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研究[202001011919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较为普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认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其次,对我国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了叙述。接下来,根据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得出我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评价结果。然后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总量(GDP),资产密集度方面研究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我国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出相关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生态效率指标,数据包络模型,生态效率影响因素
目 录
1 引言1
2 生态效率指标的建立2
2.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2.2 国内理论实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3
2.3 我国生态建设评价的思路和原则4
2.4 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5
3 理论分析5
3.1 研究方法和模型的确立8
3.2 研究指标和数据的选取9
4 实证结果分析10
5 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12
5.1 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12
5.2 经济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3
5.3 科技进步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4
5.4 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5.5 实证分析18
6 政策建议19
结论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图1为传统的DEA测算模型中的投入松弛问题10
图2 2000-2011年生态效率收敛检验图16
图3全国2000-2011年生态效率值均值18
图4全国2000-2011年经济发展总量均值19
表1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8
表2 2000-2011年全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值表9
表3影响因素变量表13
表4回归结果分析21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比较普遍。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有大约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接近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在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 %的城市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 6,其中包括了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当今世界已经准备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全球生态已经遭到恶化,而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也成为了共识[2]。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仅仅是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找不到足够多的资源。专家研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进行工业化生产,那么就算有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如果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能够我国用一年零三个月。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漠视破坏生态环境这一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发展了经济却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情况。人口众多,破坏严重,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步骤 ,已逐步演变成为各国政府践行《21世纪议程 》 的首选政策理念和管理哲学。尽管不同组织或个人对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但本质思想却高度一致:即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将污染和废弃物排放、资源消耗控制到最小化。生态效率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的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新的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4]。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区域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研究,从而能够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改善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为政府的资源环保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生态建设效率评价方法具有必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2 生态效率指标的建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远角度上来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例如建立反映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市场化机制、生态补偿制度等。其中,建立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是完善生态文明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引导各级政府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关系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以系统论为指导,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各子系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包括健康水平、知识和受教育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这三方面4个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制度4方面134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欧盟提出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社会稳定、人口变化、公共健康、气候变化和能源、可持续交通、自然资源、全球合作、政府治理等10大主题155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SDIs);OECD提出的包含环境状况、环境压力和社会响应3类约50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1]。
2.2 国内理论实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以来,我国虽然没有正式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在行业部门及地方政府等层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建立实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积累了经验。在理论方面,已经有侧重从生态文明内涵角度的研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代表性的包括:朱松丽(2010)等提出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制度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0项具体指标;王会(2012)等提出基于文明生态化角度,从生态环境、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及与区域外部的关系角度,构建包括了35项具体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