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附件)
摘 要硒元素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营养、医药及其生命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紫阳是中国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紫阳富硒茶具有特种保健功效的高级饮品,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特种保健功效优质绿茶,因此发展紫阳富硒茶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紫阳富硒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稀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紫阳自然生态条件、紫阳种茶历史、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和路径进行了调查研究,与中国名优茶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制约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并针对性的提出加快富硒茶生态茶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育富硒茶龙头企业,改善落后的制茶工艺和机械设施,建立品牌效应,开拓市场,发展富硒茶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合理化建议,为振兴紫阳富硒茶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关 键 词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建议AbstractSelenium is one of the most necessary trace elements in human bod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developed in nutrition, medicine and its life sciences. Ziyang is one of Chinese two major selenium-rich areas, and the plants and animals grow in this piece of land containing selenium naturally. Ziyang Se-enriched tea is an advanced beverage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function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history, and it is the worlds first high quality green tea that has passed the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func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Ziyang Se-enriched tea has an imp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ortant significance for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of Ziyang Se-enriched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carcity of economics,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Ziyang, the history of Ziyang tea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Ziyangs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famous tea industry’s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Ziyang selenium-enriched tea industry, and contrapuntally put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s 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f Se-enriched tea; improve the backward tea making and mechanical facilities; establish brand effect, open up the market, develop the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chain,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Key words: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posal1 绪论 1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研究内容及方法 41.3.1研究方法 41.3.2主要内容 42 紫阳富硒茶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62.1紫阳富硒茶相关概念 62.2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理论支持 63 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3.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基础 83.1.1经济基础 83.1.2 富硒资源 83.1.3 自然条件 93.2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整体现状 93.2.1 富硒茶产品价值 93.2.2 富硒茶产品品牌 103.3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模式 103.4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路径 104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问题分析 124.1高品质茶叶生产和管理技术缺乏 124.2高品质的制茶与加工工艺技术缺乏 124.3茶叶生产中技术投入不足 135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建议 155.1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方向 155.1.1 “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 155.1.2 富硒茶产业链构建 155.1.3政府在富硒茶产业化的作用 165.2明确富硒茶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创新产品营销 165.3加快培植富硒茶龙头企业 165.4实施天然富硒茶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茶可持续发展 176 结论 186.1 研究结论 186.1.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186.1.2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亟待加强 186.2本文研究不足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人体内脏之中,具有抗癌、保护心脏、保护肝脏、防治近视和白内障、解毒、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和增强生殖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誉为“生命之火”、“心脏的守护神”和“抗癌之王”。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微量元素“硒”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微量元素“硒”列入我国居民每日必须摄入的巧种膳食营养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涉及22省(市、区)、7亿多人硒摄入量长期严重不足。因此补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补硒的途径主要是食补(富硒食物、茶饮)和药补(含硒的药品和保健品),而茶叶正是属于包含两者的药膳,它既能入中药材,饮茶更是许多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现代医学证明,茶饮是目前人类补硒最科学、最安全的途径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营养保健意见的日益增强,富硒茶产品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消费需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前景广阔。国外发达国家富硒产业发展比较早,但在茶叶区域涉猎不是很多。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着天然的基础优势发展富硒茶产业,安康以紫阳为中心的各县区是全国目前发现仅有的几个富硒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地域面积最大、硒资源最富集、硒浓度适中且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而紫阳茶叶的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紫阳生产的“茶芽”就作为贡品饮誉朝野,在清代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发展天然富硒茶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天然富硒茶产业是最具历史底蕴、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但总体来讲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开发并没有形成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富硒茶加工程度较低,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产业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亟待提升。因此针对我国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以稀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典型调查和经济学分析,研究富硒茶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尝试在富硒茶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品牌化发展、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做一些探索研究,以期获得一些有益于富硒茶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我国富硒茶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的研究,在富硒茶产业化发展与路径研究,富硒茶产品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与结论,不仅对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化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国其他富硒地区实施种植产业结构有一定调整优化,促进富硒茶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富硒茶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富硒地区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硒自然科学研究较多而经济学研究较少。