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近年来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为西咸新区乃至西安、咸阳两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起至今,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完成投资4.5亿元,入园企业20多家,同时还有咸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园区西部数字医疗产业基地初步成型,园区企业同时承担着省部多项科研项目,为西咸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较起步较早的中东部清华科技园发展相比还有待于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西咸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背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展开分析,从而找出阻碍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促进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关 键 词清华科技园;SWOT分析;西咸新区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t was formed a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rise of Tuspark meteoric. And this model played a crucial rol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 Xian new area and even Xian, XianYang. Since 2000 to date, Xi Xian new area TusPark complete the investment of 450 million yuan, more than 20 enterprises in the park, as well as in Xianyang City SMEs Credit Guarantee Center and other technology services, digital health industry base west campus initial shape, the park companies also bear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rojects, Ministry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West Ham economy injected fresh blood. To be c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rlier eastern part Tsinghua Science Park has yet to enhance. With this,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direction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of Xi Xian new area economy.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advantage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expand the threat analysis to identify constraints hinder Xi Xian new area Tsinghua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and gives methods for promoting and Countermeasures Xi Xian new area Tsinghua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Key words: High-tech park;Strategic analysis;Development Solution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3.1 国外研究现状 21.3.2 国内研究现状 31.3.3 发展趋势 4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1.4.1 研究思路 41.4.2 研究方法 42 相关理论综述 62.1 SWOT模型的构建综述 62.2 SWOT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 63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83.1清华科技园的概况 83.2总量分析 83.3行业分析 93.4 企业结构分析 104 SWOT理论下的清华科技园战略分析 114.1 S(strengths)优势分析 114.1.1 老牌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114.1.2 成熟管理企业模式与人才 114.1.3 成群的客户群体 114.2 W (weaknesses)劣势分析 114.2.1 体制僵化,过度依赖政府 114.2.2 缺乏自主创新力 124.2.3 改革难度大 134.3 O(opportunities)发展机会 134.3.1 自主创业风潮的经济导向 13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客户 134.3.3 “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 134.4 T (threats)威胁 144.4.1 进入门槛低,潜在竞争者多 144.4.2 “互联网+”新模式,对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依赖降低 144.4.3 第三产业兴起,科技园区传统企业消散 145 促进清华科技园发展对策 145.1 优化管理模式 145.2 提高创新能力 155.3 顺应政策,调整发展方向 155.4 优化园区环境,提高入园门槛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 谢 201 绪论1.1 研究背景企业集群和流水线作业的发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发展推进,促使了诸多企业的联合集聚和发展。而高新科技园区就是在这种前提下,结合政府扶持和政策导线的优势出现的特殊经济助力。这种通过分工细化带来的成本压缩,结合企业集群组合出的集群效应,共同组成了我国特色经济主体的全新模式高新科技园区。作为现今陕西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医疗器械专业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清华科技园一直是西咸经济的主要经济体。目前陕西清华科技园集合各类企业200余家,涉及行业包括生物工程、科技金融、医疗器械、中介服务、房产科技等等。2015年至今累积转化科技转化成果约180余种,荣获国家专利技术1700余种。负责参与的国家级科技项目17个、省市级项目46个,通过不同批次的TUV、CE、FDA、CCC等认证30余次。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陕西清华科技园是近年来陕西高新科技园区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孵化器结合西安、咸阳两地的地理经济特点,组合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产出和低成本,成为了西安、咸阳两市的主要经济发展力量。自2000年起至今,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完成投资4.5亿元,入园企业20多家,同时还有咸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园区西部数字医疗产业基地初步成型,园区企业同时承担着省部多项科研项目,为西咸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较起步较早的中东部清华科技园发展相比还有待于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西咸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背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展开分析,从而找出阻碍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促进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方法和对策。1.2.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SWOT模型一直作为常规的企业分析模型,常年被用于分析企业的发展问题。而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探究,SWOT模型是否可以脱离某一个企业的局限,而衍生至对事物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分析,一直是现今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如何利用SWOT模型对大型企业集合群进行分析,通过优势、劣势、机遇、风险的分析,找出大型企业集合群的发展方向,不单单是完成了对清华科技园的战略分析指导,更是对SWOT理论的一次提取和升华。(2)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清华科技园的发展,诸多科技园区陆续出现。因此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求变,扬长避短,调整战略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力,将会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如何发展下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西咸新区的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园区,清华科技园的良性发展与企业定位,直接影响到西咸新区的招商引资、产业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作为西咸新区最大企业集合群,清华科技园的主动变革和组织优化,将直接作用于西咸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西咸新区产业模式变革和企业招商方向变化,最终影响到西咸新区的产业模式突变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调整战略完成自身的良性发展,进而作用于西咸新区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将是清华科技园乃至西咸新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分析及研究无疑对西咸新区乃至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3.1 国外研究现状钱纳里(2006)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按照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变理论,科技园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会以服务业为中心,有必要实施科技战略。