甚至可能直接在国内的政策压力中淘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受制于在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限制,目前来看,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条较快的缓解环境压力的出路。民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可以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但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天平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四.中国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一)中国能源消耗现状经济的增长需要能源的支撑。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逐年增多,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但透过数据,我 们不难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如表4-1所示表4-1 2001-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年份能源消费 总量(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200115040668.321.82.47.5200215943168.022.32.47.3200318379269.821.22.56.5200421345669.521.32.56.7200523599770.819.82.66.8200625867671.119.32.96.7200728050871.118.83.36.8200829144870.318.33.77.7200930664770.417.93.97.8201032493968.019.04.48.6201134800268.418.65.08.0201236173266.618.85.29.4201337500066.018.45.89.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图4-1 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14》计算整理得到从表4-1可以看出,2001-2013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能源消费的结构来看,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中国2003年能源消费构成为例(如图4-1),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分别占到消费总量的66%,18.4%,5.8%,合计超过90%,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不到10%。由此不难得出,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仍然是以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为主。(二)中国CO2排放现状我们知道,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以化石燃料为主,这也直接决定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从图4-2可以看出,1980-2012年,中国的碳排放量从14.48亿吨增加到81.06亿吨,整体呈现出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图4-2 1980-2012中国CO2排放量 (单位百万吨)数据来源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图4-3 2001-2011年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比较图(单位吨/人) 数据来源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从图4-3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碳排量并不高,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以2011年为例,加拿大人均碳排量为16吨/人,美国为18吨/人,日本为9.4吨/人,英国为8.8吨/人,中国为6.1吨/人,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6吨/人,中国的人均碳排量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多,所以总的来说,中国虽然人均碳排放量不多,但仍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另外,从图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从2001-2011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日本和世界人均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然而中国的人均碳排量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07年中国人均排放4.5吨首次超过世界人均排放4.4吨后,人均碳排放量一直都超过世界人均水平,并且差距逐年拉大。显然,这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构成了一定挑战。五.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的选择为了探寻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两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由于使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若时间序列不平稳,可能会引发“伪回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分析时选择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在使用该模型时,首先对两个变量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判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然后用ADF检验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再应用协整检验,OLS,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找出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偏离关系。最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本节研究的是我国碳排放与出口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数据采用《中国统计年鉴》 1980—2012年我国的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和 EIA(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百万吨),采用Eviews 7.0进行回归分析。为了研究方便和防止异方差的存在,将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并把出口额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构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5.1) (5.1) ——t时期CO2排放量的对数值 ——t时期出口额的对数值如果β值为正,说明我国碳排放量会随着贸易额的增长而增加,反之,若β值为负,则表明我国碳排放量随着贸易额的增加而减少。由上文研究可知,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仍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为主,因此我们预期β值为正。(三)回归结果分析 1.变量相关关系分析我们通过Pearson检验法,对变量 和 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这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如表5-1所示表5-1 和 相关性检验结果LNTCLNEXLNTC10.987895LNEX0.98789512.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回归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伪回归”现象,我们首先对和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1显示的是和的趋势图,这两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同向移动,预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图5-1 LNEX 与LNTC变化趋势图我们通过ADF检验法,对和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2所示序列和在各个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接着对它们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得出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这表明和均为一阶单整。表5-2 LNEX 与LNTC的ADF检验结果变量ADF 的检验值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结论lnTCt2.570395-2.641672-1.952066-1.610400非平稳DlnTCt-3.210745-3.661661-2.960411-2.619160平稳lnEXt7.724765-2.639210-1.951687-1.610579非平稳DlnEXt-5.300721-3.661661-2.960411-2.619160平稳和之间的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图如图 5-2 所示图5-2 和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3.协整检验 由于和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构造和的OLS回归方程,得到两者之间的协整回归方程为: =5.532599+0.337988+ (4-2)构建残差序列,并对残差序列分别按照没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有常数项没有时间趋势,以及同时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的回归方程来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3表5-3 残差序列ADF检验结果回归方程ADF检验值值1%显著水平平5%显著水平平10%显著水平平结论无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势-4.754743-2.644302-1.952473-1.610211平稳有有常数项无时间趋势势-4.650147-3.670170-2.963972-2.621007平稳有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势-4.562011--4.296729-3.568379-3.218382平稳从表5-3可以看出,在三种情况下,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1980-2012年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均衡关系为 =5.532599+0.337988,证实了β值为正,即中国碳排放量随着出口规模的变化而正向变化,且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带来碳排放量增加0.337988个单位。4.