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城乡就业矛盾研究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四)论文的创新 3
二、当前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5
三、我国当前城乡就业矛盾分析 7
(一)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供给 7
(二)劳动力需求情况分析 9
四、我国当前城乡就业矛盾形成的原因探究 10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打破 10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低 10
(三)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11
五、缓解城乡就业矛盾的基本对策 13
(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3
(二)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14
(三)探索灵活就业方式,营造健康就业环境 14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跟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发展不协调,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多,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业劳动力的无规律流动,给我国城市就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加剧了城乡就业矛盾。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妥善解决城乡就业矛盾,这将是实现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区域划分的方法,把我国划分为城市与农村两大部分。以2011年以后的我国农村就业人口就业比例与城市人口就业比例为依据,分析和总结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实现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区域划分的方法,把我国划分为城市与农村两大部分。以2011年以后的我国农村就业人口就业比例与城市人口就业比例为依据,分析和总结我国城乡居民的就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弥补现有文献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
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就业不协调情况,选取近十五年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出导致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有效对策,丰富当前文献对我国就业矛盾与劳动力转移分析所存在的不足。
2.实践意义
城乡就业矛盾的解决是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本文通过对劳动力转移背景进行分析,进而对就业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根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城乡就业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家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总结:
1)宏观理论方面
威廉佩蒂在《政治算数》一书中指出,农村劳动力首先向第一产业转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英国著名经历学家凯恩斯所代表的凯恩斯理论派认为:市场的力量不是无限的,导致非主动失业的缘由是与消费倾向 灵活偏好等有密切关系的有限需求不充足有关。提出的改善建议包括:以扩大有效需求为目的,支持投资,降低利率,刺激消费,他这种理论颠覆了以萨伊为代表的传统失业理论,是历史上的失业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供给学派主要从供给途径来找寻实现充分就业的方法。其主流观点认为原因是政府制定的税率过高,致使需要生产的产品成本要素增加,因此有效供给减少,就业减少。
2)微观理论方面
Simon Smith Kuznets(2012)在他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劳动力首先集中于农业部门,再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最后逐步过渡到服务部门。
发展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托达罗专门研究了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失业问题。与前人有显著区别的是,托达罗强调收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地位。他声称,发展中国家乡村中的冗余的劳动力以及城市人民的失业问题将会伴随发展中国家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综上,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理论只是为就业问题探索一般规律,并不能为每个国家的现行问题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就业矛盾的解决任重而道远,每个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道路,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国内研究现状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就开始对城乡就业矛盾进行研究,通过有关数据可以了解到,从2003年至今,每年几乎都有300篇关于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论文被纳入知网,针对该方面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开展:
1)制度角度
何宗宗(2011)对改革开放以来统筹城乡就业的理论做了深入总结,指出我国农民工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且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低下的特征。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使得我国农民工低端就业以及后代不稳定就业等危险因素大大增加。特别是雇主的低成本雇佣,使得农民劳动力受到剥削,加剧了就业矛盾,引发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社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蔡昉(2012)根据大量研究指出了以往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与户籍制度的安全实际上是产生就业矛盾的根源,由于我国在制度上存在障碍,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通过用人口学和经济地理学相关知识对用工荒、回流这中间的潜在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这两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这都是区域制度下的产物。
杜易(2013)通过研究指出国家政府部门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也是解决城乡就业矛盾的领导者。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福利和保障制度来避免农村劳动资源的流失,也能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相关政策上提出了精准的调控。
2)经济角度
发展经济学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劳动力大量积余的关键途径。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将会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就业者提供大量岗位,从而有力的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国力(2012)在他的一书《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GDP总量虽大,但是人均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统筹城乡就业是现代化进程中重新配置资源的有力途径,但由于农村劳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9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