而根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波特的理论,科技园形成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必须进入“以创新为导向的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实施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此时的创新和竞争优势都处于巅峰状态,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也在特定产业与产业环节中出现。Monck(2006)认为自8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末,中国的国家级和地方性高新区,几乎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政府运营、产业扶植,最后通过政府税收完成资金的循环。这一模式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国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基于中国的国体特点,这一模式对今后中国的科技园区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将是深重的和长期的。Hatch N W(2012)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社会资本在政府直接资本的挤压下,开始谨慎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在中国各地的高新区内,民营资本、国有资本(非政府各级管委会直接投资)、国外资本开始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在各级高新区内兴建“二级园区”,如此形成的“园中园”开始大量出现,发展模式紧跟国际趋势,大部分从事专业化园区开发。在科技园的经济意义方面,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Portter(1990)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产业的竞争,产业发展要在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并提出了著名的“双钻石”框架模型。Hill,Brennan(2002),对科技园后的企业集群做了分析,提出由主导产业、需求方、供应商、技术和人力资源构成的集群创新系统结构。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科技园的兴起和最初的分布是由历史即初始条件、偶然或者预期“自我完善的预言”。科技园的形成和增长主要取决于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也是主要论述了科技园的经济动因,未专门论述科技园建设阶段的技术经济发展战略。1.3.2 国内研究现状梅萌(2014)认为,科技园、科学城、技术城、高新技术制造区、高新技术产业地带的五种模式,是高新科技园区的物种表达模式,任何一种科技园区的战略发展方向,必然也必须从这五种模式中找寻最因地制宜的一种模式。 江川(2014)认为,政府主导模式、产业综合合体模式、高校主导模式及混合管理模式是高新科技园区必然的四种管理模式,虽然由于经济地理与各地特点的不同,管理模式会略有偏差。但总体来说,任何一种高新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必然是选取四种中任何一种作为其管理模式的重心。孙万松(2006)则站在了各国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经济实力上的存在差异,将科技园区项目的发展模式定义为地区优势、范围拓展、投资主导、动力趋使、产业价值链五种。汪怿(2012)认为认为科技园的发展与当地社区有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建立与生产系统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优良的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区理想市场,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最终建立地方色彩浓厚的金融系统。万松(2006)认为由于大学科技园是新技术新成果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因此大学科技园的另一作用就是当好开发区、工业区的新技术和新企业的输送源头。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的竞争,又可以协调好与它们的关系,成为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郭宇明(2006)认为科技园建设的技术经济发展战略是指集群区域实施其总体经营战略,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从科学技术的角度,通过项目规划、建筑开发、施工建设、品牌经营、招商管理、物业管理、企业集群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价值等,所作的长远性的谋划和经营方略。关村(2010)认为科技园的品牌战略是指构造科技园特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一种声誉、个性、和社会形象战略,包科技园建设企业的品牌战略、产业品牌战略、园区项目品牌战略,还包括品牌技术、品牌经营、品牌资产、品牌文化、品牌人才等方面的战略。科技园品牌战略的形成必须在项目规划阶段纳入考虑。1.3.3 发展趋势科技园区的发展本就多样化,陕西省的科技园区项目相对发展较晚,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停留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上。依旧保留着政府管理部门主导,模仿其他科技园区成功项目经验,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创造性的发展出自身的针对性的科技园区项目。这种模式虽然在早期可以体现出资金集中、人才汇集、手续简化的优势,但长期发展后,体制僵化和创新不足的弊病将会日益明显。因此尽早的凭借SWOT理论,结合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战略,将是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4.1 研究思路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首先调研查阅科技园区得以发展的起因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图表数据,研究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其次从现状分析入手,找寻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结合SWOT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层面的不同问题是如何限制住了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最后结合理论,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解决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问题,从而促进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1.4.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关于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文献和资料来研究,获取信息。(2)规范分析方法通过规范的分析,探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的现状、优劣势分析以及发展建议,对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再用系统的观点去归纳,给出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建议。(3)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探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与全国、乃至于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形势的比较,充分认识到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目前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点,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2 相关理论综述2.1 SWOT模型的构建综述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他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图2.1 SWOT模型2.2 SWOT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S(Strength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3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3.1清华科技园的概况清华科技园(陕西)成立于1998年,由北京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蓝溪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清华校友会共同投资组建,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由陕西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清华科技园(陕西)是以促进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培养为宗旨的大学科技创业园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清华大学科技园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辐射园区。