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户融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以为例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农村家庭的信贷微观数据为基础,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农户对于信贷渠道的分层选择行为。经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个数、户主年龄、经济特征、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家庭是否具有存款这五个变量分别对农户信贷渠道的选择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二元金融结构特征下的如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目标在于促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并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能够达成经济和金融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状态,改变当前我国金融格局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目录
封面 1
目录
摘要 3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理论 4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起源及发展 5
(三)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5
(四)研究综述 6
三、 现状分析与问题分析 6
(一)农村二元金融的概念界定 6
(二)农村民间借贷的特征 7
(三)调研结果汇总 7
四、实证分析 9
(一)变量设定及基本模型构建 9
1.变量设定 9
2.模型构建及变量界定 10
(二)数据来源以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11
1.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1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一)结论 13
(二)政策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件 17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户融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引言
当前,国内针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学习中,不同的理论有很多种。当农户金融的供给不足问题出现在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大背景下时,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法制、经济、企业等多方面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由此需要更多的调查和研究的支持。特别是我国复杂的历史经济特征和区域经济差异等原因,更需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地制宜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来帮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很早就被提出来。农村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正式金融机构所表明的是现有的正式金融并不能满足部分农户的融资、借贷需求。现有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从宏观层面探讨我国农村金融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讲,尤其是站在农户借贷需求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的并不多。而在现有的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中,很多都会出现以下问题:①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很难保证,也就很难真实体现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特点;②研究内容上,无论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外学者的探索,大部分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农区的分析。
我国经济复杂,特别是我国农村经济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东西中部地区差异明显。经济本身存在的差异使得农户融资需求出现了差异。因此,笔者选取江苏部分乡村作为微观考察对象,对农户融资进行从外到内的分析,更加具有实际借鉴的意义。同样的,通过分析研究,来探讨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户融资的支持程度,并提出相关建议,对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具有实际意义。
近30年以来,农村信贷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的效率非常低下,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较为普遍。一直以来,我国的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得非常缓慢,民间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都是非正规金融。本课题以非正规金融中的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为基础,对民间借贷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统计资料及实地调研,探究出民间借贷在非正规金融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根据江苏省农村的具体情况,结合实地调研与核心期刊杂志研究,探索江苏省农村借贷的发展前景,笔者选取江苏省部分地区,对农户的融资、借贷行为进行调研。
二、文献综述
(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二元金融结构普遍存在,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共生的现象并不少见。Hoff 和Stiglitz(1981)曾指出:“发展中国家农村已形成了典型的二元金融市场。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提供中介给借贷双方,并且收取更加低廉的利率,这个利率往往是会得到政府资助的;但是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货币信贷是通过私人进行的,这之中包括职业放贷人、中间人、地主、朋友、亲戚等等,而这些货币通常超出他们的自有资产。”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信贷市场具有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它的主要特征是缺乏抵押品、补充机制不发达,以及存在共变风险。研究人员对印度和埃及农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存在合理性。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金融渠道已然变成了农户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并且在人们日常生活里,农户往往更倾向于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取得贷款来实现平滑消费(Duong,Izumida,2010)。Bell的研究显示,虽然印度政府尝试努力采用官方渠道来拓展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但是私人放贷者依然占有着24.3%的市场份额。在我们国家,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其他一些正规的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在农户借款的总额中占比远少于私人借款(曹力群,2010,何广文)。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很早就被提出来。农村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正式金融机构所表明的是现有的正式金融并不能满足部分农户的融资、借贷需求。现有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从宏观层面探讨我国农村金融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讲,尤其是站在农户借贷需求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的并不多。而在现有的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中,很多都会出现以下问题:①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很难保证,也就很难真实体现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特点;②研究内容上,无论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外学者的探索,大部分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农区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农村的二元金融结构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张杰、张建华、周天芸、林毅夫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经验研究是针对农户分层信贷渠道选择行为的。而实际上,考虑到二元金融结构本身具备的特征,影响农户分层信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因素非常之多,不同的农户对融资渠道有着不同的偏好(Komicha,2007),借款用途也影响着农户信贷渠道的选择。在我们国家,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保险性需求还有利率水平等是农户更倾向于非正规金融渠道的主要因素(马晓青、朱喜和史清华,2010)。研究指出,在中国土地是归集体所有,因此并不能用作为抵押品来抵押,然而由于法制体系并不不健全,使得没收抵押品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贫困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