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3年宣布硒是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后,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硒的研究关注其毒性,70年代后开始关注硒的营养作用研究,90年代以后研究硒与生命科学中的关系。从富硒农业的研究所,国外对硒的生理生化作用机理、硒对植物生产影响、硒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硒的质量安全等研究较多。如Martin R. Broadley (2008)研究了硒对英国农作物的影响;Surai, P.F.(2006)研究硒在人类和家畜的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Gupta U.C.(2000)认为硒具有解除重金属中毒的生理功能。Gladyshev V N (1999)证明体内硒缺少是艾滋病人的普遍特征。Ip, C.(1998)认为硒对多种癌症具有防治作用,如低乳腺癌、皮肤癌、结肠癌、肝癌等,“硒化学预防”己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90年代后国外相继对硒的产品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从添加无机硒到提取天然有机硒,从自然转化到人工转化、再到人工合成有机硒产品,从含硒农作物到高科技纳米硒,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富硒产品。在美国、日本、西欧、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除开发生产富硒小麦、富硒果汁、富硒牧草等富硒农作物品种外,澳大利亚还成功研制开发了纯天然富硒啤酒、富硒饼干、富硒牛肉干等富硒加工产品。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对茶叶种植和使用相对陌生,对茶叶认知更多是来源自中国影响,因此国外对饮茶氛围缺乏,导致对天然富硒茶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我们根据国外对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对农产品之一的富硒茶叶产业化发展进行进一步研究。我国富硒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还较少,统计数据不多,经济需分析较少。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富硒地区,尤以陕西安康和湖北恩施两个地区研究最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在硒生理作用机理、富硒茶园资源状况,富硒茶生产技术、富硒茶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较多。以下主要从富硒茶产品生产研究、富硒茶产业化研究、富硒茶品牌化研究总结紫阳地区富茶产业化研究进展。富硒茶产品生产研究陈根洪等在对恩施州富硒茶产品生产提出了稳步发展基地,提高茶园素质。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上,实施3个一批的措施,即:1.稳步发展一批就是加速全州茶树无性系良种体系建设,提高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的能力,每年成片集中建设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0.1万hm2以上。2.积极改造一批就是采用重修剪和嫁接等方法,每年改造0.1万hm2低产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园。3.逐步淘汰一批就是把相对零星分散、基础差、极度衰老的茶园以退茶还林或退茶还作的方法淘汰掉。4.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机械化剪采新技术,对茶农进行密植速成茶园、丰产茶园的高产、优质、高效茶树栽培技术的培训,做到科学种茶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把全州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专业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富硒茶产业化研究吴文良等(2010)在对江西丰城富硒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富硒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业、高技术产品转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走廊;于永超等(2006)认为要建立垂直式产业链模式,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间的协作,构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富硒茶品牌化研究 如陈绪敖(2011)认为区域品牌化经营是提高富硒特色产业竞争力的高级阶段,认为在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建立“政府为主导、商会协会为中介、企业参与者角色”的区域品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成党伟(2011)指出了陕西富硒产品品牌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建设行为主体不明确、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品牌培育管理水平较低等。其主张确定“绿色、富硒、健康”品牌定位,明确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的主导者,集群内的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主张提高品牌配置效率,加强品牌发展规范性、统一性。刘绵刚(2011)认为应采用公司+科技+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公司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统一生产标准,共同开发市场。1.3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的方法本文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期刊网等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研究目的,搜集相关理论、富硒茶产业发展情况等资料,整合吸收,全面地了解富硒茶产业发展。(2)多方调研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通过社会调查,多方打探等方法,收集并整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情况,并与其他富硒国家或国内其他富硒地区的茶农产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紫阳富硒茶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及成因。(3)探索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紫阳富硒茶产业现状等的分析,探索性的提出发展方向及路径建议。1.3.2主要内容本文以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实地调研,拜访相关部门,了解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探寻富硒茶企业种植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富硒茶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有利于富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硒资源研究、开发及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教训,秉持实现可持续地对紫阳富硒茶资源进行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原则,从对富硒资源的认识、整体布局规划、科研支撑、标准体系建设、对外营销、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入手探索提出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并据此提出了相对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对这篇文章做出结论。2 紫阳富硒茶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2.1紫阳富硒茶相关概念在紫阳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紫阳生产的“茶芽”就作为贡品饮誉朝野。在宋、明时期以茶易马,紫阳茶成为战略物资,形成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盛景象。清代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紫阳发展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传统、有根基,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的基础很好。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紫阳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现代科学研究更是表明,硒是人体生命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损害。紫阳是仅见的天然富硒密集区,这样的地方全国只有两处。紫阳境内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含硒量高达5.66—32.06ppm。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紫阳富硒茶是具有特种保健功效的高级饮品,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特种保健功效优质绿茶,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天然富硒茶产品。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方法。2.2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理论支持资源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是指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间的矛盾。稀缺可以分成经济稀缺和物质稀缺。物质稀缺是资源的绝对数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经济稀缺是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供给暂时小于需求的情况。富硒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首先,硒是人类正常机体代谢和健康的必需元素,医学证实许多地方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癌症等均与地区缺硒有关,硒在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硒是现在人们“绿色生活”追求健康的重要元素富硒茶产品将会是社会的长期需求。我国硒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且分布资源很少,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硒是稀缺资源。所以硒资源具有经济稀缺性。有限的硒资源储量和地区间硒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与人们持续增长的需求间的矛盾,使得硒资源的开发具有经济价值,富硒茶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图2-1 我国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 Fig 2-1 the distribution graph of selenium-enriched soil in China3 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基础3.1.1经济基础紫阳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最早是从紫阳富硒茶开始,经过20多年发展,紫阳富硒茶已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美誉度的健康品牌。