清华科技园(陕西)是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唯一的致力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清华科技园(陕西)由西安园区与咸阳园区组成,园区当前聚集企业200多家,行业涉及医疗设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园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80余项,获得/申请国家专利近千余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7项、省市级项目46项,入园企业通过TUV、CE、FDA、CCC等认证三十余批次;园区培养A股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签约科技金融、产学研、管理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达30家;园区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省市著名商标数十项、18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3.2总量分析表3.1 2009年——2013年陕西清华科技园出口贸易情况 时间 出口贸易额(万元) 较往年增长 2009 2794.6 30.88% 2010 3743.93 33.97% 2011 7705 105.8% 2012 4839.64 37.19% 2013 6519 34.7%时间20092010201120122013万美0.3080.3391.0580.3710.347表3.2 2009年—2013年陕西清华科技园出口贸易增长趋势通过表3.1和表3.2可以看出,陕西清华科技园近五年的出口贸易额的变动,陕西清华科技园在2010年相比2009年的产出盈收增长33.97%,增长了3.09%,较前一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的产出盈收达到了五年来的最高值;但在2012年相比前一年的产出盈收又有较大的波动,波动比例相较于前一年(2011年)减少了68.61%,由于政府对高新科技园区的投入量不足,导致陕西清华科技园在产出盈收额较前一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相较于前一年(2012年)的波动比例是25.8%,较往年增长34.7%。产出盈收额比率较前一年(2013年)略微变动。3.3行业分析作为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唯一的致力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控股企业为蓝溪集团,其前身是蓝溪启迪医疗器械,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的企业机构以高新科技医疗企业为主,金融管理、医药科技为辅。陕西清华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217家,西安主区入驻企业163家,咸阳科技园区入驻企业54家,入驻企业主要涵盖陕西西安及周边县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图3.1 清华科技园入驻企业占比3.4 企业结构分析 陕西清华科技园由启迪公司控股,下属董事会制定科技园发展战略及方向。另设董事长王武,持股51%,总领科技园区发展规划。企业组织结构采用水平管理模式,分为三大部分,八个部门。财务审计部负责科技园区财务审计及税收报备,战略规划与投资发展部负责园区发展与政府对接及对外招商和入园企业的审核。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负责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具体的园区管理则由综合管理部与园区发展办公室统一管理。八部门下属七大产业,分别包括地产、金融、实业、酒店、教育、传播、服务,其中以地产的蓝溪集团、酒店的启迪会展中心、教育的西工大附属中学、服务的启迪商务旅行社为主。这个园区采用垂直管理,水平发展的全新组织结构模式。图3.2企业组织结构4 SWOT理论下的清华科技园战略分析SWOT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应对市场时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本文选取SWOT理论作为理论支持,主要是期望于从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战略方向、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三个大的部分组合分析中,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4.1 S(strengths)优势分析4.1.1 老牌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作为陕西最早的国家级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老牌的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清华科技园可以立足于此,对外吸引企业入驻,从而保证技术产出。4.1.2 成熟管理企业模式与人才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导致了清华科技园发展的不足和体制的僵化,但也培养了一片成熟的管理企业人才和管理模式。体制的改革少不了人才的执行,而清华科技园自身的成熟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则是体制改革进行的保证。4.1.3 成群的客户群体作为陕西最早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自身的老牌客户和入驻企业,任何体制的改革和技术个革新都少不了客户的消化。4.2 W(weaknesses)劣势分析4.2.1 体制僵化,过度依赖政府20世纪的高新科技技术园区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下的集群企业群,政府开发、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招商、政府运营、政府扶持和政府税收的资本循环是这一个时期的主要发展模式。而陕西清华科技园作为最早的一批国家级清华科技园,其受政府的规划、扶持、投资和开发影响最为深重。而由此导致的就是清华科技园缺乏改革的动力与能力,不能主动的寻求科技园发展方向的转变。其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与科技技术的严重偏差。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之一,虽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与科技企业,却未能很好的完成科技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即便每年西安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居全国首列,但弱小的高新科技企业和落后的管理技术,导致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一直转化困难。而转化困难带来的竞争弱势,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收入不足,政府的税收乏力。反之企业缺少了科技创新转化的资本动力,政府也缺少对高新科技企业的财政扶持和财政投入。从而导致了科技研发资金不足、成果转化乏力、税收弱势、科技研发资本投入降低的恶性循环。从而最终导致了大量人才和科技研发成果的外流,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恶心循环。第二单一化的资本体系。一个优质且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多资本的融合,既有政府资本的导向,也应该有外资资本的技术导入。而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为本地企业和国有企业,缺少外来资本的导入。从而制约了外来资本导入带来的技术输入、管理输入。令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国家化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优势。最后使得企业缺少对外界的竞争敏感和动力,不利于企业的国家化进程。第三投资体制的落后使得民营的中小科技企业寻求政府扶持难度大,寻求市场资本导入风险高。从而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市场的竞争活性,从而不利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4.2.2 缺乏自主创新力全国科技园区的模式基本单一,而陕西清华科技园因为其地理原因和政策原因,在全国又极为特殊,无法模仿国外优秀的科技园区。而自身过度依赖政府的弊病又导致科技园缺乏自主创新改革的动力。其创新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化程度低西安的企业由于缺少外界的竞争和地方经济的保护,管理模式趋向于保守,对于创新文化的也缺少意识。因此既不主动寻求改变以突破自身,也缺少外来企业的威胁促使自身改革。第二外来冲击小虽然西安作为西北第一大都市,但却缺少东南沿海乃至外来资本、人才的导入。不愿改变、安于现状的社会风气导致企业对于内部的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缺乏动力,因此影响到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而这两点,就是导致“陕西现象”的根源,纵然科技研究发达,成果倍出,却不能转化为本地社会生产力,形成了科技发达与经济落后的奇特现象4.2.3 改革难度大作为陕西第一批的国家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自己成群的入园企业和客户群体。任何一次体制改革都不是单纯的科技园自身的改革,而是连带着入园企业和客户群体的变革。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改革难度大,改革时间长,不能再短期内获得成效。任何改革,都将是一场长期的任务。4.3 O(opportunities)发展机会4.3.1 自主创业风潮的经济导向2014年全名创业的提出和大学生创业的国家补助,使得诸多的中小企业涌现。而企业自身的压缩成本需求和集群需求,必然会寻求科技园的帮助。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科技抓住这个机会,完成企业内部入园企业的体系分割,重新找到一条“中小企业科技园”的发展方向。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客户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有更多的东部和世界的企业选择在中国西部设厂发展。立足于西北地区庞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优势,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西北地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由于人民币升值和东部地区劳动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成本压力。因此作为西北第一大都市的西安高新科技园区,就更要要抓住机遇,充分的完成产业内的梯度转移,积极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来发展。4.3.3 “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一带一路”是近年来我国的主要政策,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西北地区发展政策方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更是要抓住一带两路的大环境优势导向。主动地完成市场与企业自身的转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政策导向、更多的外来资本流入。从而完成从管理模式到科学技术、乃至于人才引入的全新转化,使创新、科学成为西安高新科技园区的全新理念。 4.4 T(threats)威胁4.4.1 进入门槛低,潜在竞争者多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与民间资本的进入,科技园区的进入门槛降低,大量的科技园出现,使得潜在竞争者增多。