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商系数法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性研究

基于区位商系数法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性研究[20191212140349]
摘 要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现象,作为拥有明显规模经济优势的汽车产业,当然也有着这样的趋势。产业集聚的同时往往也会形成良好竞争的氛围,既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产业有着很强的产业关联度与带动力,如今,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强劲的挑战,行业集聚发展将是各方的首选。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有关汽车产业集聚的实证性研究,将能对中国该行业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本文主要应用区位商法,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辅助,来探究中国汽车行业区位集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各省的统计年鉴和各年份的汽车工业年鉴。经过对各省近些年数据的整理归纳,纵向横向比较各省的区位商系数变化,得出中国汽车行业的区位划分现状,最后根据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中国汽车行业聚集的相关政策发展建议。本文经数据论证后发现,中国汽车行业集聚基本形成,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包括分布散、优势不突出等问题都有存在,需要继续正确的引导。更多还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区位商系数法;汽车行业;集聚性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
第2章 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2
2.1产业集聚与集群的定义2
2.1.1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概述2
2.1.2.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2
2.2产业集群经典理论3
2.2.1集群理论的发展3
2.2.2 现代汽车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4
第3章 中国汽车行业的集聚现状 4
3.1汽车行业的集聚性 5
3.2中国汽车行业的集聚现状 6
3.2.1中国汽车行业的集聚----空间基尼系数 6
3.2.2 中国汽车产业的集聚----CR指数6
3.2.3中国汽车产业的集聚---Herfindahl指数 7
第4章 对中国汽车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8
4.1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识别8
4.1.1 区位商系数8
4.1.2 各省汽车行业的区位商系数 8
4.2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9
4.2.1 各地区位商系数的比较10
4.2.2 中国汽车行业集群分析11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1
5.1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特质 11
5.2格局的调整建议 13
5.2.1 提高自身集聚程度13
5.2.2 放弃盲目扶持发展 13
5.2.3 突出本地区位优势 14
5.2.4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14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它不仅在国家税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公认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本国的汽车行业日益扩大,规模经济下的产业集聚也在发生着变化。参考世界上汽车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例如欧美、日本、德国等,他们的汽车产业发展之所以更为高效、完善,与其良好的产业集群有着重要关系,产业集群也正成为许多国家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的汽车行业集群研究也成为了有关人士关注的话题。
基于这些背景,本文将应用产业经济学,产业集聚等理论,运用各种反应集聚程度的指标,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空间集聚进行分析,更进一步,在LQ系数法(location quotient,即区位商系数法)之上,对我国的空间集群进行识别。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意义在于丰富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集群现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发现我国汽车行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文将采取各种衡量集聚程度的方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进行分析,再进一步运用区位商系数法对行业的集群进行判定。最后分析中国汽车行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本文重点在于对中国汽车行业集群程度和的判定,正确评估中国汽车行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所提出的建议,都应根据研究得出的问题切实有效的提出。本文将涉及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等多种研究方法互相比较论证。采用数据主要来自于每年度的汽车工业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主要以前者为主。在评定行业集群时,活用区位商系数法,进而得出结论。
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集聚现状,其中应用了几种常见的衡量集聚度的方法;第三章是对其中汽车行业的集群研究,主要应用了区位商系数法,第四章是结论与建议,针对实证部分发现的问题提出。
第 2 章 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
2.1 产业集聚与集群的定义
本文将首先从产业的集聚性开始,由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以及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阐述解释产业集聚的定义,以进一步理解产业集聚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对近些年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做出一个总结.与产业集群作为区分。
2.1.1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产业集聚,即在一定的区域中,集中力量发展某一个有优势的产业,且该产业在总产业中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在本区的经济中也有着重要地位。产业集中与规模经济和垄断程度有关系,一般的说,规模经济明显的部门,例如钢铁、化工等较易形成高一些的产业集中度,也就是所指的空间集聚程度高。
产业空间集聚意味着资源的有效分配,是生产上各种要素在特定地域内的有效聚集,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优化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分析产业空间集聚通常采用产业集中的计量方法,他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对产业移动和产业集中变化等理解。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波特提出,但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模式,它的历史比概念的提出更为悠久。克鲁格曼认为,马歇尔产业区是基于较大需求考虑运输成本与规模经济相作用产生的地理集聚,波特则认为,集群应该包含了关联公司,专业供应商,其他相关机构等一系列包含产业上下游企业机构的地理集聚。后来的有关集群的解释也多是自波特的理论加以延伸。但尽管内涵各有侧重,大部分理论侧重于供给方面。在本文中,将主要以波特的解释作为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
2.1.2.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在相关文献中,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常常可以被看见交替使用。通常的,用”集聚”来描述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在日常的定义中,集聚一般只指同类同种近距离于一定空间内,但在经济学上,产业集群除了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表现,集群内部的联系也是关键性的一点。这关键的一点也是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两者之间既联系也有分别。
