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效应
过去的十多年中,伴随着国家经济基本面因素的持续向好,市场化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是,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价格出现了长时间过快上涨的现象。为防止泡沫风险的不断累积,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而其中货币政策往往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调控手段。房价波动与信贷规模的变化息息相关,然而货币政策实施后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出了一些偏离调控目标的现象:在国家统一的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分化现象,货币政策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出现了区域异质效应。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国外对区域异质效应的评述 4
(二)国内对区域异质效应的评述4
三、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5
(一)信贷政策内容 5
(二)信贷政策对房价的作用机制5
(三)房地产价格区域异质性 6
四、我国信贷政策以及代表性省市的商品房价格的变化趋势 8
(一)全国代表性区域的商品房价格的变化趋势 8
(二)我国信贷政策的变化趋势8
五、模型及结论 9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9
(二)描述统计分析9
(三)模型设定10
(四)实证检验10
(五)结论13
六、政策建议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货币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效应
引言
引言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以区域经济、金融结构的同质性和统一性为背景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差异化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实行相同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又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效应研究成为当前货币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央行针对房价市场进行不断调控,在个人住房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揭贷款和开发性贷款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已有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基本归因为两点:首先,多元化属性决定了房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独使用政策调控难以精确地控制房价的变动规律;其次,全国同一的货币政策无法与不同区域的市场特征相对应,商品房价格受银行信贷冲击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各地区间的差距日趋扩大,房价变动也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地区差异。区域异质性已经变成影响银行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准确把握其变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及投资品属性使其具有显著的区域化特征,而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效应(余华义和黄燕芬,2015)。现有研究从两个角度实证检验房地产市场区域异质性的存在,一是基于理论模型构建的区域房价与经济基本面回归分析,并从回归系数差异的角度分析异质性的存在(Owyang和Wall,2004)。二是基于面扳数据的VAR模型动态分析,从数据间的相互波动关系的角度解释区域异质性(宋旺和钟正生,2006)。同时,大部分的实证结果也都支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效应。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区域异质效应的研究评述
区域异质效应的产生主要包含两方面原因:首先,各地区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其次,各地的经济状况在货币政策开始执行时有明显的差异( Owyang和Wall,2004)。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货币政策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既是区域非对称也是非线性的。Fratantoni和Schuh (2003)在上述想法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经济异质性提出了HAVAR模型体系,在他们的研究中房地产与金融市场被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面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由货币当局和全国的金融市场决定;地区层面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实际房价水平是由家庭和企业私人角度决定的;贷款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将围家和地区市场联系起来。这一研究开创性的将区域异质性从传统的VAR模型中分离出来,定量化的描述异质性对于调控效果带来的影响。Davis和Zhu(2011)的文章则在构建信贷与商业物业价格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指出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商品房需求和供给对于经济环境变动的弹性差异是影响不同地区对于货币和信贷条件变化有不同反应的关键性因素。Vansteenkiste和Hiebert(2011)指出,地区间房地产市场摩擦、低透明性、高昂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将会阻止劳动力市场应对经济冲击做出充分地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地区间响应外生冲击的非对称效应。
实证研究方面,Davis和Zhu(2011)利用SVAR模型对美国48个州1958年199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建模研究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联邦基金利率对各个州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他们发现当联邦基金利率在未预期的情况下増加时,各个州居民的实际收入趋向于下降,但是各个州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响应却是不同的,其中密歇根州的响应最大,而威斯康辛州的响应最小,两者响应之差超过2.73个百分点。Owyang和Wall分析了美国八大经济区的经济数据,发现各区域的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失业率和通胀率对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反应。Vansteenkiste和Hiebert(201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对德国在1970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结论表明德国的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受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影响而不受企业规模、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另外他们还发现在欧盟内部成员国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上述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
(二)我国对区域异质效应的研究评述
具体到我国的研究,国内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中的房地产价格受信贷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李健飞和史晨昱(2005)的研究,房地产价格在长期是银行信贷的格兰杰成因,而信贷却不是房价的格兰杰成因;信贷在短期对房价的作用力较小。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信贷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梁云芳和高铁梅(2007)认为,房地产市场受信贷规模比受利率影响更大,而且在东、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原因是由于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使得西部地区房价受银行信贷规模影响更大;而中部地区的房价主要由经济基本面决定。成秋明和高云峰(2011)的研究则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他们指出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对于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弱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国有银行占比过高,而其垄断性和低效率是导致银行信贷在短期内无法显著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原因所在。与其相对地,袁科等(2007)则认为,东部地区过剩的资金流动性,中、西部地区相对不足资金流动性,导致了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效用由东向西递增。王先柱等(2011)则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位用年度数据分别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效应,他们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开发投资还是竣工面积中西部地区受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都强于东部地区,而利率对东部(收入相对较高)地区影响较大。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国外对区域异质效应的评述 4