从而使得原有的垄断市场变化,管理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市场价格降低,从而影响科技园区的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新科技园区模式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诸多各式各样的高新科技园区在中国遍地开发。多样化的产业模式、多样化的科技园区发展方向在为陕西清华科技园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即将到来。4.4.2 “互联网+”新模式,对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依赖降低“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使得企业对于集群和分工的需求降低,从而使得企业分散,科技园区原有客户流失,影响到科技园区的创收。再加上“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科技园区的优势受到冲击,传统由集群效应带来的产业优势丧失,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也影响变弱。由此必然导致园区原有企业外逃,潜在进入企业丧失,最终使得科技园区失去入驻企业丧失竞争力。4.4.3 第三产业兴起,科技园区传统企业消散第三产业的兴起,传统行业面临寒冬。而陕西科技园入园企业大多为传统的行业,所以传统行业的寒冬必然将会影响到清华科技园的收入和产出。因此当专注机会完成入园企业的转行,促使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转型。并由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转型,改变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百分比,从而保证入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完成陕西清华科技园自身科技园区的整体竞争力。5 促进清华科技园发展对策以上SWOT分析表明,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内在优势大于劣势,而劣势经过有意识的去改变,可以得到弥补;同时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应当重视技术与本地经济的融和,使得自己和研发成果更好的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制度优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了开拓,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促进科技园区的产出和良性发展。 5.1 优化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政府导向性的管理结构。当结合市场导向和政策变化,优化入园企业的产业结构。改变园区内的产业结构构成,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比重。以第三产业、高新产业的技术产出和技术转化反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品的比重降低。从而完成由效率带动比重的良性发展模式。抛弃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园区规划、招商、开发、投资模式,主动寻求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的进入,从而依靠资本优势,降低入园企业的成本,扩大科技园区的资源,并主动引进技术,带领入园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并借助原本客户群,使得科技创新完成科技产出的转化。5.2 提高创新能力从科技园内部入手,改变传统模仿发展模式,积极的找寻更加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突破传统的政府资本主导模式,开拓新型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积极寻求与外省、乃至于世界的企业合作,垂直优化科技园产业结构,以众筹吸引资本,以高待遇吸引人才,以互联网为纽带,完成人才+资本+技术的三维化空间流动。最终突破地域的限制,令科技园形成一个人才引入口、科技转化区、技术输出港的独有模式。5.3 顺应政策调整发展方向“互联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必然会带来行业的一次大变革,陕西清华科技园当转变方向,从传统的科技园区向技术转化园区方向转变。将原本的自身从原本的管理者,向一个领航者去转变,带领入园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产出”的良性发展。传统模式下的科技园只是单纯的管理者而非参与者,而新模式下的科技园不但要作为一个管理者完成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投资和转化。自身更要是一个高端的科技技术企业,能够以自身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科技转化引导整个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够从诸多的科技园区中脱颖而出,完成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5.4 优化园区环境,提高传统企业入园门槛诸多科技园区的出现要求清华科技园必须进行园区环境的优化,优美的园区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的进入,从而带动优质企业的竞争。正视产业改革的市场变化,抛弃原有的入园企业产业格局,提高传统企业的入园门槛,同时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吸引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进入,完成科技园产业结构的优化。结 论本文首先通过对陕西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发展经验思路问题的探讨,分析了陕西清华科技园特色、问题以及现状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经及改革方向,为日后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参考办法。其次,使用SWOT理论分析陕西清华科技园的优势、劣势,找出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机会及发展中所存在的威胁,继而实现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总结出了对陕西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创新与转型,找出影响清华科技园发展问题以及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议,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陕西清华科技园在国内外的发展,并能够将陕西清华科技园做的更大更强。参考文献汪怿.全球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出现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5.9.利华,张克俊.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凹(3)126-130.丽燕.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06(9)35-36.万松.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秉安,甘健胜.SWOT营销战略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12)34枷,45.铁信,付聪.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超平,杨善林.战略sw0T决策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3)868-872 梅萌. 突破性创新的扶持战略——以清华科技园为例[J]. 科技创业. 2014(06) 冯禹丁,宁南. 大学科技园,中国走在了前面——专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J]. 商务周刊. 2006(16) 马文良.大道通天——中关村系列调查之六·清华科技园的“钻石计划”[J]. 中关村. 2006(10) 郭宇明. “我要的是钻石企业”——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J]. 中关村. 2006(10) 徐井宏,梅萌. 知识经济的加速器——清华科技园的理念和发展战略[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聚合篇从“加法”到“乘法”[J]. 商务周刊. 2006(16) 郭宇明. 携手新农村,共建科技园——记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J]. 中关村. 2006(10) 李健. 大学科技园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J]. 科技成果纵横. 2004(01) 范德清. 准确定位企业运作——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11)林迎星.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02(05) 袁靖宇,常向阳,丁同玉. 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初探[J]. 苏州大学学报. 2002(03) 顾朝林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 中信出版社, 1998 黄鲁成. 研究型大学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03) 江川. 启迪之星: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J]. 中关村. 2014(04) 罗建北,吴小玉,张红敏. 中国高校科技园中的领军者:清华科技园[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Z1) 关村. 清华科技园十五载春秋探索中国创新之路[J]. 中关村. 2010(02) 勒川. 十五载孜孜探索,打造三维创新系统——清华科技园15年创新之路[J]. 中关村. 2010(02) 勒川. 创新、行动,人生快乐之帆——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J]. 中关村. 2008(06) 帅政. 清华科技园的十颗“钻石”[J]. 瞭望. 2007(22) 秦圆. 清华科技园的梦想——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J]. 中关村. 2005(06)Hatch N W,Mowery D C.Process innovation and learningby doing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 1998 Felsenstein D.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 1994 Monck,C.S.P.,Porter,R.B.,Quintas,P.R.,Storey,D.J.,Wynarcczyk,P.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 1988 致 谢本论文是在杨军鸽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整个实习过程以及论文写作期间,杨军鸽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对论文的选题、写作和修改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她的教诲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这里衷心感谢杨军鸽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感谢国际经济学院的全体老师,在大学四年内老师们传授我扎实的专业知识,教会我对待学习和人生应有的态度。同时,还要感谢我的论文小组成员,同他们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促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这一切都使我们彼此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愉快地度过了大学的最后时光,这将会成为我最为难忘的回忆。感谢和我一起生活了四年的同学们,他们在生活上关怀我,在学习上帮助我。在这次论文的写作中他们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感谢答辩小组和评审组老师对我的论文的耐心指导。
