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历史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然后着重对中美两国共同使用的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四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各个角度得出了中国在使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时的不足之处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模式过于单一、再贴现票据市场的混乱等等。美国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在法律监管和制度完善方面都有相应的明文规定,且能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借鉴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经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优化存款准备金的使用、规范再贴现票据市场、完善并创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等。只有更好地促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才能使我国金融货币市场稳步前进,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关键词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研究分析 1
2.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1
2.2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2
3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比较 3
3.1公开市场业务差异 3
3.1.1 使用目的的差异 3
3.1.2 执行机构的差异 4
3.1.3 一级交易商的差异 5
3.2存款准备金率差异 6
3.2.1 存款准备金率模式的差异 6
3.2.2 调整频率和水平的差异 7
3.2.3 功能作用的差异 7
3.3再贴现差异 8
3.3.1 种类和方式的差异 8
3.3.2 票据市场的差异 9
3.4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10
4 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进的建议 11
4.1 完善公开市场业务 11
4.2 优化存款准备金的使用 12
4.3 规范再贴现票据市场 13
4.4 完善并创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某种经济目标而运用的不同形式的政策手段。自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工具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的供应量、实体经济的调节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目标的实现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对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系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1]。
由于各国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因此各国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主要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比较研究的文章却很少。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比较研究,找出中国这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研究分析
2.1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2000年以前,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开放热潮,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熟期,中国人民银行也将工作任务重心由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转移,并且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这一时期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还是以传统计划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即以指令性贷款限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此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处于实施“计划指导、市场平衡、间接调控”的模式之下,并且开始使用间接性金融工具。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公开市场业务纳入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中,开始逐步取消计划指令性贷款,同时重视公开市场业务的使用,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实施强度,灵活使用基础货币,并且取消了央行的信贷规模政策。央行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执行扩张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以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央行这些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做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指数不断上升,各大行业领域的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提升,同时经济发展正式进入市场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通货膨胀问题的加剧以及货币操作市场的紊乱,对此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方面的调控,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另外加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水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此减轻通货膨胀问题,稳定货币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结合使用,并且在2013年创新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 [2],同时对存款准备金实行差额准备金运用,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而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最大化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看来, 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政策。
2.2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我们将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较高,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为此美国调节了再贴现利率、调节了银行法定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了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几大货币政策工具,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调整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占据上风。在此期间,美国坚持公开市场操作并且依次加入设定M1和M2增长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稳定币值,遏制通货膨胀的目标[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时期):80年代后半期美国通货膨胀得到了缓解,因此不需要继续使用M1和M2增长目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只是坚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达到储备金总量的目标。
1994年—至今(中性货币政策时期):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由此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也与以前有所区别了。一是逐渐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联邦基金利率的操作目标,这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三是把再贴现窗口当作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研究分析 1
2.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1
2.2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2
3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比较 3
3.1公开市场业务差异 3
3.1.1 使用目的的差异 3
3.1.2 执行机构的差异 4
3.1.3 一级交易商的差异 5
3.2存款准备金率差异 6
3.2.1 存款准备金率模式的差异 6
3.2.2 调整频率和水平的差异 7
3.2.3 功能作用的差异 7
3.3再贴现差异 8
3.3.1 种类和方式的差异 8
3.3.2 票据市场的差异 9
3.4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10
4 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进的建议 11
4.1 完善公开市场业务 11
4.2 优化存款准备金的使用 12
4.3 规范再贴现票据市场 13
4.4 完善并创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某种经济目标而运用的不同形式的政策手段。自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工具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的供应量、实体经济的调节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目标的实现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对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系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1]。
由于各国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因此各国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主要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比较研究的文章却很少。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比较研究,找出中国这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研究分析
2.1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2000年以前,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开放热潮,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熟期,中国人民银行也将工作任务重心由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转移,并且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这一时期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还是以传统计划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即以指令性贷款限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此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处于实施“计划指导、市场平衡、间接调控”的模式之下,并且开始使用间接性金融工具。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公开市场业务纳入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中,开始逐步取消计划指令性贷款,同时重视公开市场业务的使用,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实施强度,灵活使用基础货币,并且取消了央行的信贷规模政策。央行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执行扩张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以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央行这些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做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指数不断上升,各大行业领域的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提升,同时经济发展正式进入市场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通货膨胀问题的加剧以及货币操作市场的紊乱,对此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方面的调控,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另外加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水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此减轻通货膨胀问题,稳定货币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结合使用,并且在2013年创新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 [2],同时对存款准备金实行差额准备金运用,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而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最大化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看来, 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政策。
2.2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历史
我们将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较高,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为此美国调节了再贴现利率、调节了银行法定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了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几大货币政策工具,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调整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占据上风。在此期间,美国坚持公开市场操作并且依次加入设定M1和M2增长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稳定币值,遏制通货膨胀的目标[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时期):80年代后半期美国通货膨胀得到了缓解,因此不需要继续使用M1和M2增长目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只是坚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达到储备金总量的目标。
1994年—至今(中性货币政策时期):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由此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也与以前有所区别了。一是逐渐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联邦基金利率的操作目标,这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三是把再贴现窗口当作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