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20191212142732]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时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美元作为单一的国际化货币所暴露出的弊端,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其他同类型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经验可以参照,只能参考现行发达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经验。所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需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详细深入的分析,尽量避免各种可预防风险的发生。如果对风险的控制措施使用不当,那么有可能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阻碍,甚至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以及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一章 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2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分类 3
2.1 货币政策方面的风险 3
2.2 汇率政策方面的风险 5
2.3 财政政策方面的风险 7
2.4 对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 8
第三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分析 9
3.1 资本大规模流动的风险 10
3.2 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的风险 10
3.3 货币替代风险 12
3.4 特里芬难题 12
第四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控制措施 13
4.1 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方面 13
4.2 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方面 14
4.3 货币政策方面 14
4.4 外汇管理方面 14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在国际化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单一的国际化货币所暴露出的弊端。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时对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成功之后,我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通货膨胀税收入、为国内融资的收益等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对我国对外投资、贸易发展、财政赤字的削减、经济的发展促进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虽然好处很多,也很诱人,天上不会平白无故的掉下馅饼,所以人民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是需要条件的,也需要面对较高风险的。人民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进程中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实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冲击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
货币的国际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很早已经是经济实力全世界第一,但是美国确花了50多年的时间使美元成为单一国际化货币。一个国家货币在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目标是需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一是市场的选择,二是政府的主动推动。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也大大提高,而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人民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但是中国作为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其他同类型的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经验可以参照,只能参考现行发达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经验。所以在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详细深入的分析,尽量避免各种可预防风险的发生。一旦对风险控制不当,那么有可能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阻碍,甚至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冲击以及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第一章 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能够流出境外,逐步被世界其他国家认可和使用的过程。货币的国际化一般要经历四个进程:第一部分,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即本国政府对私人部门的服务贸易和商品等的交易不需要进行本币和外币的兑换限制,而只检验其交易的真实性;第二进程,对资本项目放开限制,可自由兑换,即本国政府对私人部门金融交易和投资等不需要进行本币和外币的兑换限制;第三进程,政府当局主动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第四进程,政府对本币和外币的兑换不进行限制,即完全自由兑换。
科恩(Cohen, 1971)是这样认为货币的国际化,首先,该货币在境外流通;其次,该货币需要得到国外官方部门以及当地非居民的普遍认同,而且被当地非居民和官方政府用来行使计价、结算和储备职能的时候,那么这种货币就国际化了。哈特曼(Hartman, 1998)更加深入的丰富了Cohen对于货币国际化的理解,他根据货币职能的三个方面对货币的国际化进行了定义。他觉得,当行使支付手段职能时,一个国家的货币在资本交易和国际贸易中被官方部门用作外汇市场平衡和干预国际收支的手段,同时也被私人部门用作两种其他货币之间间接的货币交换以及直接的货币交换的媒介货币;当行使记账单位职能时,一个国家的货币被用作金融交易和商品贸易计价单位,同时也被官方部门用做汇率平价的确定指标;当行使价值储藏手段职能时,一个国家货币被官方部门用作以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和国际货币,同时也被私人部门运用金融资产时的首要选择,如表示非居民持有的贷款价值、存款、债券等。而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被国外的其他国家的私人部门或官方机构接收并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手段和记账单位时,那么这种货币就开始国际化了。蒙代尔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国货币国际化就开始了。[1]
通过上述各个理论对货币国际化的理解,人民币向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逐步成为国际上其他各国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和价值储备职能的国际化货币。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分类
一个国家推行本国货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时所需要遭遇的风险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方面的风险、汇率政策方面的风险、财政政策方面的风险以及对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等几个方面的风险。
2.1 货币政策方面的风险
一个国家在推进本国货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进程中,对于本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本国货币存量产生的影响、对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的干扰和对本国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三个方面。