目 录
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rlier eastern part Tsinghua Science Park has yet to enhance. With this,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direction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of Xi Xian new area economy.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advantage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expand the threat analysis to identify constraints hinder Xi Xian new area Tsinghua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and gives methods for promoting and Countermeasures Xi Xian new area Tsinghua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Key words: High-tech park;Strategic analysis;Development Solution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3.1 国外研究现状 21.3.2 国内研究现状 31.3.3 发展趋势 4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1.4.1 研究思路 41.4.2 研究方法 42 相关理论综述 62.1 SWOT模型的构建综述 62.2 SWOT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 63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83.1清华科技园的概况 83.2总量分析 83.3行业分析 93.4 企业结构分析 104 SWOT理论下的清华科技园战略分析 114.1 S(strengths)优势分析 114.1.1 老牌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114.1.2 成熟管理企业模式与人才 114.1.3 成群的客户群体 114.2 W (weaknesses)劣势分析 114.2.1 体制僵化,过度依赖政府 114.2.2 缺乏自主创新力 124.2.3 改革难度大 134.3 O(opportunities)发展机会 134.3.1 自主创业风潮的经济导向 13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客户 134.3.3 “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 134.4 T (threats)威胁 144.4.1 进入门槛低,潜在竞争者多 144.4.2 “互联网+”新模式,对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依赖降低 144.4.3 第三产业兴起,科技园区传统企业消散 145 促进清华科技园发展对策 145.1 优化管理模式 145.2 提高创新能力 155.3 顺应政策,调整发展方向 155.4 优化园区环境,提高入园门槛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 谢 201 绪论1.1 研究背景企业集群和流水线作业的发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发展推进,促使了诸多企业的联合集聚和发展。而高新科技园区就是在这种前提下,结合政府扶持和政策导线的优势出现的特殊经济助力。这种通过分工细化带来的成本压缩,结合企业集群组合出的集群效应,共同组成了我国特色经济主体的全新模式高新科技园区。作为现今陕西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医疗器械专业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清华科技园一直是西咸经济的主要经济体。目前陕西清华科技园集合各类企业200余家,涉及行业包括生物工程、科技金融、医疗器械、中介服务、房产科技等等。2015年至今累积转化科技转化成果约180余种,荣获国家专利技术1700余种。负责参与的国家级科技项目17个、省市级项目46个,通过不同批次的TUV、CE、FDA、CCC等认证30余次。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陕西清华科技园是近年来陕西高新科技园区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孵化器结合西安、咸阳两地的地理经济特点,组合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产出和低成本,成为了西安、咸阳两市的主要经济发展力量。自2000年起至今,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完成投资4.5亿元,入园企业20多家,同时还有咸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园区西部数字医疗产业基地初步成型,园区企业同时承担着省部多项科研项目,为西咸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较起步较早的中东部清华科技园发展相比还有待于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西咸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背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展开分析,从而找出阻碍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促进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的方法和对策。1.2.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SWOT模型一直作为常规的企业分析模型,常年被用于分析企业的发展问题。而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探究,SWOT模型是否可以脱离某一个企业的局限,而衍生至对事物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分析,一直是现今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如何利用SWOT模型对大型企业集合群进行分析,通过优势、劣势、机遇、风险的分析,找出大型企业集合群的发展方向,不单单是完成了对清华科技园的战略分析指导,更是对SWOT理论的一次提取和升华。(2)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清华科技园的发展,诸多科技园区陆续出现。因此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求变,扬长避短,调整战略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力,将会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如何发展下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西咸新区的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园区,清华科技园的良性发展与企业定位,直接影响到西咸新区的招商引资、产业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作为西咸新区最大企业集合群,清华科技园的主动变革和组织优化,将直接作用于西咸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西咸新区产业模式变革和企业招商方向变化,最终影响到西咸新区的产业模式突变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调整战略完成自身的良性发展,进而作用于西咸新区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将是清华科技园乃至西咸新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分析及研究无疑对西咸新区乃至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3.1 国外研究现状钱纳里(2006)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按照钱纳里的经济结构转变理论,科技园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会以服务业为中心,有必要实施科技战略。而根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波特的理论,科技园形成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必须进入“以创新为导向的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实施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此时的创新和竞争优势都处于巅峰状态,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也在特定产业与产业环节中出现。Monck(2006)认为自8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末,中国的国家级和地方性高新区,几乎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政府运营、产业扶植,最后通过政府税收完成资金的循环。