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附件)【字数:14204】

日期2018 年 5月 10 日摘 要 移动互联支付不仅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几乎完成了对现金支付功能的覆盖,移动支付广泛使用还推动了货币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作为新兴高技术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和政策支持深受互联网行业巨头宠爱,第三方支付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支付方式在支付手段中的地位。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许多风险,第三方支付自身所具备的信用风险,信息风险,还是企业所具备的风险等等,尽管有些风险已经被解决,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有其他风险有待防范,若是不加以防范还会带来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从研究案例出发,讨论了第三方支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行业竞争风险、操作风险、平台违约风险等等以及风险暴露所产生的问题,并借鉴欧洲和美国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稳定增长。
Key words: Third party payment; Risk; Regulation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现状 4
2.1第三方支付 4
2.2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 5
2.3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回顾 9
第三章 支付宝平台案例分析 12
3. 1 支付宝平台优势 12
3. 2 支付宝平台的风险 13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15
4.1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15
4.2 第三方支付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17
第五章 关于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对策 20
5.1 提高准入门槛,加大科技投入,保障网络安全 20
5.2区分市场业务界线,完善退出机制 20
5.3 加强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1
5.4 加大力度控制套现和洗钱行为,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 21
5.5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5.6 建立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系统,加快第三方支付产业的诚信建设 22
结束语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三方支付更是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第三方支付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网购还是出行都离不开它,移动支付更是走遍千家万户。恰巧一些有市场洞察力的公司抓住了这一机遇,纷纷依靠网络从事业务。手机的便捷性使得电脑的使用大大降低,因此更快捷方便的第三方支付逐渐超越了银行卡的使用。第三方支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快捷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使得支付方式多样化,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更加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导致消费者的需求的增强,导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也飞速增加。交易暴增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洗钱、沉淀资金、套现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危及客户的财产安全。基于第三方支付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本文根据其存在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第三方本身、政府监管和用户三个方面来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描述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并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分析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产业,给在线交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支付方式的空白。日益增强的消费者需求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也飞速增加,飞增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问题。第三方支付本身的特性有着比传统支付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得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风险爆发,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涉及到整个金融行业。故本文选择当前的经济热点——第三方支付作为重点,专注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所造成的风险和问题,从第三方平台的角度,吸收国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给予一些对策建议。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支付在国外的发展家较为成熟。DanJ.Kin(2005)通过分析了第三方支付信用组织,主要是eBay公司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现状,提出了在线支付模型。Jan Ondrus(2007)研究了瑞士移动支付市场的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影响了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支付技术中仍然存在安全缺陷,这种缺陷使得只有特定的行业才能普及,如公共交通。Richard J(2012年)研究政府的观点认为,第三方支付处理器需要提高其合规性、全面的合规制度和定期的合规检查,可以为处理电话销售和其他交易提供有力的防御功能,以防消费者欺诈行为的发生。Hatma(2014年)提出了增加身份认证和用户信息的加密,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同时,开发了移动信用卡业务,为手机厂商、银行、商家等营销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管理依据。Mark(2014)在分析移动支付平台开放和平台竞争的基础上,对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进行了分析,分析包括了移动病毒的最新形式、欺诈等现象。Zack(2016)通过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发展的理论基础,讨论了互联网支付的形式和传统支付业务之间的差异,得出了互联网支付的本质仍然是支付,支付方式或支付工具的改变不会对现有的风险控制和监管体系造成失效的结论。
1.2.2国内文献综述
尽管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学者们对此的热情导致了大量第三方支付文件的出现,但其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与国外学者基本一致。其中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都是互联网金融,只有一部分学者研究第三方支付。在众多文献中我们发现,关于风险的文献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实证分析。陆建军(2003)首次提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概念,并对第三方平台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中,我国的发展与欧美国家非常不同。因此,对第三方支付性质的界定方面,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李伏安(2006)教授通过对比了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业务,提出了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相似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学者探讨。这个说法看上去说的通,但是从第三方机构和银行的性质看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把第三方支付当做是资金结算中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吴先锋(2010)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发展状,提出了移动支付的感知风险,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杨彪(2012)通过分析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提出了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的监管力度来防范风险。与杨教授不同的是,苗文龙(2014)建议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将第三方机构的各种业务进行分类监管,防范风险。徐超(2015)以第三方支付产生了的信用创造功能出发,针对信用创造产生的宏观经济风险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市场、机构三者进行监管。张镟等(2016)通过对移动支付风险评建立估模型,对移动支付的风险值进行了理论计算,提出了适合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监管建议。韩洁(2017)从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机制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提出相关的对策,对于存在差异的支付模式区别对待。我国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还没形成体系,2017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未不能解决问题,存在的支付隐患对我国的监管仍旧是个挑战。尹圣涵(2017)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变革了金融的服务方式,推动金融向实体经济回归。李梅(2017) 通过介绍欧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监管经验出发,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一一阐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情况, 提高机构的准入门槛方面,希望引起市场的重视,来维持支付市场规范,力求第三方支付和谐稳定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