误差修正模型尽管我们已经证实和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短期的失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碳排放量的短期变动D是如何被决定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构如下 (4-3) 然后以 作为被解释变量,和作为解释变量,估计回归模型,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为 =5.596280+0.330045-0.540918上述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化不仅与出口额的变化有关,还与上一期出口额与均衡水平的偏离有关。因此,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与之间的短期波动规律,说明碳排放量在短期内会随着出口额的波动而波动。5.Granger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尽管协整关系表明 和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间如何相互影响仍不清楚。为了弄清两个变量间到底如何影响,是谁影响了谁,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4-5 所示。原假设观察值滞后期F-统计量P值结论lnEXt不是lnTCt的Granger因果3122.971020.0689拒绝lnTCt不是lnEXt的Granger因果3122.187470.1324接受由表 4-5 可知由于0.0689<0.05,也就是说5%的置信水平上,我们拒绝假设“不是的Granger因果”,说明1980-2012年中国出口额的扩大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这说明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碳排放量确实会增加,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是低碳型的,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张给低碳节能减排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六.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转型政策建议(一)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发展,与国际脱节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宣扬并实践合作共赢的理念,谋求双方甚至多方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以各种新型的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是因为他们往往是规则的制定者。无论在任何的博弈中,规则制定者都会比规则接受者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中,中国应该谋求更多的话语权,积极参与“碳规则”的制定,这样才不至于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才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模式仍是粗放型的,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比过高。一方面,这些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内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加之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等数量的能源创造的出口价值相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很容易会因为碳排放超标问题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所以,中国需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从粗放型的出口贸易模式向集约型的出口贸易模式转变,改变现行的以能源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提升中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培育新兴贸易市场中国目前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北美,欧盟,东盟,日本等。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占到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不难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总体上比较依赖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严苛的环保标准往往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发达国家又是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壁垒的集中区域。所以,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我国出口行业应该面向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首先,要不断巩固和深化传统的发达国家贸易市场,严格执行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维持本国产品在发达国家的份额。其次,要积极去开拓新兴贸易市场。相对于这些已经成熟但却容易产生摩擦的发达贸易市场,还有一些新兴的贸易市场值得开拓,这些新兴市场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需求强劲并且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对环保的要求并不如发达国家那般严苛,这一方面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出口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四)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品的生产必然伴随着能源的消耗。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人们在积极寻求那些更加清洁,更加低碳的能源,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的核心,也是解决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手段。从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能源消费仍以高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占比超过90%,而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不到10%。所以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有力措施,中国应逐步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当然,由于目前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强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学习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五)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动提高国内环境监测标准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条例》已经实施多年,但由于环境违法成本较低,一直以来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导向色彩,官员的考核很大程度上以GDP为重,很多时候官员为了政绩而不顾环境保护,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些企业在谋求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在中国出口转型的问题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逼着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加快落实目前正在探讨的官员考核新机制,将环保纳入考核指标,让地方政府主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帮助,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且将国内的环境监测和碳排放标准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时应对发达国家的规制。七.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中国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4.3万亿美元和2.34万亿美元,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并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一方面,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承受着来自国际节能减排的压力和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从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来看,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比过高,显然并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碳产品占比较大,加之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带来的碳转移也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也表明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总之,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并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国内外减排压力。为了应对国际减排压力,也为了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追求绿色经济发展,我国也一直在努力。从我国2001-2013年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尽管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由此引发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但是,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也从2001年的35.66%增加到2013年的47.01%,这表明我国正在寻求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的转变。当然,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首先,就国际而言,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毕竟规则的制定者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则。其次,就国内而言,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从政策的层面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逼迫企业主动转型。最后,我国还应该积极培育新兴贸易市场,开能系能源,从贸易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贸易低碳转型,建立新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推进社会和经贸的可持续发展。