2.1.1对本国货币存量产生的影响
随着本国的货币逐渐地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推进以及成功国际化以后,国外官方部门以及非居民对本国的货币需求定然逐步提升,国外官方部门以及非居民持有本国的货币会不断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本国货币在国外被交易、定价和流动,这会不断加大该货币发行国对本国的货币存量的统计以及监测的困难程度,对货币发行国政府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面临经济滞涨的难题,当局政府确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的供应量,然而由于大量的美元在国外市场上流通等的情况下,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基本上都在目标区间外,见表2.1。
表2.1 美国1979-1982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单位:%)
M1 M2 M3
目标值 实际值 目标值 实际值 目标值 实际值
1979 3.0-6.0 5.5 5.8-8.0 8.3 6.0-9.0 8.1
1980 4.0-6.5 7.4 6.0-9.0 8.9 6.5-9.5 9.5
1981 3.5-6.0 2.5 6.0-9.0 9.3 6.5-9.5 12.3
1982 4.0-8.0 10.4 9.0-10.0 12.2 6.5-9.5 9.8
资料来源:Thomas F. Cargill, “Money,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Monetary Policy”, Prentice Hail College Div, 1991。
2.1.2 对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的干扰
一个国家在推进本国货币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该货币会逐渐被其他国家当作外汇储备手段,国外居民也会逐步加大对该货币的持有量,国外官方部门以及居民对该国货币的大量持有会对该货币发行国当局实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干扰。例如,当该货币发行国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其利率水平会降低,然而利率水平的降低会使资产的收益率发生相应的减少,居民将本币转向外国货币资产的可能性会增加,结果就会出现资本从本国大量流出,国内的紧缩局面得不到相应的解决;反之,当本国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本国利率上升,资产收益率增加,非居民将持有的境外人民币转入本国的可能性会增加,国内的扩张情况得不到控制,削弱了本国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如图2.1。
图2.1 国际货币发行国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的困境
2.1.3 对本国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
一个国家在推进本国货币向国际化货币发展成功以后,该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将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相关经济金融行业,所以该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需要考虑到为了调整本国现状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例如,该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会吸引其他国家的资金的流入,这样会对其他国家的也产生紧缩性的影响,这时如果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与该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周期不一致时,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同理。
2.2 汇率政策方面的风险
蒙代尔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本国货币顺利发展,必然要让其他国家对该国货币的币值稳定产生信心,这样其他国家的官方部门以及私人部门才能放心的持有该货币,并通过该货币进行相关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 [2]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向国际货币发展,首要条件就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币值,只有稳定的币值才能让国外居民相信该国货币,从而持有该国货币并通过该货币进行交易或贸易。然而,保持币值稳定的要求却对该货币发行国运用汇率政策来调节本国国际收支的能力产生了限制。还有就是保持币值稳定的要求也与该货币发行国要为全球提供清偿力相矛盾,即存在“特里芬难题”。
2.2.1货币国际化限制了本币执行贬值政策的能力
要保证一个国家的货币成功向国际货币发展,首要条件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币值,只有稳定的币值才能让国外居民相信该国货币,从而持有该国货币。如果该国平衡国际收支想要通过实施货币贬值的政策来调节,那么有可能对国外居民持有本币的愿望以及在国际交易中使用该货币来结算和计价的可行性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对该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如图2.2。
图2.2 国际化货币实施贬值政策时的困境
2.2.2 货币国际化削弱了本币贬值政策的效果
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向国际货币发展成功之后,其他国家可能会通过将本国货币钉住该国际化货币的方式来调节本国货币对该国际化货币的汇率变化,这对该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央行想要通过调整汇率政策来调节其国际收支的情况将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表2.2就是1975-1998年期间一些非国际化货币的国家钉住主要国际化货币的国家的数量和比率。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钉住主要国际化货币的国家数量在不断下降,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家把本国的货币汇率变动通过钉住主要国际化货币。
表2.2 钉住主要货币的国家数
1975 1980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美元 54 29 33 26 23 24 21 21
法郎 13 14 14 14 14 14 14 15
英镑 10 1 1 0 0 0 0 0
SDR 5 15 12 6 7 5 4 5
其他 14 23 35 41 35 33 28 26
合计 96 82 95 87 79 76 67 67
资料来源:IMF, Annual Report and IMF Survey 。
2.2.3 货币国际化将面临“特里芬难题”的困境
“特里芬难题”的一般意义是:对于国际货币的发行国而言,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提供国际清偿力的义务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特里芬难题”。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功国际化之后,应该有其本质的变化,即为了保证其币值的稳定,该货币的对外输出量应该与币值的稳定需求相一致;但是为了保证该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对国际清偿力的义务方面来说,该国际化货币应该保证其充足性,即需要大量的该国际化货币在国外流动,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该国际化货币的需求。这样,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难以兼得。如图2.3。
图2.3 国际化货币面临的“特里芬难题”
2.3 财政政策方面的风险
一个国家货币在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进程中以及成功国际化之后,会对该货币的发行国实施财政政策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该货币发行国实施独立经济政策时产生限制,同时,货币的国际化特征要求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广泛参与国际军事政治行动,这对该国际化货币发行国财政收支的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