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进行的系统性融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但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促进了供应链自身的协调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业务运作模式有较大差异,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亟需解决供应链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本研究从中国银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内容进行阐释,结合中国银行常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案例,了解其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最终提出对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展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二、中国银行常州分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3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背景 3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4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风险和问题4
1.企业信用风险4
2.银行操作风险4
3.行业市场风险4
4.授信管理不完善5
三、供应链金融案例分析—以对东风汽车的销易达业务为例5
(一)供应链金融背景情况5
(二)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5
(三)具体业务流程6
(四)风险管理措施6
1.信用风险控制6
2.操作风险控制6
3.市场风险控制6
(五)总结7
四、改进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 7
(一)完善授信管理体系7
(二)加强操作风险控制7
(三)健全行业准入机制7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9
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引言
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和物流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产品,为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就是商业银行在整条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融支持。
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大型银行对公业务的核心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精细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增加,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问题也逐渐显露。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融资理念,无论是简单的一对一贸易融资模式,还是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增信模式,都无一例外的改变了传统信贷业务模式,因此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
虽然国内各大银行相继提出了供应链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未能相应的提高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业务产品、流程、制度及操作等各个层面设计存在问题及缺陷,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几乎全部上升,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已经接近50%,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增加是上升的重要原因,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涉及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对风险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以中国银行常州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了解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中国银行常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者用供应链的“脆弱性”来解释供应链中的风险。Paterson (2001)把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企业内部供应链缺乏敏捷度产生了内部的脆弱性,外部的脆弱性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资源和运输的复杂,二是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1]
Hallikas (2002)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供应链风险的内涵,首先供应链风险是各种未知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其次供应链的风险被牛鞭效应放大;最后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互依性,其中任意一个企业存在问题都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进而给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带来负面作用,因此将供应链的风险解释为供应链的脆弱性。[2]
Chih Yang Tsai(2008)用企业中与供应链有关的现金流风险构造一个模型,并用计划范围内不同时段的现金流出、流入和净现金流的标准差来评估风险,以清晰地显示如何运用一些改变现金转换周期的方法来规避现金流风险。[3]
Barsky 和Catanach认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融资与传统的信用贷款有较大差别,管理最简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都是相当复杂的。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以主体准入为基础转变为基于过程控制。
(二)国内研究
李毅学(2011)根据不同的风险来源,将复杂的供不同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4]郭清马(2010)根据供应链金融的不同主体,将风险分为企业信用风险、银行操作风险、行业市场风险。[5]
王琪(2010)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基于决策树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型,他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供应链资产状况、企业经营者状况等,强调了供应链整体的特点,与传统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过分依赖财务指标不同,客观地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价,以达到提高信贷融资能力、降低不良贷款风险的目的。[6]
熊熊、马佳等(2009)创建了以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为主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构造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寻找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和传统信贷这两种不同模式下守约概率的差别,建议加强建设客户基础数据库。[7]刘长义等(2011)认为传统信贷模式中,银行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应建立可拓AHP 模型,采用聚类分析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8]
胡跃飞和黄少卿 (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对整个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监控,需要识别交易中每个环节的风险,与传统贸易融资模式相比,供应链金融需要更复杂的风险管控。[9]张华和俞梦曦等 (2008)认为应综合考虑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协调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防范机制以规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10]
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作为风险决定变量具有特异性,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可以选取技能水平、违约偿付能力、合作意愿为指标,完善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加强对动产担保物权的认定管理,同时建立统一的集中操作平台,以实现规范性的操作,促进产品标准化。[11]孙敏(2010)建议从供应链战略的高度建立并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同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组建风险评定小组来识别并监控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签订详细周密的合同以规范参与各方的行为。[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