致谢参考文献[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 Feb, 2003 [2]Khor,M Talor.A Is Globalization Undermin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fth Annual Hoper Lecture) ,1997(5)[3]Dean J M.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Harm the Environment? A New Text.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819-842 [4]Grossman,G.M.and A.B.Krueger(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 P.Garder(ed.),The U.S-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 [5]张瑜、陈徐海、张跃军.低碳经济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J].中国能源,2008(4). [6]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环境经济,2008(4). [7]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调研报告,2008(396) [8] 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 [9] 齐哗,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8-13 [10]赵欣 ,齐中英.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性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8.[11]魏本勇,王媛,杨会民,方修琦.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10,19(2):138一144.[12]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0(8). [13]刘婷婷,低碳经济与中国出口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14]张玉萍,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5]魏树青,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16]聂西胜男,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3)[17]陈学妍; 董斌; 王军,低碳经济下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研究[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8]谢守红; 薛红芳; 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
目录
引言
引言
economy and trade has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now has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nation,Bu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many of the industry of China ar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Chinas export produc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weakened,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excess carbon emissions not only threaten peoples health, even has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s one of the troika of economic growth,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e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refore, Chinas export transformation is imminen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w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exp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we found that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re in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exports,according to this we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hina’s export transformation.(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全球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的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问题时刻困扰着人类。世界各地都在倡议通过节能减排,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贸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来限制和阻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同时还兼顾了环境保护,未来低碳发展将成为主流发展模式。2.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贸易更是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在这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EIA(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数据显示,全球2013年共排放二氧化碳排360亿吨,其中中国,美国,欧盟的排放量分别为100亿吨,50亿吨,和35亿吨,中国荣登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的“宝座”。为了体现大国责任,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中国已经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付诸行动等措施来主动减少碳排放,但中国贸易的持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减排的步伐。在中国的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出口为主要产业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发达国家的制裁以及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环境倒逼机制,提示着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的必要性。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行业的概况和能源消费状况,并探究了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出口转型,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政府报告中[1]。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英国意识到应该转变发展模式,所以最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对低碳经济的探索。最初,人们研究的是本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气候变暖加剧,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三种普遍认知第一种认为环境会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恶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Khor.M,Talor.A,在探讨全球化是否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时,他们认为,全球化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但贸易的这种发展会带来环境破坏的问题[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贸易对环境存在正效应。尽管一些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危害环境,但并非没有相反的可能性。Dean(2002)分析了中国各省1987-2002年的贸易数据和水污染问题,指出自由贸易通过贸易条件加剧环境破坏,但通过收入增长得以减轻;模拟表明,在贸易过程中,中国的净效应是有益的,贸易使中国环境质量得到改善[3]。第三种观点相较前两种则更为全面,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贸易与环境之间会呈现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早期,污染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加剧,当跨过某个高点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提高。1991年,Grossman 和 Krueger 以北美自贸区52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样本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该地区大气质量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恶化,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环境与收入之间呈现出倒 U 形特征[4]。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这种倒 U 形特征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纵观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前两种观点尽管各自都有研究作为理论支撑,但从中不难发现,样本数据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误差,从中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基本只适合相同国情的国家间。而第三种观点,样本数据来源与北美52个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本上可以涵盖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第三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2.国内研究概况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发展。张瑜、陈徐海、张跃军等在研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②化石能源的消耗将持续增长;③温室气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应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胡初枝,谭丹,黄贤金(2008),收集了大量的的数据,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最近十几年的碳排放量,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产值确实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很有必要[6]。