2011年品牌评估价值达到 10.25 亿元,成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在紫阳富硒茶的带动下,紫阳富硒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自从我国并展开西部大开发后,西部的经济发展也迅猛发展,为县市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标准化茶园15万亩,年产茶1.32万吨,规模加工企业9家,小型加工厂400多家;2012年申报紫阳县“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开始创建,2013年8月,紫阳县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筹建验收命名,是中国首个茶叶类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实现西北地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零的突破。富硒茶产业是紫阳的支柱产业之一。紫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体系不完备,发展重工业受生态环境限制,发展科学管理完整的富硒茶产业将会紫阳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3.1.2 富硒资源紫阳是中国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2009年,陕西省安康市进行了全市硒资源大调查,调查地点共计6万多个,采样量为8395个,其中包括607个植物样本、7176个土壤样本及612个水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以紫阳县为硒资源富集中心,整个安康市大部分地区处于或高或低的硒资源储量地带,是全国硒资源储量最为丰富、面积最大的富硒地域,其硒资源储藏地层深达4至50m,且硒元素含量适中。该地区硒化矿几乎不含其他有毒物质,并且大都与锶、锌等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微量元素共存,因此安康市被硒元素研究人员高度评价为“安全、环保、优质”的硒资源富集区。相较而言,我国其他的硒资源富集区域的硒元素大都与铅、汞等对人体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结合在一起,且硒资源储存面积也较小。安康市的紫阳县目前以通过勘测、调查确定了高桥——铁佛、瓦庙——毛坝及双安——焕古三个硒资源富集地带。3.1.3 自然条件紫阳位于陕西南部,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由于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境内许多地层段的含硒量明显高于我国其它地区同时代的地层,这些富硒岩层厚度大、分布广,为本区土壤及动植物中硒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紫阳土壤类型复杂,茶园土壤多为黄棕壤,其矿物质营养含量高,容重小,空隙度高,PH值 5.6~6.5,这种土壤种植的茶树根系发达,单位体积根量多,茶树生长高大、幅度宽,茶叶产量高、品质好。紫阳夏季多雨有伏旱,夏季正是茶树生长期,多雨的气候保证了水分充足,茶树体内促进物质合成的酶活性高,代谢旺盛,有利于品质成分的形成,茶叶品质较好,产量较高。紫阳自然条件优越,多项土壤气候条件满足优质茶叶生产的条件。3.2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整体现状3.2.1 富硒茶产品价值根据安康市政府门户网介绍,紫阳县依托富硒区和自然生态的优势,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从2011年起,紫阳县狠抓紫阳富硒茶叶本地品种的提纯、复壮、扩繁,累计建设繁育基地2200亩,为优质富硒茶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县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9万亩,先后建成盘龙、和平、焕古等8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形成茶叶基地镇14个、基地村88个,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31家,建成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和23条清洁化生产线,已形成以富硒绿茶为主,红茶、陕青茶、白茶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紫阳富硒茶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后,2013年又获得“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授牌。并相继荣膺“消费者最喜爱的全国100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富硒品牌”、“陕西省十大商业品牌”,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7.04亿元攀升到13.52亿元。3.2.2 富硒茶产品品牌以富硒资源为基础,紫阳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培育了紫阳毛尖、紫阳翠峰、紫阳银针、紫阳香毫等一批富硒茶系列,培育了富硒绿茶,富硒红茶和富硒白茶等多个品种。规划了几大富硒茶龙头企业厂家,主要有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紫阳县焕古茶厂等。推出了“春独早”“紫健”等富硒品牌,并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依靠国家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大了科技富硒茶产品培育和技术推广。总体来讲,紫阳富硒资源丰富,富硒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3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模式紫阳富硒茶持续发展,品牌创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紫阳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思想保守,缺少市场开拓投入,市场占有率底下,从而导致对茶叶的采摘、加工拉动力小,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紫阳茶自产、自制、自销的“三自”现象形成已久,茶叶品种繁多,秩序混乱,更多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近几年紫阳富硒茶在近几年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增加了茶厂茶园的种植面积,整合了一部分个体茶农的种植园,增加了一部分茶叶量。根据假期调查,走访了紫阳茶叶经营店,拜访了紫阳茶产业投资者得知目前市场上紫阳富硒茶基本出自于大大小小的茶厂,他们有自己的茶园,但种植面积远远不够生产的数量,因此同时还收购其他个体茶农的未加工的新茶进行深加工包装,再以自己品牌出售,总体大致规范了秩序。茶园基地的建设给予了紫阳茶树育苗力所能及的帮助。曾经紫阳制茶陈旧的设备也得到了更换,大致形成了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促成了龙头企业联市场、带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基本格局,加工体系建设实现了率先突破的整体模式。3.4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路径紫阳茶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是最好佐证。建国后,紫阳茶几乎占领了整个陕西和西北的市场。上世纪末80年代末,紫阳特有天然富硒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后,其盛名更是被推崇极致。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曾占全省总量60%主导地位的紫阳茶,到2000年跌至20%以下,“只听茶名,不见茶叶”质疑声四起,紫阳茶陷入“名盛业衰”的尴尬境地,紫阳茶产业发展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遭遇了滑铁卢。面对全县10万余渴望以茶致富的茶农,紫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重振茶产业雄风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的战役,取得了现如今一个拥有17万亩名优茶叶基地、带动20余万茶农致富,安康全市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第一个“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落户紫阳的良好成效。紫阳富硒茶经历了“脱胎换骨”的产业发展期,并形成了先做大茶园基地、再组织龙头企业做强产业、创建更加完整茶产业链条的共识,加大科技对茶产业的投入,加快了紫阳当地优良茶种的繁育和建园。2001年紫阳县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三年后又申请“紫阳富硒茶”原产地保护获批。2004年紫阳获得了以“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为载体,采用自主商标+证明商标模式在茶叶产品上使用双重商标,进行科学整合的良好建议。2007年由县茶业协会和茶业局牵头以总公司为载体,以各种认证标识为管理手段,以项目资金扶持、协调服务、资源共享为目的,在12家成员企业全面实施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管理。2008年紫阳县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品牌创建再结硕果。2009年紫阳富硒茶完成品牌整合,推行连锁经营模式达到了促进销售和品牌成长的双重目的。加大对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的宣传,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茶歌互动,以茶联谊、以茶兴文、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特色文化催动产业发展,“茶文化”和富硒茶的良好品质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化“软实力”推动富硒茶产业的“硬发展”。总体发展趋势很好,发展潜力巨大。4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问题分析由前两章叙述的内容我们已经得知紫阳富硒茶的发展现状和路径,现针对发展路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分析。紫阳具有生产优质茶叶、尤其是富硒茶的自然地理、天然生态、气候条件和种植历史,但是最近几年来紫阳的茶叶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一直徘徊不前,为了探究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对紫阳茶叶产区生产现状的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与我国其它省区茶叶主产区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紫阳茶叶生产和发展路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寻求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促进紫阳茶产业健康发展。4.1高品质茶叶生产和管理技术缺乏我国通常把年产干毛茶低于 750kg/hm2的茶园称为低产茶园(李勇 2007)。根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目前安康的低产茶园有近1万hm2,占现有茶园总面积的 55%。而紫阳茶种植面积占安康茶园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在茶园茶厂的管理上,茶园栽培管理较粗放、茶叶单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而优质商品茶仅 180kg/hm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茶叶的平均单产水平(765kg/hm2)。