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摘要:2015年末,CAFTA迎来了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在协定落实的第一阶段中双边进出口贸易额飞速增长。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对CAFTA 内部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系统的分析,深入探讨CAFTA的建立对于我国农业的影响。模型检测了1996-2013年间中国与50个伙伴国的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创造效应,转移效应不显著。而且CAFTA启动后增加的区内贸易额主要来自贸易创造效应,不存在以贸易转移为代价的贸易增长。另外,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在下一阶段应优先选取GDP大、距离近、具有贸易结构互补的成员开展贸易关系,进而开拓更广泛的农产品市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理论研究综述2
1、贸易的静态效应研究2
2、贸易的动态效应研究 2
(二)实证研究综述2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3
(一)总体贸易规模变化 3
(二)分类产品贸易结构特征5
(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6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7
(一)基本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描述7
(二)数据的选取与来源说明9
(三)实证分析9
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10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作用10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作用1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12
(一)主要结论13
(二)政策建议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表2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4
表22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4
图23 2015年东盟各国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 5表24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 6表25中国与东盟五国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6图26 中国与东盟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示性比较优势趋势7
表31自变量和预期符号说明 8
表32 引力模型的参数估算结果9
CAFTA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引言
引言
自上世纪末起,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日趋成熟,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改革经济体制的重心。根据WTO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31日,WTO接收到全球范围内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共583个,其中有277个正在开展中。凡是加入WTO的成员国,几乎也都加入了一个或几个FTA,优惠的关税和投资条件,拉动并扩大FTA成员间的贸易往来。
从全球总体的FTA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加入时间较晚,但是进展飞速。截至2015年末,我国正式签署的FTA14个,正在磋商中的FTA有8个,还有4个FTA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达成并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此确立了CAFTA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2004年年初,CAFTA的早期收获计划得以开展,我国对500多种农产品实行降税,并从2005年7月20日起全面启动降税进程,这一举措标志着CAFTA正式对双边贸易产生影响。2004年11月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及后来陆续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2010年初,CAFTA全面建成。2011年11月,双方又签署了第二批《服务贸易协议》议定书用以巩固和完善CAFTA,并宣布于2012年1月起开始生效。我国和东盟主要成员国都是农业大国,CAFTA 框架下各成员方都将农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已实施十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4年的38. 1 亿美元逐步增加到2015 年的274. 38 亿美元,年均增长21. 45%,这一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CAFTA建立前的双边贸易增长,也高于我国同期总体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
然而,许多问题也随着双边贸易的急速发展渐渐凸显出来。比如,CAFTA对参与各方的生产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有学者研究认为FTA会伴随产生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对成员国并不都是有利的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使得自由协议内各国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比较的优势,使生产转向区内最有效供应者而创造的净利益。创造效应是一种节约成本,改善资源,增加社会福利的结果。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使有些成员国的比较利益原则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导致消费者不能购买非成员国生产的廉价产品,而只能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格的产品。所以转移效应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了净福利损失。因此,对于CAFTA经济成果的研究需要首先分析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区分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对于成员国的经济影响。本文试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为视角,来分析研究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本文中的农产品贸易流量相关的原始数据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 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具体到分类农产品是基于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编码)的分类标准得到。
一、文献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理论
1、贸易的静态效应研究
Viner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迈出了区域贸易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第一步。美国经济学家Viner(1950)在《关税同盟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差额决定了关税同盟的效应的大小。若低效率成员国的高成本产品被高效率成员国的低成本产品替代,就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当同盟国的生产效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产品的贸易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转移到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时,就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小与本国有关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的大小成正比,与本国与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异大小成正比,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大小成反比。Viner的分析为区域一体化贸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研究侧重于生产效应而忽略了消费效应。Meade(1955)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丰富并首次提出考虑其消费效应。Lipsey(1957)进一步深入了Viner的理论,否认其关于贸易创造有利于社会福利,贸易转移不利于社会福利的观点,他指出贸易转移在有替代性商品的前提下也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以上这些理论都是针对贸易的静态效应来分析的。
2、贸易的动态效应研究
对于贸易的动态效应分析,Corden(1972)在《规模经济与关税同盟理论》一文中从理论上说明规模经济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运用局部均衡分析了关税同盟形成后规模经济产生的福利效应。Balassa(1974)认为关税同盟同时给成员国的生产厂商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Straubhaar(1987)运用区域内贸易份额法,比较区域内外贸易份额的增长率,结果显示区域组织的成立增加了区域内的贸易。Eats(1997)通过比较南锥共同体的出口方式和各成员国显性比较优势对南方共同市场进行了分析,南锥共同体各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增幅最大。和彦小山田(2003)基于建立动态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贸易及投资壁垒的逐渐减少,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在促进区域内成员国之间互相直接投资的增长上,促进区外国家对区内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理论研究综述2
