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附件)
摘 要从2004年陕西果品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之后,每年都以稳定的速度递增。然而,作为果业的产出大省我省的水果出口仍然与东部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我省在产量方面处于全国首位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供给方面没有紧跟国内国际市场需要,并且出现了水果总产量高但出口价格相对较低的问题等。为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调整我省果业产业结构,加大研究力度和科技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并且要促进标准化生产。同时在果品保险和运输方面也要多加注意。本文就陕西省瓜果业竞争力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4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5
2.1 概念界定 5
2.1.1 国际竞争力 5
2.1.2 果业国际竞争力 5
2.2 理论分析 5
2.2.1 比较优势理论 5
2.2.2 竞争优势理论 6
3 陕西果业的现状分析 8
3.1 陕西省概况 8
3.2 果业发展现状 8
4 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1
4.1 竞争优势分析 11
4.1.1 生产要素 11
4.1.2 果业需求条件 12
4.1.3 相关支撑产业 13
4.1.4 果业安全状况 13
4.2 出口竞争力分析 14
4.2.1 出口价格 14
4.2.2 出口成本 14
4.2.3 出口质量 15
4.3 竞争市场分析 16
4.3.1 市场盈利能力 16
4.3.2 市场占有率分析 17
5 提升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8
5.1 提升供给能力 18
5.2 提高人才和科技含量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4.2.1 出口价格 14
4.2.2 出口成本 14
4.2.3 出口质量 15
4.3 竞争市场分析 16
4.3.1 市场盈利能力 16
4.3.2 市场占有率分析 17
5 提升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8
5.1 提升供给能力 18
5.2 提高人才和科技含量 19
5.3 树立优质品牌 19
6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在2013年召开的“十七大”中,显示中央一贯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表现有: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同时持续对农业进行补贴。在针对的正是城乡差距还很大的现实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还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农业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要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则应在各个小区域着重发展特色经济[1]。
我国水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分别为33%和44%。柑橘排列第三,占世界总产量的10%。然而,我国水果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上价格低40%到7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2]。
在新的国内国际果品竞争中,陕西果业正以它自己独特的优势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了730.72亿元,出口总额达到30.7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58.5倍。特别是水果,蔬菜,果汁等行业的出口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单就2012年,全省水果获得大丰收,不但总产量接近全国水果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而且价格持续走高。去年全省果业增加值达90亿元,较上年增加近10亿元,苹果基地县人均仅苹果纯收入达1900元,较上年增长12%。据西安海关最新统计,2012年1—6月份,陕西省果品出口33.24万吨,创汇3.2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0.8%和139.9%,出口形势呈现出市场全面增长、龙头企业越做越强等特点 。果品出口创汇的新突破,得益于果业开放政策的推动。我省先后在俄罗斯、泰国、新加坡、阿联酋、比利时和省内举办果品国际贸易促进活动,组织龙头企业“走出去”,使年轻的陕西果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越做越大。
2013年1月我国鲜苹果出口总量9.8万吨,总金额5864万美元,平均单价593美元/吨,同比数量增加6%,金额增加29%,均价上升22%。然而从出口地区来看,山东、黑龙江、新疆、辽宁、广西和广东是我国鲜苹果生产和出口大省,2013年1月该六个地区的出口量占全国鲜苹果出口总量的92%以上。作为产出大省的陕西为什么成为了出口小省?本文就对陕西省果业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对其利用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1.1.2 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陕西省果业面临的宏观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为陕西省果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机关制定制度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第一手资料,对很好发挥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作用,把资源勇士转化为陕西省特色经济优势,加快本区域果业的产出化进程,增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同时,对企业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再次,对陕西省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1.2文献综述
在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果业的发展情况和农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例如:胡争光、段雅乐(2007)在基于砖石模型的陕西果业集群发展分析中认为砖石模型是波特分析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他们在文中借助砖石模型分析了影响陕西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通过构建果业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作用的机构,如零部件提供者、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专业化教育培训机构、大学、标准制定机构等来发展陕西果业[3]。王克西,任艳(2009)在对陕西果业的品牌建设研究中认为,作为陕西特色农业三大鼎足之一的陕西果业,其效益并不令人满意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品牌建设滞后,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普遍淡漠,品牌建设基础薄弱等是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目前陕西果业品牌建设应当选择的措施和策略是:果业生产应瞄准区域定位,做精做强,走专业化之路,改变“小而全”,“大而弱”的现状;积极发展各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品牌,重点发展产地品牌;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提升果品质量,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积极做好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及维护工作[4]。陈小静(2010)中国苹果竞争力变化及其非价格因素研究中指出我国果汁的发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出口过于集中。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质量和安全则有待发展[5]。我国学者陈登文(2009)对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全面介绍了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果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的前景与问题,从资源、生态、树种、人文、劳动力与营销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4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5