由于茶叶高产栽培技术的匮乏使紫阳茶叶生产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不仅降低了茶农的收入,更影响了紫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茶叶种植和管理上,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多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山地无性系良种茶园高效扦插与种植技术,并将该成果于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应用,从而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景宁县优选茶树良种,繁殖优质茶苗,建设高标准茶园加上对茶树的耕锄管理,肥水管理,茶树的修剪,低产茶园的改造和病虫害防治让景宁县发展迅速。4.2高品质的制茶与加工工艺技术缺乏紫阳富硒茶目前的制茶工艺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先萎凋,再杀青,再揉捻。传统制茶工艺与福建石亭绿茶的制作工艺(鲜叶散热 摊晾 杀青 初揉 复炒 复揉 炒干炖雾 挑剔 颠簸)相比,工艺流程过于简单,效率十分低下,茶叶品质相对较低。杀青和揉捻多采用手工方法,对炒茶揉捻的技艺要求相当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不同加工者之间水平相差很大,加上人工的失误使茶叶的品质参差不齐。茶叶采摘时间较短,经常造成短时间内劳动强度非常大,甚至连夜加工,但人工加工效率太低,经常是茶叶采下来没人加工,错过茶叶加工最好时间,降低了茶叶品质。炒茶工具好一点的使用不锈钢电炒锅,差一点的依然使用柴火烧锅,极易使茶叶吸收异味,减低了茶叶的香味。 经过调研统计,紫阳目前由于茶叶生产、制作和加工过程中主要沿袭传统的纯手工方式,机械投加工茶叶的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茶叶加工成本不断上升,使紫阳茶叶生产和加工很难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4.3茶叶生产中技术投入不足2000年以前由于河南省政府和信阳市政府对茶叶生产的科研投入也严重不足,从而使信阳毛尖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停滞不前。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河南省筹措资金进行茶叶生产相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并对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投资做出严密规划,投资1000万元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组建3个茶叶重点试验站,每个投入500万元;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投入5000万元实施茶叶科技人才引进工程;投入2000万元加强茶农和企业人员培训。总之,到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拟总投入0.95亿元用于河南省茶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也正因为河南省政府和信阳市地政府的重视与科技投入,信阳市又于2010和2011年相继开发出“信阳红”和“信阳观音”等高品质茶叶产品。紫阳辖区山大沟深,经济发展缓慢,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茶叶生产上依然沿袭传统技术种茶和制茶技术,生产效率和效益低。同时,当地农民种茶基本是靠自身的实践经验,缺乏现代高效的种茶技术。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和茶厂茶农配合,开展现代种茶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并通过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来引导当地茶农,提高种茶的效益。另外,政府和茶企也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种茶和制茶技术的研究。其实陕西省政府和安康市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富硒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发工作,紫阳富硒茶虽通过科技鉴定,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这些辉煌的成绩离不开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其他主要茶产区城市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对茶树种植和茶叶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大,远远高于紫阳县,一些以前落后于紫阳的茶产业发展较快。所以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也应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来弥补差距。5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建议5.1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方向5.1.1 “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紫阳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天然富硒地域。同时随着富硒产业在国内的兴起乃至蓬勃发展,其发展前景和市场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地区、企业的重视,但受限于富硒资源的地域限制,许多人工添加硒或者叫非天然硒产品应运而生,这种产品的出现,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存在隐患。而对于目前紫阳富硒茶产业来说,必须重新明确“紫阳天然富硒”这一发展方向,并且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紫阳地处的地理位置,多年来限制了紫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上天也赐予了紫阳得天独厚的、蕴藏丰富的天然富硒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作为贡品茶,作为富硒地,利用好这张牌,是紫阳富硒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5.1.2 富硒茶产业链构建紫阳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端,巴山北麓,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适宜人类气候,绿水青山使得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每当清明的时候,随着人们踏春,紫阳茶农也纷纷哼着歌儿上山采茶,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茶山蕴育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紫阳作为“茶乡”和“歌乡”应把生态富硒和生态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旅游的人们参观着富硒茶种植园,看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听着“采茶小调”更可以和茶农们一起采茶,感受乡间田野的淳朴生活,好不自在。累了坐在富硒茶生态园茶楼里品着紫阳富硒香茗,一身清爽。生态富硒旅游将会是富硒茶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增加了人们对富硒茶产品认识,对富硒茶产品生产技术的了解,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富硒茶的天然魅力,同时建设更多的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富硒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促进富硒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富硒茶产品独特地域性和安全性。打造绿色生态富硒茶品牌是紫阳富硒企业发展重点。5.1.3政府在富硒茶产业化的作用政府需要在培育富硒茶产业集群中发挥引导作用。需根据区域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富硒茶产业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检测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富硒茶产品的推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建设高科技示范区,引导并规范紫阳富硒茶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等措施。安康政府正在努力促进紫阳富硒茶产业结构的升级,将紫阳富硒茶品牌做好。政府需推进富硒茶产品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监控。应推动富硒茶产品科研,明确硒产品与人体健康关系,发布人体补硒有效性的权威数据或结论;出台富硒产品国家标准,行业生产标准,建立富硒茶产品标识体系,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一样便于人们放心购买,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检测或由发展经国家认证的第三方富硒检测认证机构。政府需加强富硒茶品牌化建设,发展富硒茶文化。让人们认可“紫阳富硒”品牌,进一步结合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硒谷”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全新面貌。5.2明确富硒茶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创新产品营销紫阳富硒茶应进一步维护、提升品牌质量,紧紧的围绕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标识来明确富硒茶产品的价值;政府和相关科研单位需普及推广科学补硒、安全补硒知识,积极宣传富硒茶产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确缺硒导致的严重后果,凸显硒元素的生命价值;发布人体补硒有效性的权威数据或结论,增加人们对补硒的了解。开展专家讲座、主流媒体推广、网络商城宣传、富硒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使补硒概念深入人心。5.3加快培植富硒茶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对培养龙头企业要有的放矢,重点扶持。对注册资金一定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规模,下有生产基地,上有销售渠道如茶叶专卖店、茶叶加盟店,配有生产研究机构、技术力量雄厚的茶叶企业要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特别在广告宣传上,每年应该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让其进一步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带头作用。对在国外开窗口或外贸业务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生产、加工、营销、研究一体化大企产业化道路,连接农户、基地,使茶农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紫阳富硒茶叶产业产生良性循环。