产业集聚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经由产业集聚,最终在某地域形成产业集群,但不是每一个集聚都能够形成集群。集群意味着效率的提升,资源的良好分配和充分利用。只有具有这些特点的产业集聚,才能最终生成产业集群。因此,首先对产业集聚的测定,对产业集群判定来说是重要的一个步骤。
2.2 产业集群经典理论
2.2.1 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体系中较有影响力的几个,构成了现有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公认的集群研究开始于马歇尔的新古典产业集聚理论,或者称之为外部经济理论。该理论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前者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作为第一位对产业集群进行研讨的经济学大师,他的理论对后来各种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韦伯的集群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但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也是该理论的局限性。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胡弗则指出了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最后奥古斯特·勒施则比较详细的论述了产业集聚的有关问题,并系统总结了以往集聚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都是从区域经济学的不同方面论述了产业集群,该角度也是集群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8年,波特在哈佛商业年会上提出的新理论将研究视角对准了产业集聚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解释了产业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除开上述主要的几个集聚理论,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新的研究,推动了它的发展,例如将产业集群与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联系起来。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不仅会促进产业集群,而且具有转移产业集群中心的效果。或者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认为降低信息成本的融合政策可以鼓励经济活动的扩散而降低货物将以成本的政策则鼓励集聚,且集聚有利增长。
2.2.2 现代汽车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已有一些人对此作出了研究:
宋炳坤的研究将我国汽车行业以按经济区域,省和主导产品分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汽车行业确实具有明显的集聚。同时和行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较,所有汽车生产打过都存在着产业集聚且特征相似。
赵娟的研究得出了我国生产厂商规模小,整个行业距离应有的成熟规模经济水平尚有差距的结论。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她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种进入壁垒。
庞丽和赵增耀具体分析了影响行业集聚的因素,认为在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考虑到地区本身的资源禀赋,同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实现本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吕毅与宗刚的研究将全国各省的汽车产业集聚进行分级,得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分布不平衡性已经凸显,优势分布仍然较散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是该产业进一步集聚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建华和王敏的研究将中美汽车产业的集聚进行比较,得出了我国较为分散的集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能力较弱,仍和美国的产业大聚集有距离的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国的就业与产业集聚度相关程度不如美国显著,显示我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如美国发展完善。
张房有分析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认为广州有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其优势包括宽松和发达的经济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发达的交通等。
雷鹏重点从产业实力和产业集聚、产业链、空间布局与分工等分析了北京市中汽车产业集群情况以及相关问题。他认为北京汽车工业的问题在产业规模不大、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地区零部件体系没有建立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四个问题,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肖泽磊、黄明知建立了一套能够反映各省市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包括对规模因素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分析,最后他得出了应将建立和健全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来扩大我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
综上可发现,中国对于汽车行业集群的研究虽涉及不少方面,但总体较散。今后对汽车行业集群的研究应当加强,同时提高分析的比重,充分利用数据,进一步完善论证。
第 3 章 中国汽车行业的集聚现状
3.1 汽车行业的集聚性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波动对一国经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该国的汽车行业可以消耗掉国内天然橡胶含量的78%,人造橡胶的49%,机械设备及工具的40%,铁的四分之一,玻璃和锌的23%,还有14%的铝,13%的钢材和10%的铜.这个产业兴衰,必将深刻扰动上述基础工业原料的生产制造,进而将扰动扩散到其他领域。可见,称汽车产业对一国经济息息相关,并不过分。
在分类上,汽车行业可以归之为传统的制造业,众所周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明显是制造业的几个主要特征。欧美等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国家以百年的经验表明,这个产业只有实现大规模生产才能达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对此,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克西斯和希尔博斯通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得出了下表:
表3.1 汽车产量与单件成本降幅的关系
汽车产量(万辆) 0.1--5 5--10 10--20 20--40 40万辆以上
单件生产成本降幅(以0.1万辆为基点) 40% 9% 5.50% 1.75% 基本保持不变
表格来源:根据马克西斯和希尔博相关研究成果制成
表3.1展示了汽车行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生产产本,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单个车型经济规模为60-100万辆,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为400-600万辆。国际知名的汽车企业,例如通用,大众等规模大多超过200万辆,最多时更是超过了800万辆,可见,产业集聚确实是汽车工业的应行之路。
汽车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产业的集聚性特点。有研究总结,造成汽车行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其技术的可分性,高产业关联度和密切的网络联系,因此其集聚性也必然会受到上述因素的独特性的影响:
首先,纵向与横向集聚交错。因为汽车产业分工细、辐射范围大、内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在地域空间的集聚上,通常都会表现出横向不同种类汽车的集聚与纵向产业链内部详细分工的集聚并存的状况。这一方面说明了汽车产业的集聚通常规模较大,另一方面则也可以去理解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广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