关于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研究,田春秀,李丽平和任勇(2008)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并在研究中揭示了几个观点第一,贸易会导致“碳泄漏”,第二,中国多年来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由此引发的碳排放增加不容忽视。第三,西方国家的进口需求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导致我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7].宁学敏(2009)通过构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1988-2007年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借助协整检验,发现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动也会影响碳排放量。最终结果表明,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来0.23个百分点的碳排放[8]。(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首先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以及相关的引申概念,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分析我国出口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型和升级的理论基础。我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耗现状。从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国际分工等方面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做一个概述,再结合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现状,构建出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联系点,作为研究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首先对出口额与碳排放量做一个相关性分析,再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探寻贸易额的增加与碳排放量的增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我国出口行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转型对策。综合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贸易发展形势,给出我国出口贸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转型建议。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研究,形成课题的理论框架,定性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我国的出口额和碳排放量,探究碳排放量增加与出口额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出口转型的思路。二.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3年,英国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政府报告中。通常意义上的低碳经济,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手段包括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等。低碳经济强调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其本质可以理解为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社会面临不断恶化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压力下提出的,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行动密切相关。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不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低碳与高碳是相对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是高能源高消耗的,低碳经济针对的正是这点。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降低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并非完全抵制化石能源的利用,而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清洁能源开发等手段,既能降低能耗,又能保证经济的增长。(二)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 和 Krueger 以北美自贸区52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样本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表明该地区大气质量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恶化,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环境与收入之间呈现出倒 U 形特征[4]。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这种倒 U 形特征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 1-1 所示图1-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曲线(EKC)的倒U型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随之恶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达到某个高点后,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这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第一,经济发展的早期,各国处于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由于技术水平和贸易结构的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有害物,因而环境不断恶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加强,再加上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环境日益改善。尽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二战后的日本都曾经历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发展轨迹,但从环境恶化再到逐步改善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倘若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不加防御和治理,放任恶化,最终将可能导致污染超过环境极值,造成不可逆的环境破坏,从而拖累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协同发展。2.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要能够持续的发展,不仅我们这一辈人要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还不能破坏我们后辈的发展需求。该理念要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结合,主张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发展。 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首次亮相,是在联合国发布的《21世纪议程》中。该议程指出,贸易要想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平的,非歧视和安全可预测的贸易平台,只有透过这样的平台,才能真正最大化国际贸易参与国的利益,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贸易可持续发展理念表明在国际贸易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更要注意实现贸易利益与环境资源效益的共赢。贸易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概况(一)我国出口贸易概况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4年全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约合4.3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43912亿元(约合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图3-1 我国2001-2014年对外贸易概况 (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图3-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不论是货物进出口总额还是出口额,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加入WTO的十年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中国贸易额较上一年有所下滑,出口额仅为12016.1亿美元,但仍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在此后连续几年保持着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恢复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3万亿美元,出口额2.3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2.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贸易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贸易构成情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贸易结构包含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而狭义的贸易结构仅包含货物贸易,仅仅指国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我们在研究一国的贸易结构时,常常研究的是该国的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表3-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总额占比总额占比机械及运输设备总额占比20012660.98263.389.902397.6090.10949.0135.6620023255.96285.408.772970.5691.231269.7640.0020034382.28348.127.944034.1692.061877.7342.8520045933.26405.496.835527.7793.172682.6045.2120057619.53490.376.447129.1693.563522.3446.2320069689.78529.195.469160.1794.534563.4347.10200712204.56615.095.0411562.6794.745770.4547.28200814306.93779.575.4513527.3694.556733.2947.06200912016.12631.125.2511384.8394.755902.7449.12201015777.54816.865.1814960.6994.827802.6949.45201118983.811005.455.3017978.3694.709017.7447.50201220487.141005.584.9119481.5695.099643.6147.07201322090.041072.684.8621017.3695.1410385.3447.0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计算整理得到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图来看(如表3-1),2001-2013 年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有较快的增长。