这一模式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国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基于中国的国体特点,这一模式对今后中国的科技园区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将是深重的和长期的。Hatch N W(2012)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社会资本在政府直接资本的挤压下,开始谨慎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在中国各地的高新区内,民营资本、国有资本(非政府各级管委会直接投资)、国外资本开始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在各级高新区内兴建“二级园区”,如此形成的“园中园”开始大量出现,发展模式紧跟国际趋势,大部分从事专业化园区开发。在科技园的经济意义方面,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Portter(1990)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产业的竞争,产业发展要在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并提出了著名的“双钻石”框架模型。Hill,Brennan(2002),对科技园后的企业集群做了分析,提出由主导产业、需求方、供应商、技术和人力资源构成的集群创新系统结构。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科技园的兴起和最初的分布是由历史即初始条件、偶然或者预期“自我完善的预言”。科技园的形成和增长主要取决于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也是主要论述了科技园的经济动因,未专门论述科技园建设阶段的技术经济发展战略。1.3.2 国内研究现状梅萌(2014)认为,科技园、科学城、技术城、高新技术制造区、高新技术产业地带的五种模式,是高新科技园区的物种表达模式,任何一种科技园区的战略发展方向,必然也必须从这五种模式中找寻最因地制宜的一种模式。 江川(2014)认为,政府主导模式、产业综合合体模式、高校主导模式及混合管理模式是高新科技园区必然的四种管理模式,虽然由于经济地理与各地特点的不同,管理模式会略有偏差。但总体来说,任何一种高新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必然是选取四种中任何一种作为其管理模式的重心。孙万松(2006)则站在了各国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经济实力上的存在差异,将科技园区项目的发展模式定义为地区优势、范围拓展、投资主导、动力趋使、产业价值链五种。汪怿(2012)认为认为科技园的发展与当地社区有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建立与生产系统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优良的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区理想市场,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最终建立地方色彩浓厚的金融系统。万松(2006)认为由于大学科技园是新技术新成果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因此大学科技园的另一作用就是当好开发区、工业区的新技术和新企业的输送源头。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的竞争,又可以协调好与它们的关系,成为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郭宇明(2006)认为科技园建设的技术经济发展战略是指集群区域实施其总体经营战略,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从科学技术的角度,通过项目规划、建筑开发、施工建设、品牌经营、招商管理、物业管理、企业集群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价值等,所作的长远性的谋划和经营方略。关村(2010)认为科技园的品牌战略是指构造科技园特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一种声誉、个性、和社会形象战略,包科技园建设企业的品牌战略、产业品牌战略、园区项目品牌战略,还包括品牌技术、品牌经营、品牌资产、品牌文化、品牌人才等方面的战略。科技园品牌战略的形成必须在项目规划阶段纳入考虑。1.3.3 发展趋势科技园区的发展本就多样化,陕西省的科技园区项目相对发展较晚,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停留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仿+创新”的发展模式上。依旧保留着政府管理部门主导,模仿其他科技园区成功项目经验,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创造性的发展出自身的针对性的科技园区项目。这种模式虽然在早期可以体现出资金集中、人才汇集、手续简化的优势,但长期发展后,体制僵化和创新不足的弊病将会日益明显。因此尽早的凭借SWOT理论,结合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战略,将是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4.1 研究思路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首先调研查阅科技园区得以发展的起因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图表数据,研究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其次从现状分析入手,找寻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结合SWOT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层面的不同问题是如何限制住了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最后结合理论,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解决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问题,从而促进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1.4.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阅读和整理大量的关于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文献和资料来研究,获取信息。(2)规范分析方法通过规范的分析,探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的现状、优劣势分析以及发展建议,对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再用系统的观点去归纳,给出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建议。(3)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探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与全国、乃至于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形势的比较,充分认识到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目前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点,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2 相关理论综述2.1 SWOT模型的构建综述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他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图2.1 SWOT模型2.2 SWOT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S(Strength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3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3.1清华科技园的概况清华科技园(陕西)成立于1998年,由北京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蓝溪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清华校友会共同投资组建,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由陕西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清华科技园(陕西)是以促进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培养为宗旨的大学科技创业园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清华大学科技园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辐射园区。清华科技园(陕西)是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唯一的致力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清华科技园(陕西)由西安园区与咸阳园区组成,园区当前聚集企业200多家,行业涉及医疗设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园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80余项,获得/申请国家专利近千余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7项、省市级项目46项,入园企业通过TUV、CE、FDA、CCC等认证三十余批次;园区培养A股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签约科技金融、产学研、管理咨询、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达30家;园区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省市著名商标数十项、18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扶持。3.2总量分析表3.1 2009年——2013年陕西清华科技园出口贸易情况 时间 出口贸易额(万元) 较往年增长 2009 2794.6 30.88% 2010 3743.93 33.97% 2011 7705 105.8% 2012 4839.64 37.19% 2013 6519 34.7%时间20092010201120122013万美0.3080.3391.0580.3710.347表3.2 2009年—2013年陕西清华科技园出口贸易增长趋势通过表3.1和表3.2可以看出,陕西清华科技园近五年的出口贸易额的变动,陕西清华科技园在2010年相比2009年的产出盈收增长33.97%,增长了3.09%,较前一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的产出盈收达到了五年来的最高值;但在2012年相比前一年的产出盈收又有较大的波动,波动比例相较于前一年(2011年)减少了68.61%,由于政府对高新科技园区的投入量不足,导致陕西清华科技园在产出盈收额较前一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相较于前一年(2012年)的波动比例是25.8%,较往年增长34.7%。