可采取县级龙头企业下连乡镇龙头企业,乡镇龙头企业下连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下连茶叶种植农户的方式,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种产联合,产销联合,强弱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层层递进经济模式,促进区域富硒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5.4实施天然富硒茶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茶可持续发展富硒资源是大自然最珍贵的财富,在保护开发天然富硒茶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在保障富硒茶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富硒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名牌发展战略。茶叶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必将会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品牌依靠的是高质量的产品标识和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我们要做大做强紫阳富硒茶品牌,必须形成“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形成紫阳富硒茶集群发展优势。“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后紫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榜首,2013年又获得“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授牌。再多项荣誉下,我们应严格要求,不断完善富硒茶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建立富硒茶产品标识系统,凡标识的富硒茶产品应标明硒的含量范围。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督,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富硒茶产业,促进富硒茶产业可持续发展。6 结论6.1 研究结论论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其它富硒地区和著名茶叶产区发展进行对比,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分析,系统地总结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了紫阳富硒茶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获得以下研究结果或结论。6.1.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紫阳富硒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富硒茶龙头企业,培育了一些知名品牌,富硒茶产品日益丰富,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逐步向高层次转移,整体发展水平已经稳健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现阶段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富硒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亟待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科技富硒农业,促进富硒农业产业提档升级。6.1.2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亟待加强天然富硒的存在是大自然对紫阳的恩赐,优良的土壤,纯净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让紫阳成为自然生物的乐园。截止2011年,紫阳县茶叶总产量3357吨,其中名优茶2080吨。茶叶总产值4.5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7.3%。茶园总面积17万亩,21个镇有20个镇产茶,其中茶叶基地镇15个,基地村88个。茶叶加工厂233个,其中标准化茶厂15个建成清洁化生产线14条获得QS的茶叶企业、茶厂28个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3家。紫阳富硒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富硒茶产业价值链可开发潜力巨大,富硒茶成为了紫阳县最具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但同时,茶产业整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紫阳富硒茶园建设示范区太少,现已建茶园多数不够规范;富硒茶产量较少,富硒茶产品检测无据可循,富硒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富硒茶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低;富硒茶龙头企业还较为弱小且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迫切需要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此外,由于科普教育和宣传营销力度的欠缺,人们对富硒产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富硒茶产业的发展。6.2本文研究不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个人知识能力、研究时间,实地调查等方面的因素约束,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 本文依靠的文献资料来源仅限于相关文献及当地政府新闻和茶厂新闻,在实地考察和对相关专业人员采访也因为时间关系不够全面系统。2.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对结论的探索研究还缺乏经验,因此得到的发展意见和提出的建议能否得到实施和成功,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检验。参考文献郭康.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高显钧.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施恩州为例[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尚闰伟. 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唐苗. 安康富硒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屈莎莎. 紫阳富硒茶国家品牌示范区创建路径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2014.陈旭敖. 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崔峰峰. 安康富硒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04).李传松等.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万源市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21).王玉红.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机遇、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1).李华海等. 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安康富硒茶[J]. 安康学院学报. 2014(03).和平茶业. 紫阳县富硒茶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设[J].和平资讯中心.2015.Henry SH,Agudo A,Barlow S,et al.Acrylamide,Safety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 WHO FoodAdditives Series . 2006.Lodge,C.″Success and failure:The brand stories of two countrie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 2002 致谢能够顺利度过四年本科阶段,完成学业,我得到了各位老师、朋友和同学太多的帮助和勉励,在此我衷心地表示感谢!首先要由衷地感谢李超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是李超导师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帮我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从论文的构思、撰写到修改完善无不凝聚着张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还教我做人,虽历时数载,却给了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借此机会,向李老师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期盼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并祝愿老师今后一切顺利。感谢我的好兄弟,陕西省紫阳县紫金茶业总经理金琳皓带我实地调研和采访,分享他的资料和对富硒茶产业发展预测和想法。感谢各位朋友在我日常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经常遇到困难并为此感觉无助的时候,你们一直给我提供坚定的支持。毕业之后即将分离,祝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一路顺风。感谢各位乐于助人的师兄师姐,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我之后的学习阶段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感谢他们在资料查阅和论文撰写阶段为我提供的支持和鼓励,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学习相处的日子是十分怀念的。最后,向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的所有专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对你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 录
ortant significance for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of Ziyang Se-enriched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carcity of economics,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Ziyang, the history of Ziyang tea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Ziyangs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famous tea industry’s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Ziyang selenium-enriched tea industry, and contrapuntally put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s 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f Se-enriched tea; improve the backward tea making and mechanical facilities; establish brand effect, open up the market, develop the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chain,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Key words: Ziyang; Se-enriched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posal1 绪论 1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研究内容及方法 41.3.1研究方法 41.3.2主要内容 42 紫阳富硒茶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62.1紫阳富硒茶相关概念 62.2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理论支持 63 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3.