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86%,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由90.1%增加到95.14%,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发展态势迅猛,由2001年的35.66%增长到2013年的47.01%。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出口国,已经成为名至实归的“世界工厂”。但不可否认的是,就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仍然是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伴随着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大量的生态问题留在国内,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不仅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不符,也对我国优化贸易结构不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改善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加强监督,节能减排,从而使出口贸易真正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出口贸易的绿色化,低碳化。3.我国贸易的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理,技术,资本,劳动,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在早期的时候,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整体上技术和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裕,因此加工贸易就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不仅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加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这不仅不利于国内的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甚至可能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些产品大多含碳量较高。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常以碳排放不达标为借口,限制或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无疑,这种举措必定会引发中国的不满,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2.贸易市场萎缩。中国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因此,这些国别的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他们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端,环保意识较强,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基于其在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将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对发展中国家采用统一的环境标准,这势必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减小。 3.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来设置贸易壁垒,一方面既限制了进口,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其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先行者优势,不断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新设备,形成新的贸易优势或者以较高的价格将新技术,新装备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种低价出口高价进口的贸易方式,无疑会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4.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直都以价廉物美著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下,一旦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征收碳关税,高额的税费将大幅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即使“物美”,但不再“价廉”,从而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中国出口转型的必要性1.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产品以其物廉价美的姿态渗透到世界各地,不断冲击和改变着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格局,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制造业成本高昂,使得其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够强。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中国制造商品造成发达国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失业率升高,特别是经济危机后,全球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这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往往比发展中国家更大。发达国家为了维持本国安定,降低失业率,保护本国产业,不得不采取行动来限制进口,但由于WTO的相关协定,传统的贸易壁垒不被允许,在此背景下,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最常见的绿色贸易壁垒是“碳关税”,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优势,以碳排放不达标为借口禁止进口或者通过征收高额碳关税等手段来达到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贸易国,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90%以上依赖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污染能源,粗放型的加工贸易的格局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一旦碳关税开始实施,中国将首当其冲,在这种冲击下,如果中国的出口企业不积极谋求转型,必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2.国内节能减排的倒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雾霾,癌症村,牛奶河等词汇时刻牵动着人民的心。人们呼吁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及高昂的环境污染代价也让上层领导人更加重视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国家将节能减排的目标提上了日程,放在了《十二五规划》里面。国家层面的意识必然伴随着许多的举措,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导致许多行业的调整,如钢铁,水泥,冶金,造纸,纺织等高污染型行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果不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不谋求转型升级,不仅可能会被国际减排压力限制,甚至可能直接在国内的政策压力中淘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受制于在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限制,目前来看,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条较快的缓解环境压力的出路。民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可以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但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天平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四.中国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一)中国能源消耗现状经济的增长需要能源的支撑。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逐年增多,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但透过数据,我 们不难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如表4-1所示表4-1 2001-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年份能源消费 总量(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200115040668.321.82.47.5200215943168.022.32.47.3200318379269.821.22.56.5200421345669.521.32.56.7200523599770.819.82.66.8200625867671.119.32.96.7200728050871.118.83.36.8200829144870.318.33.77.7200930664770.417.93.97.8201032493968.019.04.48.6201134800268.418.65.08.0201236173266.618.85.29.4201337500066.018.45.89.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图4-1 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14》计算整理得到从表4-1可以看出,2001-2013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能源消费的结构来看,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中国2003年能源消费构成为例(如图4-1),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分别占到消费总量的66%,18.4%,5.8%,合计超过90%,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不到10%。