产出盈收额比率较前一年(2013年)略微变动。3.3行业分析作为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医疗器械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唯一的致力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控股企业为蓝溪集团,其前身是蓝溪启迪医疗器械,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的企业机构以高新科技医疗企业为主,金融管理、医药科技为辅。陕西清华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217家,西安主区入驻企业163家,咸阳科技园区入驻企业54家,入驻企业主要涵盖陕西西安及周边县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图3.1 清华科技园入驻企业占比3.4 企业结构分析 陕西清华科技园由启迪公司控股,下属董事会制定科技园发展战略及方向。另设董事长王武,持股51%,总领科技园区发展规划。企业组织结构采用水平管理模式,分为三大部分,八个部门。财务审计部负责科技园区财务审计及税收报备,战略规划与投资发展部负责园区发展与政府对接及对外招商和入园企业的审核。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负责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具体的园区管理则由综合管理部与园区发展办公室统一管理。八部门下属七大产业,分别包括地产、金融、实业、酒店、教育、传播、服务,其中以地产的蓝溪集团、酒店的启迪会展中心、教育的西工大附属中学、服务的启迪商务旅行社为主。这个园区采用垂直管理,水平发展的全新组织结构模式。图3.2企业组织结构4 SWOT理论下的清华科技园战略分析SWOT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应对市场时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本文选取SWOT理论作为理论支持,主要是期望于从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战略方向、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三个大的部分组合分析中,找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4.1 S(strengths)优势分析4.1.1 老牌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作为陕西最早的国家级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老牌的技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清华科技园可以立足于此,对外吸引企业入驻,从而保证技术产出。4.1.2 成熟管理企业模式与人才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导致了清华科技园发展的不足和体制的僵化,但也培养了一片成熟的管理企业人才和管理模式。体制的改革少不了人才的执行,而清华科技园自身的成熟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则是体制改革进行的保证。4.1.3 成群的客户群体作为陕西最早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自身的老牌客户和入驻企业,任何体制的改革和技术个革新都少不了客户的消化。4.2 W(weaknesses)劣势分析4.2.1 体制僵化,过度依赖政府20世纪的高新科技技术园区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下的集群企业群,政府开发、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招商、政府运营、政府扶持和政府税收的资本循环是这一个时期的主要发展模式。而陕西清华科技园作为最早的一批国家级清华科技园,其受政府的规划、扶持、投资和开发影响最为深重。而由此导致的就是清华科技园缺乏改革的动力与能力,不能主动的寻求科技园发展方向的转变。其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与科技技术的严重偏差。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之一,虽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与科技企业,却未能很好的完成科技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即便每年西安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居全国首列,但弱小的高新科技企业和落后的管理技术,导致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一直转化困难。而转化困难带来的竞争弱势,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收入不足,政府的税收乏力。反之企业缺少了科技创新转化的资本动力,政府也缺少对高新科技企业的财政扶持和财政投入。从而导致了科技研发资金不足、成果转化乏力、税收弱势、科技研发资本投入降低的恶性循环。从而最终导致了大量人才和科技研发成果的外流,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恶心循环。第二单一化的资本体系。一个优质且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多资本的融合,既有政府资本的导向,也应该有外资资本的技术导入。而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为本地企业和国有企业,缺少外来资本的导入。从而制约了外来资本导入带来的技术输入、管理输入。令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国家化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优势。最后使得企业缺少对外界的竞争敏感和动力,不利于企业的国家化进程。第三投资体制的落后使得民营的中小科技企业寻求政府扶持难度大,寻求市场资本导入风险高。从而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市场的竞争活性,从而不利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4.2.2 缺乏自主创新力全国科技园区的模式基本单一,而陕西清华科技园因为其地理原因和政策原因,在全国又极为特殊,无法模仿国外优秀的科技园区。而自身过度依赖政府的弊病又导致科技园缺乏自主创新改革的动力。其创新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化程度低西安的企业由于缺少外界的竞争和地方经济的保护,管理模式趋向于保守,对于创新文化的也缺少意识。因此既不主动寻求改变以突破自身,也缺少外来企业的威胁促使自身改革。第二外来冲击小虽然西安作为西北第一大都市,但却缺少东南沿海乃至外来资本、人才的导入。不愿改变、安于现状的社会风气导致企业对于内部的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缺乏动力,因此影响到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而这两点,就是导致“陕西现象”的根源,纵然科技研究发达,成果倍出,却不能转化为本地社会生产力,形成了科技发达与经济落后的奇特现象4.2.3 改革难度大作为陕西第一批的国家科技园区,陕西清华科技园有着自己成群的入园企业和客户群体。任何一次体制改革都不是单纯的科技园自身的改革,而是连带着入园企业和客户群体的变革。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的改革难度大,改革时间长,不能再短期内获得成效。任何改革,都将是一场长期的任务。4.3 O(opportunities)发展机会4.3.1 自主创业风潮的经济导向2014年全名创业的提出和大学生创业的国家补助,使得诸多的中小企业涌现。而企业自身的压缩成本需求和集群需求,必然会寻求科技园的帮助。因此陕西清华科技园科技抓住这个机会,完成企业内部入园企业的体系分割,重新找到一条“中小企业科技园”的发展方向。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客户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有更多的东部和世界的企业选择在中国西部设厂发展。立足于西北地区庞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优势,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西北地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由于人民币升值和东部地区劳动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成本压力。因此作为西北第一大都市的西安高新科技园区,就更要要抓住机遇,充分的完成产业内的梯度转移,积极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来发展。4.3.3 “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一带一路”是近年来我国的主要政策,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西北地区发展政策方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更是要抓住一带两路的大环境优势导向。主动地完成市场与企业自身的转变,从而吸引更多的政策导向、更多的外来资本流入。从而完成从管理模式到科学技术、乃至于人才引入的全新转化,使创新、科学成为西安高新科技园区的全新理念。 4.4 T(threats)威胁4.4.1 进入门槛低,潜在竞争者多伴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与民间资本的进入,科技园区的进入门槛降低,大量的科技园出现,使得潜在竞争者增多。从而使得原有的垄断市场变化,管理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市场价格降低,从而影响科技园区的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新科技园区模式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诸多各式各样的高新科技园区在中国遍地开发。多样化的产业模式、多样化的科技园区发展方向在为陕西清华科技园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即将到来。4.4.2 “互联网+”新模式,对科技园区集群效应依赖降低“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使得企业对于集群和分工的需求降低,从而使得企业分散,科技园区原有客户流失,影响到科技园区的创收。再加上“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科技园区的优势受到冲击,传统由集群效应带来的产业优势丧失,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也影响变弱。由此必然导致园区原有企业外逃,潜在进入企业丧失,最终使得科技园区失去入驻企业丧失竞争力。4.4.3 第三产业兴起,科技园区传统企业消散第三产业的兴起,传统行业面临寒冬。