(二)国内对区域异质效应的评述4
三、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5
(一)信贷政策内容 5
(二)信贷政策对房价的作用机制5
(三)房地产价格区域异质性 6
四、我国信贷政策以及代表性省市的商品房价格的变化趋势 8
(一)全国代表性区域的商品房价格的变化趋势 8
(二)我国信贷政策的变化趋势8
五、模型及结论 9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9
(二)描述统计分析9
(三)模型设定10
(四)实证检验10
(五)结论13
六、政策建议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货币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效应
引言
引言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以区域经济、金融结构的同质性和统一性为背景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差异化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实行相同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又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效应研究成为当前货币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央行针对房价市场进行不断调控,在个人住房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揭贷款和开发性贷款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已有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基本归因为两点:首先,多元化属性决定了房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独使用政策调控难以精确地控制房价的变动规律;其次,全国同一的货币政策无法与不同区域的市场特征相对应,商品房价格受银行信贷冲击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各地区间的差距日趋扩大,房价变动也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地区差异。区域异质性已经变成影响银行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准确把握其变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及投资品属性使其具有显著的区域化特征,而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效应(余华义和黄燕芬,2015)。现有研究从两个角度实证检验房地产市场区域异质性的存在,一是基于理论模型构建的区域房价与经济基本面回归分析,并从回归系数差异的角度分析异质性的存在(Owyang和Wall,2004)。二是基于面扳数据的VAR模型动态分析,从数据间的相互波动关系的角度解释区域异质性(宋旺和钟正生,2006)。同时,大部分的实证结果也都支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效应。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区域异质效应的研究评述
区域异质效应的产生主要包含两方面原因:首先,各地区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其次,各地的经济状况在货币政策开始执行时有明显的差异( Owyang和Wall,2004)。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货币政策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既是区域非对称也是非线性的。Fratantoni和Schuh (2003)在上述想法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经济异质性提出了HAVAR模型体系,在他们的研究中房地产与金融市场被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面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由货币当局和全国的金融市场决定;地区层面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实际房价水平是由家庭和企业私人角度决定的;贷款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将围家和地区市场联系起来。这一研究开创性的将区域异质性从传统的VAR模型中分离出来,定量化的描述异质性对于调控效果带来的影响。Davis和Zhu(2011)的文章则在构建信贷与商业物业价格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指出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商品房需求和供给对于经济环境变动的弹性差异是影响不同地区对于货币和信贷条件变化有不同反应的关键性因素。Vansteenkiste和Hiebert(2011)指出,地区间房地产市场摩擦、低透明性、高昂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将会阻止劳动力市场应对经济冲击做出充分地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地区间响应外生冲击的非对称效应。
实证研究方面,Davis和Zhu(2011)利用SVAR模型对美国48个州1958年199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建模研究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联邦基金利率对各个州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他们发现当联邦基金利率在未预期的情况下増加时,各个州居民的实际收入趋向于下降,但是各个州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响应却是不同的,其中密歇根州的响应最大,而威斯康辛州的响应最小,两者响应之差超过2.73个百分点。Owyang和Wall分析了美国八大经济区的经济数据,发现各区域的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失业率和通胀率对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反应。Vansteenkiste和Hiebert(201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对德国在1970年至2000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结论表明德国的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受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影响而不受企业规模、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另外他们还发现在欧盟内部成员国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上述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
(二)我国对区域异质效应的研究评述
具体到我国的研究,国内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中的房地产价格受信贷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李健飞和史晨昱(2005)的研究,房地产价格在长期是银行信贷的格兰杰成因,而信贷却不是房价的格兰杰成因;信贷在短期对房价的作用力较小。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信贷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梁云芳和高铁梅(2007)认为,房地产市场受信贷规模比受利率影响更大,而且在东、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原因是由于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使得西部地区房价受银行信贷规模影响更大;而中部地区的房价主要由经济基本面决定。成秋明和高云峰(2011)的研究则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他们指出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对于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弱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国有银行占比过高,而其垄断性和低效率是导致银行信贷在短期内无法显著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原因所在。与其相对地,袁科等(2007)则认为,东部地区过剩的资金流动性,中、西部地区相对不足资金流动性,导致了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效用由东向西递增。王先柱等(2011)则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位用年度数据分别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效应,他们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开发投资还是竣工面积中西部地区受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都强于东部地区,而利率对东部(收入相对较高)地区影响较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