2.1 概念界定 5
2.1.1 国际竞争力 5
2.1.2 果业国际竞争力 5
2.2 理论分析 5
2.2.1 比较优势理论 5
2.2.2 竞争优势理论 6
3 陕西果业的现状分析 8
3.1 陕西省概况 8
3.2 果业发展现状 8
4 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1
4.1 竞争优势分析 11
4.1.1 生产要素 11
4.1.2 果业需求条件 12
4.1.3 相关支撑产业 13
4.1.4 果业安全状况 13
4.2 出口竞争力分析 14
4.2.1 出口价格 14
4.2.2 出口成本 14
4.2.3 出口质量 15
4.3 竞争市场分析 16
4.3.1 市场盈利能力 16
4.3.2 市场占有率分析 17
5 提升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8
5.1 提升供给能力 18
5.2 提高人才和科技含量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4.2.1 出口价格 14
4.2.2 出口成本 14
4.2.3 出口质量 15
4.3 竞争市场分析 16
4.3.1 市场盈利能力 16
4.3.2 市场占有率分析 17
5 提升陕西果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8
5.1 提升供给能力 18
5.2 提高人才和科技含量 19
5.3 树立优质品牌 19
6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在2013年召开的“十七大”中,显示中央一贯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表现有: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同时持续对农业进行补贴。在针对的正是城乡差距还很大的现实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还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见农业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要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则应在各个小区域着重发展特色经济[1]。
我国水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分别为33%和44%。柑橘排列第三,占世界总产量的10%。然而,我国水果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上价格低40%到7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2]。
在新的国内国际果品竞争中,陕西果业正以它自己独特的优势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了730.72亿元,出口总额达到30.7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58.5倍。特别是水果,蔬菜,果汁等行业的出口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单就2012年,全省水果获得大丰收,不但总产量接近全国水果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而且价格持续走高。去年全省果业增加值达90亿元,较上年增加近10亿元,苹果基地县人均仅苹果纯收入达1900元,较上年增长12%。据西安海关最新统计,2012年1—6月份,陕西省果品出口33.24万吨,创汇3.2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0.8%和139.9%,出口形势呈现出市场全面增长、龙头企业越做越强等特点 。果品出口创汇的新突破,得益于果业开放政策的推动。我省先后在俄罗斯、泰国、新加坡、阿联酋、比利时和省内举办果品国际贸易促进活动,组织龙头企业“走出去”,使年轻的陕西果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越做越大。
2013年1月我国鲜苹果出口总量9.8万吨,总金额5864万美元,平均单价593美元/吨,同比数量增加6%,金额增加29%,均价上升22%。然而从出口地区来看,山东、黑龙江、新疆、辽宁、广西和广东是我国鲜苹果生产和出口大省,2013年1月该六个地区的出口量占全国鲜苹果出口总量的92%以上。作为产出大省的陕西为什么成为了出口小省?本文就对陕西省果业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对其利用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1.1.2 研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陕西省果业面临的宏观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为陕西省果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机关制定制度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第一手资料,对很好发挥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作用,把资源勇士转化为陕西省特色经济优势,加快本区域果业的产出化进程,增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同时,对企业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再次,对陕西省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1.2文献综述
在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果业的发展情况和农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例如:胡争光、段雅乐(2007)在基于砖石模型的陕西果业集群发展分析中认为砖石模型是波特分析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他们在文中借助砖石模型分析了影响陕西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通过构建果业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作用的机构,如零部件提供者、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专业化教育培训机构、大学、标准制定机构等来发展陕西果业[3]。王克西,任艳(2009)在对陕西果业的品牌建设研究中认为,作为陕西特色农业三大鼎足之一的陕西果业,其效益并不令人满意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品牌建设滞后,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普遍淡漠,品牌建设基础薄弱等是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目前陕西果业品牌建设应当选择的措施和策略是:果业生产应瞄准区域定位,做精做强,走专业化之路,改变“小而全”,“大而弱”的现状;积极发展各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品牌,重点发展产地品牌;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提升果品质量,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积极做好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及维护工作[4]。陈小静(2010)中国苹果竞争力变化及其非价格因素研究中指出我国果汁的发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出口过于集中。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质量和安全则有待发展[5]。我国学者陈登文(2009)对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全面介绍了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果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的前景与问题,从资源、生态、树种、人文、劳动力与营销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