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以纺织业为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经济模式——产业集聚。本篇文章则从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两者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对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浙江省纺织业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区位熵指数和RSCA指标对其进行数据上的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基础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联系,再根据结论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关键词 产业集聚,国际竞争力,浙江纺织业,竞争优势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思路 1
1.4 研究方法 1
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
2.1 产业集聚理论 2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2
2.3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 3
3 浙江省纺织业集聚现状分析 4
3.1 浙江省纺织业存在问题 4
3.2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测度 5
3.3 浙江省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6
4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7
4.1 起步阶段 7
4.2 平稳阶段 8
4.3 发展阶段 9
5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9
5.1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方案 9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出口量所占比重最多的国家,纺织品产业是中国具有竞争能力的传统制造企业,在为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改善贸易顺差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浙江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省份,但并没有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巨大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其制造纺织品的企业中中小企业比较多,相同产品竞争严重,多为简单加工体系,并遭受着低价竞争的困扰,从而使得其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不甚明显,除此以外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的措施也对其经济发展不断进行着打击。不断维持并扩大浙江省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织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并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持续占据主导地位是在这个“柔性积累时代”浙江省想要发展必须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在这条路上,有着人民币价值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减少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这些原因在做着挡路石。对于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就业率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进一步发展增强浙江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增强浙江省纺织产业的产业集聚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1.2 研究意义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浙江省目前的纺织业产业集聚的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的重要的事项。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改进业集聚的现状,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不仅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全体国民经济也有着重大意义。
1.3 研究思路
本文将从纺织业角度,结合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集聚模型、并且以纺织业发展为代表的浙江省绍兴县,余杭区和萧杭区进行研究,并且以此次研究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展现出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1.4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方法,通过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在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加以归纳整理,尽量完整的分析问题。同时主动及时地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和沟通。
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1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集聚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一群经营着相同产品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形成的一种地区上的现象。时间越久,企业越多,在该范围内就会逐渐形成数量不等的。在现如今这个世界,产业集聚的形成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企业自发的形成,另一种则是通过当地政府的促进。但这两种方式有着共同点,那就是其构成的基础要素均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要素,但两种方法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则是因为要素种类和数量上具有差别。所以可以说,我国的产业集聚由地区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别名产业竞争力,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理论,其理论体系还在构成的过程中。该理论体系以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基础。在该理论体系中,定性分析理论部分包含了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如 “钻石模型”;而定量分析理论则包含了竞争力评估模型。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中最为出名的是迈克尔波特,他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我国对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还未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主要原因在于起步时间较晚,而研究的内容也与其有所不同,多注重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国际竞争力具有四种相关理论,分别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波特竞争力理论以及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以绝对成本理论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来。依据此理论,一个国家生产的两种产品,相比于他国都处理劣势地位,但劣势程度上存在差异,并且优势国家的两种产品优势程度也不同;此时,我们说劣势比较轻的产品在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优势较大的产品在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依据此理论分析可知,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在生产上比较密集,而且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的产品,但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此国家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丰富的话,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由于各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导致价格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由此可见,要素禀赋不同是导致国际贸易出现的根本原因。
波特竞争力理论。McihaelE . Porte(199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某个重要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实力,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判断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四个决定因素与两个辅助因素着手衡量。其中,决定因素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因素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否;而两个辅助因素主要是:机会和政府行为,此为“钻石模型”的主要构成来源。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思路 1
1.4 研究方法 1
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
2.1 产业集聚理论 2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2
2.3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关系 3
3 浙江省纺织业集聚现状分析 4
3.1 浙江省纺织业存在问题 4
3.2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测度 5
3.3 浙江省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6
4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7
4.1 起步阶段 7
4.2 平稳阶段 8
4.3 发展阶段 9
5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9
5.1 浙江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方案 9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出口量所占比重最多的国家,纺织品产业是中国具有竞争能力的传统制造企业,在为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改善贸易顺差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浙江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省份,但并没有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巨大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其制造纺织品的企业中中小企业比较多,相同产品竞争严重,多为简单加工体系,并遭受着低价竞争的困扰,从而使得其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不甚明显,除此以外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的措施也对其经济发展不断进行着打击。不断维持并扩大浙江省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织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并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持续占据主导地位是在这个“柔性积累时代”浙江省想要发展必须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在这条路上,有着人民币价值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减少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这些原因在做着挡路石。对于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就业率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进一步发展增强浙江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增强浙江省纺织产业的产业集聚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1.2 研究意义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浙江省目前的纺织业产业集聚的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的重要的事项。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改进业集聚的现状,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不仅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全体国民经济也有着重大意义。
1.3 研究思路
本文将从纺织业角度,结合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集聚模型、并且以纺织业发展为代表的浙江省绍兴县,余杭区和萧杭区进行研究,并且以此次研究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展现出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1.4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方法,通过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在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加以归纳整理,尽量完整的分析问题。同时主动及时地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和沟通。
2 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1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集聚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一群经营着相同产品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形成的一种地区上的现象。时间越久,企业越多,在该范围内就会逐渐形成数量不等的。在现如今这个世界,产业集聚的形成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企业自发的形成,另一种则是通过当地政府的促进。但这两种方式有着共同点,那就是其构成的基础要素均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要素,但两种方法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则是因为要素种类和数量上具有差别。所以可以说,我国的产业集聚由地区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别名产业竞争力,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理论,其理论体系还在构成的过程中。该理论体系以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基础。在该理论体系中,定性分析理论部分包含了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如 “钻石模型”;而定量分析理论则包含了竞争力评估模型。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中最为出名的是迈克尔波特,他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我国对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还未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主要原因在于起步时间较晚,而研究的内容也与其有所不同,多注重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国际竞争力具有四种相关理论,分别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波特竞争力理论以及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以绝对成本理论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来。依据此理论,一个国家生产的两种产品,相比于他国都处理劣势地位,但劣势程度上存在差异,并且优势国家的两种产品优势程度也不同;此时,我们说劣势比较轻的产品在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优势较大的产品在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依据此理论分析可知,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在生产上比较密集,而且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的产品,但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此国家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丰富的话,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由于各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导致价格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由此可见,要素禀赋不同是导致国际贸易出现的根本原因。
波特竞争力理论。McihaelE . Porte(1990)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某个重要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实力,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判断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四个决定因素与两个辅助因素着手衡量。其中,决定因素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因素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否;而两个辅助因素主要是:机会和政府行为,此为“钻石模型”的主要构成来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