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基础 83.1.1经济基础 83.1.2 富硒资源 83.1.3 自然条件 93.2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整体现状 93.2.1 富硒茶产品价值 93.2.2 富硒茶产品品牌 103.3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模式 103.4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路径 104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问题分析 124.1高品质茶叶生产和管理技术缺乏 124.2高品质的制茶与加工工艺技术缺乏 124.3茶叶生产中技术投入不足 135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建议 155.1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方向 155.1.1 “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 155.1.2 富硒茶产业链构建 155.1.3政府在富硒茶产业化的作用 165.2明确富硒茶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创新产品营销 165.3加快培植富硒茶龙头企业 165.4实施天然富硒茶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茶可持续发展 176 结论 186.1 研究结论 186.1.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186.1.2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亟待加强 186.2本文研究不足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人体内脏之中,具有抗癌、保护心脏、保护肝脏、防治近视和白内障、解毒、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和增强生殖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誉为“生命之火”、“心脏的守护神”和“抗癌之王”。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微量元素“硒”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微量元素“硒”列入我国居民每日必须摄入的巧种膳食营养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涉及22省(市、区)、7亿多人硒摄入量长期严重不足。因此补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补硒的途径主要是食补(富硒食物、茶饮)和药补(含硒的药品和保健品),而茶叶正是属于包含两者的药膳,它既能入中药材,饮茶更是许多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现代医学证明,茶饮是目前人类补硒最科学、最安全的途径之一。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营养保健意见的日益增强,富硒茶产品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消费需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前景广阔。国外发达国家富硒产业发展比较早,但在茶叶区域涉猎不是很多。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着天然的基础优势发展富硒茶产业,安康以紫阳为中心的各县区是全国目前发现仅有的几个富硒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地域面积最大、硒资源最富集、硒浓度适中且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而紫阳茶叶的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紫阳生产的“茶芽”就作为贡品饮誉朝野,在清代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发展天然富硒茶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天然富硒茶产业是最具历史底蕴、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但总体来讲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开发并没有形成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富硒茶加工程度较低,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产业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亟待提升。因此针对我国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以稀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典型调查和经济学分析,研究富硒茶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尝试在富硒茶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品牌化发展、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做一些探索研究,以期获得一些有益于富硒茶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我国富硒茶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的研究,在富硒茶产业化发展与路径研究,富硒茶产品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与结论,不仅对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化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国其他富硒地区实施种植产业结构有一定调整优化,促进富硒茶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富硒茶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富硒地区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硒自然科学研究较多而经济学研究较少。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3年宣布硒是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后,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硒的研究关注其毒性,70年代后开始关注硒的营养作用研究,90年代以后研究硒与生命科学中的关系。从富硒农业的研究所,国外对硒的生理生化作用机理、硒对植物生产影响、硒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硒的质量安全等研究较多。如Martin R. Broadley (2008)研究了硒对英国农作物的影响;Surai, P.F.(2006)研究硒在人类和家畜的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Gupta U.C.(2000)认为硒具有解除重金属中毒的生理功能。Gladyshev V N (1999)证明体内硒缺少是艾滋病人的普遍特征。Ip, C.(1998)认为硒对多种癌症具有防治作用,如低乳腺癌、皮肤癌、结肠癌、肝癌等,“硒化学预防”己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90年代后国外相继对硒的产品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从添加无机硒到提取天然有机硒,从自然转化到人工转化、再到人工合成有机硒产品,从含硒农作物到高科技纳米硒,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富硒产品。在美国、日本、西欧、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除开发生产富硒小麦、富硒果汁、富硒牧草等富硒农作物品种外,澳大利亚还成功研制开发了纯天然富硒啤酒、富硒饼干、富硒牛肉干等富硒加工产品。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对茶叶种植和使用相对陌生,对茶叶认知更多是来源自中国影响,因此国外对饮茶氛围缺乏,导致对天然富硒茶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我们根据国外对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对农产品之一的富硒茶叶产业化发展进行进一步研究。我国富硒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还较少,统计数据不多,经济需分析较少。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富硒地区,尤以陕西安康和湖北恩施两个地区研究最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在硒生理作用机理、富硒茶园资源状况,富硒茶生产技术、富硒茶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较多。以下主要从富硒茶产品生产研究、富硒茶产业化研究、富硒茶品牌化研究总结紫阳地区富茶产业化研究进展。富硒茶产品生产研究陈根洪等在对恩施州富硒茶产品生产提出了稳步发展基地,提高茶园素质。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上,实施3个一批的措施,即:1.稳步发展一批就是加速全州茶树无性系良种体系建设,提高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的能力,每年成片集中建设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0.1万hm2以上。2.积极改造一批就是采用重修剪和嫁接等方法,每年改造0.1万hm2低产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园。3.逐步淘汰一批就是把相对零星分散、基础差、极度衰老的茶园以退茶还林或退茶还作的方法淘汰掉。4.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机械化剪采新技术,对茶农进行密植速成茶园、丰产茶园的高产、优质、高效茶树栽培技术的培训,做到科学种茶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把全州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专业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富硒茶产业化研究吴文良等(2010)在对江西丰城富硒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富硒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业、高技术产品转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走廊;于永超等(2006)认为要建立垂直式产业链模式,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间的协作,构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富硒茶品牌化研究 如陈绪敖(2011)认为区域品牌化经营是提高富硒特色产业竞争力的高级阶段,认为在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建立“政府为主导、商会协会为中介、企业参与者角色”的区域品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成党伟(2011)指出了陕西富硒产品品牌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建设行为主体不明确、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品牌培育管理水平较低等。