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生产的约束条件与发展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大豆生产不容乐观,农业部应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提出“调减玉米、扩种大豆”的意见,旨在2020年实现增加大豆种植面积4000万亩。本文通过对农户进行大豆与玉米生产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当前已实施的大豆政策对国内大豆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生产补贴政策有利于实现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的目标。但扩种大豆还存在着一些阻碍,需要多方协作解决,希望本文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我国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我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目录
引言 1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3
1.1理论基础 3
1.1.1比较优势理论 3
1.1.2要素禀赋理论 4
1.2文献综述 4
1.2.1大豆生产发展研究 4
1.2.2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替代关系 4
1.2.3大豆产业相关政策 5
1.2.4中国大豆进口影响的相关研究 6
2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6
2.1不同时期我国大豆生产变化 6
2.2我国大豆、玉米的种植成本收益比较 7
3 影响农户调减玉米扩种大豆的其他因素分析 10
3.1国产大豆竞争力低 10
3.2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 10
3.3农民转变耕作条件复杂 11
3.4 数据偏误 11
4 大豆生产发展路径分析 12
4.1新、老产区差异化发展 12
4.2依托科技促进生产 12
5 总结与政策建议 12
5.1总结 12
5.2政策建议 13
5.2.1优化补贴实施细则 13
5.2.2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13
5.2.3增加补贴范围 13
致谢 13
目录
图1:中国大豆总消费量2
图2:中国大豆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变化2
图2:中国大豆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化趋势7
图4:大豆、玉米生产成本利润率比较8
图5:大豆、玉米播种面积变化趋势8
图6:大豆、玉米种植价比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目录
表1:中国大豆临储价表6
表2:大豆、玉米成本利润率比较8
表3:大豆/玉米价比;玉米/大豆亩产量比9
表4:大豆、玉米种植雇工工价11
表5:大豆、玉米种植主要投入费用11
中国大豆生产的约束条件与发展路径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逐渐提高,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食品的品质和营养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精深加工的蛋白食品需求旺盛,对畜、禽、鱼等动物蛋白消费的增加使得高蛋白饲料原料的消费量迅速上升,而大豆可以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豆油则是我国植物油原料中占比最大的,其压榨后形成的豆粕又是最常见的蛋白饲料,因此,油脂和蛋白需求刚性增长对大豆需求形成了拉动作用。在前瞻数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到,在2003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不到3500万吨,而在2016年已经超过9000万吨(图1),如此迅猛的增长还将持续,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逐步构建起大豆生产、流通、加工及相关副产业庞大的经济产业链。
/
然而,在大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连增,但相对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而言,大豆在中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产量没有显著增加,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也不高,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
国内大豆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使得进口大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对象,我国已逐渐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采购国,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基本处于80%以上,而在2014~2015年度依存度甚至是接近于90%(图2)。大豆进口量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生存,进口大豆价格较低,出油率高,具有更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对廉价的进口大豆已经完全克制了国产大豆,使之价格被压低,余豆量增加,利润逐渐减少,在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首次出现净利润为负值的现象,种植大豆带来的损失,打击了不少豆农的种植积极性,因此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成为必然。
/
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提高国产大豆的供给最直接的办法是扩大其种植面积。但是,在不影响其他作物种植的情况下,从当前国内生产条件、耕作成本等方面考虑,农民普遍会倾向于经济效益更高的玉米、小麦等作物。我国的大豆主产区同样也适宜玉米种植,二者具有土地竞争关系,在消费环节也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是这两种产品的预期价格比和收益差距。若要使二者生产能够协调发展,保持适中的生产性价比是关键所在,目前看来,我国玉米亩产提高幅度较大,市场价格较高,播种面积扩大,产量产值都有明显的增长,而大豆单产提高慢,亩产值较低,造成了种植大豆和玉米的比较收益差距扩大,因此出现了弃豆种苞的现象。
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提升豆农种植积极性。多年来我国出台过不少大豆产业的扶持政策,如2002年农业部颁布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在20032015年间推行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对大豆生产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在2008年启动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并不断对收储政策进行调整优化,试图通过临时收储的方式尽可能维护豆农利益,使得大豆生产保持稳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今年来大豆都持续增收,进口大豆成本降低,而我国豆农的种豆成本抬升,国产豆和进口豆价差扩大;同时,政府的种豆补贴财政支出巨大,临储大豆有价无市,面临无人问津、无法出库的问题,政策调控压力巨大。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在2014年开展对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提出《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调减东北第四、五积温带玉米面积,扩大大豆种植,希望可以调动豆农的种豆积极性,在2020年实现大豆面积扩大达到1.4亿亩,发展大豆生产。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及“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划定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