由此不难得出,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仍然是以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为主。(二)中国CO2排放现状我们知道,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以化石燃料为主,这也直接决定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从图4-2可以看出,1980-2012年,中国的碳排放量从14.48亿吨增加到81.06亿吨,整体呈现出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图4-2 1980-2012中国CO2排放量 (单位百万吨)数据来源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图4-3 2001-2011年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比较图(单位吨/人) 数据来源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从图4-3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碳排量并不高,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以2011年为例,加拿大人均碳排量为16吨/人,美国为18吨/人,日本为9.4吨/人,英国为8.8吨/人,中国为6.1吨/人,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6吨/人,中国的人均碳排量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多,所以总的来说,中国虽然人均碳排放量不多,但仍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另外,从图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从2001-2011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日本和世界人均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然而中国的人均碳排量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07年中国人均排放4.5吨首次超过世界人均排放4.4吨后,人均碳排放量一直都超过世界人均水平,并且差距逐年拉大。显然,这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构成了一定挑战。五.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的选择为了探寻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两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由于使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若时间序列不平稳,可能会引发“伪回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分析时选择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在使用该模型时,首先对两个变量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判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然后用ADF检验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再应用协整检验,OLS,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找出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偏离关系。最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本节研究的是我国碳排放与出口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数据采用《中国统计年鉴》 1980—2012年我国的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和 EIA(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百万吨),采用Eviews 7.0进行回归分析。为了研究方便和防止异方差的存在,将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并把出口额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构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5.1) (5.1) ——t时期CO2排放量的对数值 ——t时期出口额的对数值如果β值为正,说明我国碳排放量会随着贸易额的增长而增加,反之,若β值为负,则表明我国碳排放量随着贸易额的增加而减少。由上文研究可知,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仍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为主,因此我们预期β值为正。(三)回归结果分析 1.变量相关关系分析我们通过Pearson检验法,对变量 和 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这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如表5-1所示表5-1 和 相关性检验结果LNTCLNEXLNTC10.987895LNEX0.98789512.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回归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伪回归”现象,我们首先对和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1显示的是和的趋势图,这两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同向移动,预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图5-1 LNEX 与LNTC变化趋势图我们通过ADF检验法,对和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2所示序列和在各个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接着对它们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得出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这表明和均为一阶单整。表5-2 LNEX 与LNTC的ADF检验结果变量ADF 的检验值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结论lnTCt2.570395-2.641672-1.952066-1.610400非平稳DlnTCt-3.210745-3.661661-2.960411-2.619160平稳lnEXt7.724765-2.639210-1.951687-1.610579非平稳DlnEXt-5.300721-3.661661-2.960411-2.619160平稳和之间的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图如图 5-2 所示图5-2 和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3.协整检验 由于和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构造和的OLS回归方程,得到两者之间的协整回归方程为: =5.532599+0.337988+ (4-2)构建残差序列,并对残差序列分别按照没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有常数项没有时间趋势,以及同时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的回归方程来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3表5-3 残差序列ADF检验结果回归方程ADF检验值值1%显著水平平5%显著水平平10%显著水平平结论无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势-4.754743-2.644302-1.952473-1.610211平稳有有常数项无时间趋势势-4.650147-3.670170-2.963972-2.621007平稳有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势-4.562011--4.296729-3.568379-3.218382平稳从表5-3可以看出,在三种情况下,残差都是平稳的,说明1980-2012年我国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均衡关系为 =5.532599+0.337988,证实了β值为正,即中国碳排放量随着出口规模的变化而正向变化,且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带来碳排放量增加0.337988个单位。4.误差修正模型尽管我们已经证实和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短期的失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碳排放量的短期变动D是如何被决定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构如下 (4-3) 然后以 作为被解释变量,和作为解释变量,估计回归模型,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为 =5.596280+0.330045-0.540918上述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化不仅与出口额的变化有关,还与上一期出口额与均衡水平的偏离有关。因此,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与之间的短期波动规律,说明碳排放量在短期内会随着出口额的波动而波动。5.Granger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尽管协整关系表明 和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间如何相互影响仍不清楚。为了弄清两个变量间到底如何影响,是谁影响了谁,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4-5 所示。原假设观察值滞后期F-统计量P值结论lnEXt不是lnTCt的Granger因果3122.971020.0689拒绝lnTCt不是lnEXt的Granger因果3122.187470.1324接受由表 4-5 可知由于0.0689<0.05,也就是说5%的置信水平上,我们拒绝假设“不是的Granger因果”,说明1980-2012年中国出口额的扩大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这说明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碳排放量确实会增加,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是低碳型的,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张给低碳节能减排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六.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转型政策建议(一)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发展,与国际脱节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宣扬并实践合作共赢的理念,谋求双方甚至多方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以各种新型的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是因为他们往往是规则的制定者。无论在任何的博弈中,规则制定者都会比规则接受者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中,中国应该谋求更多的话语权,积极参与“碳规则”的制定,这样才不至于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才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模式仍是粗放型的,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比过高。