其主张确定“绿色、富硒、健康”品牌定位,明确政府是区域品牌建设的主导者,集群内的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主张提高品牌配置效率,加强品牌发展规范性、统一性。刘绵刚(2011)认为应采用公司+科技+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公司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统一生产标准,共同开发市场。1.3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的方法本文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期刊网等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研究目的,搜集相关理论、富硒茶产业发展情况等资料,整合吸收,全面地了解富硒茶产业发展。(2)多方调研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通过社会调查,多方打探等方法,收集并整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情况,并与其他富硒国家或国内其他富硒地区的茶农产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紫阳富硒茶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及成因。(3)探索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紫阳富硒茶产业现状等的分析,探索性的提出发展方向及路径建议。1.3.2主要内容本文以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实地调研,拜访相关部门,了解紫阳地区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探寻富硒茶企业种植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富硒茶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有利于富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硒资源研究、开发及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教训,秉持实现可持续地对紫阳富硒茶资源进行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原则,从对富硒资源的认识、整体布局规划、科研支撑、标准体系建设、对外营销、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入手探索提出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并据此提出了相对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对这篇文章做出结论。2 紫阳富硒茶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2.1紫阳富硒茶相关概念在紫阳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紫阳生产的“茶芽”就作为贡品饮誉朝野。在宋、明时期以茶易马,紫阳茶成为战略物资,形成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盛景象。清代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紫阳发展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传统、有根基,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的基础很好。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紫阳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现代科学研究更是表明,硒是人体生命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损害。紫阳是仅见的天然富硒密集区,这样的地方全国只有两处。紫阳境内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含硒量高达5.66—32.06ppm。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紫阳富硒茶是具有特种保健功效的高级饮品,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特种保健功效优质绿茶,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天然富硒茶产品。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方法。2.2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理论支持资源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是指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间的矛盾。稀缺可以分成经济稀缺和物质稀缺。物质稀缺是资源的绝对数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经济稀缺是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供给暂时小于需求的情况。富硒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首先,硒是人类正常机体代谢和健康的必需元素,医学证实许多地方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癌症等均与地区缺硒有关,硒在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硒是现在人们“绿色生活”追求健康的重要元素富硒茶产品将会是社会的长期需求。我国硒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且分布资源很少,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硒是稀缺资源。所以硒资源具有经济稀缺性。有限的硒资源储量和地区间硒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与人们持续增长的需求间的矛盾,使得硒资源的开发具有经济价值,富硒茶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图2-1 我国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 Fig 2-1 the distribution graph of selenium-enriched soil in China3 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基础3.1.1经济基础紫阳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最早是从紫阳富硒茶开始,经过20多年发展,紫阳富硒茶已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美誉度的健康品牌。2011年品牌评估价值达到 10.25 亿元,成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在紫阳富硒茶的带动下,紫阳富硒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自从我国并展开西部大开发后,西部的经济发展也迅猛发展,为县市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标准化茶园15万亩,年产茶1.32万吨,规模加工企业9家,小型加工厂400多家;2012年申报紫阳县“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开始创建,2013年8月,紫阳县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筹建验收命名,是中国首个茶叶类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实现西北地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零的突破。富硒茶产业是紫阳的支柱产业之一。紫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体系不完备,发展重工业受生态环境限制,发展科学管理完整的富硒茶产业将会紫阳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3.1.2 富硒资源紫阳是中国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2009年,陕西省安康市进行了全市硒资源大调查,调查地点共计6万多个,采样量为8395个,其中包括607个植物样本、7176个土壤样本及612个水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以紫阳县为硒资源富集中心,整个安康市大部分地区处于或高或低的硒资源储量地带,是全国硒资源储量最为丰富、面积最大的富硒地域,其硒资源储藏地层深达4至50m,且硒元素含量适中。该地区硒化矿几乎不含其他有毒物质,并且大都与锶、锌等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微量元素共存,因此安康市被硒元素研究人员高度评价为“安全、环保、优质”的硒资源富集区。相较而言,我国其他的硒资源富集区域的硒元素大都与铅、汞等对人体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结合在一起,且硒资源储存面积也较小。安康市的紫阳县目前以通过勘测、调查确定了高桥——铁佛、瓦庙——毛坝及双安——焕古三个硒资源富集地带。3.1.3 自然条件紫阳位于陕西南部,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由于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境内许多地层段的含硒量明显高于我国其它地区同时代的地层,这些富硒岩层厚度大、分布广,为本区土壤及动植物中硒的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紫阳土壤类型复杂,茶园土壤多为黄棕壤,其矿物质营养含量高,容重小,空隙度高,PH值 5.6~6.5,这种土壤种植的茶树根系发达,单位体积根量多,茶树生长高大、幅度宽,茶叶产量高、品质好。紫阳夏季多雨有伏旱,夏季正是茶树生长期,多雨的气候保证了水分充足,茶树体内促进物质合成的酶活性高,代谢旺盛,有利于品质成分的形成,茶叶品质较好,产量较高。紫阳自然条件优越,多项土壤气候条件满足优质茶叶生产的条件。3.2紫阳富硒茶产业化整体现状3.2.1 富硒茶产品价值根据安康市政府门户网介绍,紫阳县依托富硒区和自然生态的优势,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从2011年起,紫阳县狠抓紫阳富硒茶叶本地品种的提纯、复壮、扩繁,累计建设繁育基地2200亩,为优质富硒茶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县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9万亩,先后建成盘龙、和平、焕古等8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形成茶叶基地镇14个、基地村88个,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31家,建成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和23条清洁化生产线,已形成以富硒绿茶为主,红茶、陕青茶、白茶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紫阳富硒茶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后,2013年又获得“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授牌。并相继荣膺“消费者最喜爱的全国100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富硒品牌”、“陕西省十大商业品牌”,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7.04亿元攀升到13.52亿元。3.2.2 富硒茶产品品牌以富硒资源为基础,紫阳大力发展富硒茶产业,培育了紫阳毛尖、紫阳翠峰、紫阳银针、紫阳香毫等一批富硒茶系列,培育了富硒绿茶,富硒红茶和富硒白茶等多个品种。