1、贸易的静态效应研究2
2、贸易的动态效应研究 2
(二)实证研究综述2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3
(一)总体贸易规模变化 3
(二)分类产品贸易结构特征5
(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6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7
(一)基本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描述7
(二)数据的选取与来源说明9
(三)实证分析9
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10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作用10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作用1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12
(一)主要结论13
(二)政策建议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表2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4
表22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4
图23 2015年东盟各国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 5表24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 6表25中国与东盟五国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6图26 中国与东盟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示性比较优势趋势7
表31自变量和预期符号说明 8
表32 引力模型的参数估算结果9
CAFTA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引言
引言
自上世纪末起,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日趋成熟,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改革经济体制的重心。根据WTO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月31日,WTO接收到全球范围内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共583个,其中有277个正在开展中。凡是加入WTO的成员国,几乎也都加入了一个或几个FTA,优惠的关税和投资条件,拉动并扩大FTA成员间的贸易往来。
从全球总体的FTA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加入时间较晚,但是进展飞速。截至2015年末,我国正式签署的FTA14个,正在磋商中的FTA有8个,还有4个FTA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达成并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此确立了CAFTA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2004年年初,CAFTA的早期收获计划得以开展,我国对500多种农产品实行降税,并从2005年7月20日起全面启动降税进程,这一举措标志着CAFTA正式对双边贸易产生影响。2004年11月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及后来陆续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2010年初,CAFTA全面建成。2011年11月,双方又签署了第二批《服务贸易协议》议定书用以巩固和完善CAFTA,并宣布于2012年1月起开始生效。我国和东盟主要成员国都是农业大国,CAFTA 框架下各成员方都将农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已实施十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4年的38. 1 亿美元逐步增加到2015 年的274. 38 亿美元,年均增长21. 45%,这一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CAFTA建立前的双边贸易增长,也高于我国同期总体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
然而,许多问题也随着双边贸易的急速发展渐渐凸显出来。比如,CAFTA对参与各方的生产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有学者研究认为FTA会伴随产生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对成员国并不都是有利的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使得自由协议内各国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比较的优势,使生产转向区内最有效供应者而创造的净利益。创造效应是一种节约成本,改善资源,增加社会福利的结果。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使有些成员国的比较利益原则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导致消费者不能购买非成员国生产的廉价产品,而只能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格的产品。所以转移效应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了净福利损失。因此,对于CAFTA经济成果的研究需要首先分析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区分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对于成员国的经济影响。本文试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为视角,来分析研究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本文中的农产品贸易流量相关的原始数据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 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具体到分类农产品是基于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编码)的分类标准得到。
一、文献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理论
1、贸易的静态效应研究
Viner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迈出了区域贸易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第一步。美国经济学家Viner(1950)在《关税同盟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差额决定了关税同盟的效应的大小。若低效率成员国的高成本产品被高效率成员国的低成本产品替代,就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当同盟国的生产效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产品的贸易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转移到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时,就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小与本国有关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弹性的大小成正比,与本国与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异大小成正比,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有关商品的成本差别大小成反比。Viner的分析为区域一体化贸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研究侧重于生产效应而忽略了消费效应。Meade(1955)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丰富并首次提出考虑其消费效应。Lipsey(1957)进一步深入了Viner的理论,否认其关于贸易创造有利于社会福利,贸易转移不利于社会福利的观点,他指出贸易转移在有替代性商品的前提下也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以上这些理论都是针对贸易的静态效应来分析的。
2、贸易的动态效应研究
对于贸易的动态效应分析,Corden(1972)在《规模经济与关税同盟理论》一文中从理论上说明规模经济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运用局部均衡分析了关税同盟形成后规模经济产生的福利效应。Balassa(1974)认为关税同盟同时给成员国的生产厂商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Straubhaar(1987)运用区域内贸易份额法,比较区域内外贸易份额的增长率,结果显示区域组织的成立增加了区域内的贸易。Eats(1997)通过比较南锥共同体的出口方式和各成员国显性比较优势对南方共同市场进行了分析,南锥共同体各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增幅最大。和彦小山田(2003)基于建立动态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贸易及投资壁垒的逐渐减少,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在促进区域内成员国之间互相直接投资的增长上,促进区外国家对区内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