而陕西科技园入园企业大多为传统的行业,所以传统行业的寒冬必然将会影响到清华科技园的收入和产出。因此当专注机会完成入园企业的转行,促使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转型。并由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转型,改变园区入驻企业的行业百分比,从而保证入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完成陕西清华科技园自身科技园区的整体竞争力。5 促进清华科技园发展对策以上SWOT分析表明,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的内在优势大于劣势,而劣势经过有意识的去改变,可以得到弥补;同时西咸新区清华科技园应当重视技术与本地经济的融和,使得自己和研发成果更好的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制度优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了开拓,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促进科技园区的产出和良性发展。 5.1 优化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政府导向性的管理结构。当结合市场导向和政策变化,优化入园企业的产业结构。改变园区内的产业结构构成,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比重。以第三产业、高新产业的技术产出和技术转化反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品的比重降低。从而完成由效率带动比重的良性发展模式。抛弃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园区规划、招商、开发、投资模式,主动寻求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的进入,从而依靠资本优势,降低入园企业的成本,扩大科技园区的资源,并主动引进技术,带领入园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并借助原本客户群,使得科技创新完成科技产出的转化。5.2 提高创新能力从科技园内部入手,改变传统模仿发展模式,积极的找寻更加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突破传统的政府资本主导模式,开拓新型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积极寻求与外省、乃至于世界的企业合作,垂直优化科技园产业结构,以众筹吸引资本,以高待遇吸引人才,以互联网为纽带,完成人才+资本+技术的三维化空间流动。最终突破地域的限制,令科技园形成一个人才引入口、科技转化区、技术输出港的独有模式。5.3 顺应政策调整发展方向“互联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必然会带来行业的一次大变革,陕西清华科技园当转变方向,从传统的科技园区向技术转化园区方向转变。将原本的自身从原本的管理者,向一个领航者去转变,带领入园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产出”的良性发展。传统模式下的科技园只是单纯的管理者而非参与者,而新模式下的科技园不但要作为一个管理者完成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投资和转化。自身更要是一个高端的科技技术企业,能够以自身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科技转化引导整个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够从诸多的科技园区中脱颖而出,完成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5.4 优化园区环境,提高传统企业入园门槛诸多科技园区的出现要求清华科技园必须进行园区环境的优化,优美的园区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的进入,从而带动优质企业的竞争。正视产业改革的市场变化,抛弃原有的入园企业产业格局,提高传统企业的入园门槛,同时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吸引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进入,完成科技园产业结构的优化。结 论本文首先通过对陕西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发展经验思路问题的探讨,分析了陕西清华科技园特色、问题以及现状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经及改革方向,为日后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参考办法。其次,使用SWOT理论分析陕西清华科技园的优势、劣势,找出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机会及发展中所存在的威胁,继而实现陕西清华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总结出了对陕西清华科技园发展战略的创新与转型,找出影响清华科技园发展问题以及提出与之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议,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陕西清华科技园在国内外的发展,并能够将陕西清华科技园做的更大更强。参考文献汪怿.全球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出现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5.9.利华,张克俊.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凹(3)126-130.丽燕.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06(9)35-36.万松.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秉安,甘健胜.SWOT营销战略分析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12)34枷,45.铁信,付聪.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超平,杨善林.战略sw0T决策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3)868-872 梅萌. 突破性创新的扶持战略——以清华科技园为例[J]. 科技创业. 2014(06) 冯禹丁,宁南. 大学科技园,中国走在了前面——专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J]. 商务周刊. 2006(16) 马文良.大道通天——中关村系列调查之六·清华科技园的“钻石计划”[J]. 中关村. 2006(10) 郭宇明. “我要的是钻石企业”——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J]. 中关村. 2006(10) 徐井宏,梅萌. 知识经济的加速器——清华科技园的理念和发展战略[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聚合篇从“加法”到“乘法”[J]. 商务周刊. 2006(16) 郭宇明. 携手新农村,共建科技园——记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J]. 中关村. 2006(10) 李健. 大学科技园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J]. 科技成果纵横. 2004(01) 范德清. 准确定位企业运作——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11)林迎星.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02(05) 袁靖宇,常向阳,丁同玉. 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初探[J]. 苏州大学学报. 2002(03) 顾朝林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 中信出版社, 1998 黄鲁成. 研究型大学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03) 江川. 启迪之星: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J]. 中关村. 2014(04) 罗建北,吴小玉,张红敏. 中国高校科技园中的领军者:清华科技园[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Z1) 关村. 清华科技园十五载春秋探索中国创新之路[J]. 中关村. 2010(02) 勒川. 十五载孜孜探索,打造三维创新系统——清华科技园15年创新之路[J]. 中关村. 2010(02) 勒川. 创新、行动,人生快乐之帆——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J]. 中关村. 2008(06) 帅政. 清华科技园的十颗“钻石”[J]. 瞭望. 2007(22) 秦圆. 清华科技园的梦想——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J]. 中关村. 2005(06)Hatch N W,Mowery D C.Process innovation and learningby doing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 1998 Felsenstein D.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 1994 Monck,C.S.P.,Porter,R.B.,Quintas,P.R.,Storey,D.J.,Wynarcczyk,P.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 1988 致 谢本论文是在杨军鸽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整个实习过程以及论文写作期间,杨军鸽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对论文的选题、写作和修改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她的教诲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这里衷心感谢杨军鸽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感谢国际经济学院的全体老师,在大学四年内老师们传授我扎实的专业知识,教会我对待学习和人生应有的态度。同时,还要感谢我的论文小组成员,同他们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促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这一切都使我们彼此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愉快地度过了大学的最后时光,这将会成为我最为难忘的回忆。感谢和我一起生活了四年的同学们,他们在生活上关怀我,在学习上帮助我。在这次论文的写作中他们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感谢答辩小组和评审组老师对我的论文的耐心指导。
目 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