一方面,这些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内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加之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等数量的能源创造的出口价值相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很容易会因为碳排放超标问题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所以,中国需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从粗放型的出口贸易模式向集约型的出口贸易模式转变,改变现行的以能源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提升中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培育新兴贸易市场中国目前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北美,欧盟,东盟,日本等。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额占到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不难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总体上比较依赖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严苛的环保标准往往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发达国家又是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壁垒的集中区域。所以,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我国出口行业应该面向更加多元化的市场。首先,要不断巩固和深化传统的发达国家贸易市场,严格执行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维持本国产品在发达国家的份额。其次,要积极去开拓新兴贸易市场。相对于这些已经成熟但却容易产生摩擦的发达贸易市场,还有一些新兴的贸易市场值得开拓,这些新兴市场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需求强劲并且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对环保的要求并不如发达国家那般严苛,这一方面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出口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四)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品的生产必然伴随着能源的消耗。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人们在积极寻求那些更加清洁,更加低碳的能源,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的核心,也是解决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手段。从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能源消费仍以高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占比超过90%,而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不到10%。所以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有力措施,中国应逐步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当然,由于目前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强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学习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五)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动提高国内环境监测标准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条例》已经实施多年,但由于环境违法成本较低,一直以来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导向色彩,官员的考核很大程度上以GDP为重,很多时候官员为了政绩而不顾环境保护,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些企业在谋求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在中国出口转型的问题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逼着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加快落实目前正在探讨的官员考核新机制,将环保纳入考核指标,让地方政府主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帮助,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且将国内的环境监测和碳排放标准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时应对发达国家的规制。七.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中国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4.3万亿美元和2.34万亿美元,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并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一方面,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承受着来自国际节能减排的压力和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从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来看,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比过高,显然并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碳产品占比较大,加之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带来的碳转移也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也表明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总之,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并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国内外减排压力。为了应对国际减排压力,也为了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追求绿色经济发展,我国也一直在努力。从我国2001-2013年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尽管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由此引发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但是,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也从2001年的35.66%增加到2013年的47.01%,这表明我国正在寻求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的转变。当然,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首先,就国际而言,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毕竟规则的制定者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则。其次,就国内而言,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从政策的层面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逼迫企业主动转型。最后,我国还应该积极培育新兴贸易市场,开能系能源,从贸易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贸易低碳转型,建立新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推进社会和经贸的可持续发展。致谢参考文献[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 Feb, 2003 [2]Khor,M Talor.A Is Globalization Undermin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fth Annual Hoper Lecture) ,1997(5)[3]Dean J M.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Harm the Environment? A New Text.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819-842 [4]Grossman,G.M.and A.B.Krueger(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in P.Garder(ed.),The U.S-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 [5]张瑜、陈徐海、张跃军.低碳经济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J].中国能源,2008(4). [6]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环境经济,2008(4). [7]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调研报告,2008(396) [8] 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 [9] 齐哗,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8-13 [10]赵欣 ,齐中英.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性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8.[11]魏本勇,王媛,杨会民,方修琦.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10,19(2):138一144.[12]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0(8). [13]刘婷婷,低碳经济与中国出口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14]张玉萍,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5]魏树青,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16]聂西胜男,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3)[17]陈学妍; 董斌; 王军,低碳经济下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研究[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8]谢守红; 薛红芳; 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
目录
引言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