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

继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经济高速发展,随之中国的外资流入量也越来越多。外资持续不断地大量涌入,并不意味着带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只是“好产出”,还有相伴而生的“坏产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外资的大量涌入可能会导致中国的环境福利的降低。21世纪的全球变暖议题备受瞩目,所以对如何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探讨颇为学术界所累。本文主要从外资进入东道国过程中产生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管制效应等4个影响路径浅析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首先构建碳排放效率与外资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模型中相关数据截取中国大陆28个省份2000-2015年的相关年度数据资料。其次采用DEA模型方法测算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碳排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最终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降低我国环境福利,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术等手段促进我国高碳排放量情况的改善,提高碳排放效率。最后在计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降低碳排放效率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面板数据
目 录
1 引言 1
2 碳排放效率的界定 2
3 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路径 2
3.1 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效应 3
3.2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效应 7
3.3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 7
3.4 外商直接投资的管制效应 7
4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碳排放效率的现状分析 10
4.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0
4.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2
4.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对比分析 13
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13
5.1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16
5.2 碳排放效率的测算 17
5.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7
5.4 实证研究估计结果 17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8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 考 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 24
表 1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2015年) 4
表2 1996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大地带分布 5
表3 能源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 6
表4 各变量的来源及说明 6
表 5 20072014年我国各省碳排放效率 13
表7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6
表8 模型检验结果 17
图1 19882016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3
图2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4
图3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变化 7
图 4 2015年我国各省碳排放强度分布现状 18
图 5 20172014年我国区域平均碳排放效率分布 18
1 引言
当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必不可少的逐渐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当国内已无前景可图,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便会为了寻找更大的市场,谋求企业生存将目光积聚在发展中国家身上,于是便有了外资的涌入。这种低端产业的转移也就意味着环境污染的转移。联合国贸发会为统计各国间的资本流动现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外资量从1980年的5700万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620亿美元。平均增速可达47.68 %,对外资的吸收量仅次于位居世界外资流入国榜首的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适应当今国际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的基本方式和重要载体,无形中影响着中国大部分企业的走向和发展,对中国经济意义非比寻常。然而大规模引进FDI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产生着多重影响。
我国现今已经成为世界排放总量的国家之首,这种大量引进FDI与我国CO2排放量同阶段快速增长的现象似乎说明“碳排放污染避难所”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国内较高的环保标准的管制下,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费用,降低对本国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力度,巧妙地借用对外投资的手段,将本国的一些低端产业、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较低、政府政策宽松、环保门槛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谋求经济利益获得企业的发展,最终造成了接收地即东道国的环境恶化,此即“污染天堂假说”。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效率发挥作用的渠道和路径有哪些呢?它们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如何通过外资手段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效率呢?本文将从以上各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外资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
2 碳排放效率界定
碳排放效率,即用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量作为标准来衡量某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的指标。学术界在研究碳排放效率问题时则主要借鉴能源效率的定义,从单要素和全要素两个视角分析和测度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效率定义的全要素视角即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要素在碳排放中发挥的作用,即碳排放效率的定义应该综合考虑碳排放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而突出碳排放效率指标的全面性和合理性,这一定义通常被学者们称为碳排放综合效率。
单要素指标对碳排放效率的定义以要素的投入和产出之比为侧重点,主要包括碳指数、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等概念。其中, Mielnik and Goldemberg[1]提出的碳指数概念,从投入角度看,意指每消耗固定单位的能源资源所能产出的碳排放量。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碳排放强度,它与碳指数概念衡量角度相反,从产出角度,以单位经济产出为水平标尺衡量碳排放量,它通常以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为基础来界定。还有部分学者,如Kaya and Yokobori[2]将某段时间内某区域的GDP与该时期区域的碳排放量之比定义为碳排放效率。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碳排放应该与能源消耗相关,据此提出了碳排放效率的其它定义,如王兵等(2010)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测度环境效率的方法,用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标准来测度实际与最优产出的比值,以二者的比值来定义碳排放效率。
本文认为,在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有效从各角度全方面提高碳排放效率。无论是单要素角度还是全要素角度研究碳排放效率课题,都必须兼顾碳排放量以及经济产出两项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全要素视角定义碳排放效率的重要内涵在于强调控制碳排放量的同时扩大经济产出的价值。
3 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路径
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路径可以归结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以及政府管制效应四个层面[3]。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过程中造成了我国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发生不可忽视的变化,规模效应中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则伴随着较低的碳排放效率;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环境压力的企业必然会引进技术降低碳排放效率以缓解环境压力,此时政府也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碳排放效率以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9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