规划了几大富硒茶龙头企业厂家,主要有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紫阳县焕古茶厂等。推出了“春独早”“紫健”等富硒品牌,并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依靠国家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大了科技富硒茶产品培育和技术推广。总体来讲,紫阳富硒资源丰富,富硒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3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模式紫阳富硒茶持续发展,品牌创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紫阳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思想保守,缺少市场开拓投入,市场占有率底下,从而导致对茶叶的采摘、加工拉动力小,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紫阳茶自产、自制、自销的“三自”现象形成已久,茶叶品种繁多,秩序混乱,更多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近几年紫阳富硒茶在近几年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增加了茶厂茶园的种植面积,整合了一部分个体茶农的种植园,增加了一部分茶叶量。根据假期调查,走访了紫阳茶叶经营店,拜访了紫阳茶产业投资者得知目前市场上紫阳富硒茶基本出自于大大小小的茶厂,他们有自己的茶园,但种植面积远远不够生产的数量,因此同时还收购其他个体茶农的未加工的新茶进行深加工包装,再以自己品牌出售,总体大致规范了秩序。茶园基地的建设给予了紫阳茶树育苗力所能及的帮助。曾经紫阳制茶陈旧的设备也得到了更换,大致形成了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促成了龙头企业联市场、带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基本格局,加工体系建设实现了率先突破的整体模式。3.4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路径紫阳茶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是最好佐证。建国后,紫阳茶几乎占领了整个陕西和西北的市场。上世纪末80年代末,紫阳特有天然富硒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后,其盛名更是被推崇极致。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曾占全省总量60%主导地位的紫阳茶,到2000年跌至20%以下,“只听茶名,不见茶叶”质疑声四起,紫阳茶陷入“名盛业衰”的尴尬境地,紫阳茶产业发展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遭遇了滑铁卢。面对全县10万余渴望以茶致富的茶农,紫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重振茶产业雄风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的战役,取得了现如今一个拥有17万亩名优茶叶基地、带动20余万茶农致富,安康全市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第一个“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落户紫阳的良好成效。紫阳富硒茶经历了“脱胎换骨”的产业发展期,并形成了先做大茶园基地、再组织龙头企业做强产业、创建更加完整茶产业链条的共识,加大科技对茶产业的投入,加快了紫阳当地优良茶种的繁育和建园。2001年紫阳县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三年后又申请“紫阳富硒茶”原产地保护获批。2004年紫阳获得了以“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为载体,采用自主商标+证明商标模式在茶叶产品上使用双重商标,进行科学整合的良好建议。2007年由县茶业协会和茶业局牵头以总公司为载体,以各种认证标识为管理手段,以项目资金扶持、协调服务、资源共享为目的,在12家成员企业全面实施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管理。2008年紫阳县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品牌创建再结硕果。2009年紫阳富硒茶完成品牌整合,推行连锁经营模式达到了促进销售和品牌成长的双重目的。加大对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的宣传,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茶歌互动,以茶联谊、以茶兴文、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特色文化催动产业发展,“茶文化”和富硒茶的良好品质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化“软实力”推动富硒茶产业的“硬发展”。总体发展趋势很好,发展潜力巨大。4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问题分析由前两章叙述的内容我们已经得知紫阳富硒茶的发展现状和路径,现针对发展路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分析。紫阳具有生产优质茶叶、尤其是富硒茶的自然地理、天然生态、气候条件和种植历史,但是最近几年来紫阳的茶叶生产的产量和品质一直徘徊不前,为了探究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对紫阳茶叶产区生产现状的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与我国其它省区茶叶主产区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紫阳茶叶生产和发展路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寻求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促进紫阳茶产业健康发展。4.1高品质茶叶生产和管理技术缺乏我国通常把年产干毛茶低于 750kg/hm2的茶园称为低产茶园(李勇 2007)。根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目前安康的低产茶园有近1万hm2,占现有茶园总面积的 55%。而紫阳茶种植面积占安康茶园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在茶园茶厂的管理上,茶园栽培管理较粗放、茶叶单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而优质商品茶仅 180kg/hm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茶叶的平均单产水平(765kg/hm2)。由于茶叶高产栽培技术的匮乏使紫阳茶叶生产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不仅降低了茶农的收入,更影响了紫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茶叶种植和管理上,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多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山地无性系良种茶园高效扦插与种植技术,并将该成果于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应用,从而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景宁县优选茶树良种,繁殖优质茶苗,建设高标准茶园加上对茶树的耕锄管理,肥水管理,茶树的修剪,低产茶园的改造和病虫害防治让景宁县发展迅速。4.2高品质的制茶与加工工艺技术缺乏紫阳富硒茶目前的制茶工艺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先萎凋,再杀青,再揉捻。传统制茶工艺与福建石亭绿茶的制作工艺(鲜叶散热 摊晾 杀青 初揉 复炒 复揉 炒干炖雾 挑剔 颠簸)相比,工艺流程过于简单,效率十分低下,茶叶品质相对较低。杀青和揉捻多采用手工方法,对炒茶揉捻的技艺要求相当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不同加工者之间水平相差很大,加上人工的失误使茶叶的品质参差不齐。茶叶采摘时间较短,经常造成短时间内劳动强度非常大,甚至连夜加工,但人工加工效率太低,经常是茶叶采下来没人加工,错过茶叶加工最好时间,降低了茶叶品质。炒茶工具好一点的使用不锈钢电炒锅,差一点的依然使用柴火烧锅,极易使茶叶吸收异味,减低了茶叶的香味。 经过调研统计,紫阳目前由于茶叶生产、制作和加工过程中主要沿袭传统的纯手工方式,机械投加工茶叶的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茶叶加工成本不断上升,使紫阳茶叶生产和加工很难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4.3茶叶生产中技术投入不足2000年以前由于河南省政府和信阳市政府对茶叶生产的科研投入也严重不足,从而使信阳毛尖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停滞不前。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河南省筹措资金进行茶叶生产相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并对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投资做出严密规划,投资1000万元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组建3个茶叶重点试验站,每个投入500万元;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投入5000万元实施茶叶科技人才引进工程;投入2000万元加强茶农和企业人员培训。总之,到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拟总投入0.95亿元用于河南省茶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也正因为河南省政府和信阳市地政府的重视与科技投入,信阳市又于2010和2011年相继开发出“信阳红”和“信阳观音”等高品质茶叶产品。紫阳辖区山大沟深,经济发展缓慢,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茶叶生产上依然沿袭传统技术种茶和制茶技术,生产效率和效益低。同时,当地农民种茶基本是靠自身的实践经验,缺乏现代高效的种茶技术。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和茶厂茶农配合,开展现代种茶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并通过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来引导当地茶农,提高种茶的效益。另外,政府和茶企也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种茶和制茶技术的研究。其实陕西省政府和安康市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富硒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发工作,紫阳富硒茶虽通过科技鉴定,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这些辉煌的成绩离不开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其他主要茶产区城市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对茶树种植和茶叶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大,远远高于紫阳县,一些以前落后于紫阳的茶产业发展较快。所以政府和农技推广部门也应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来弥补差距。5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建议5.1 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方向5.1.1 “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紫阳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天然富硒地域。同时随着富硒产业在国内的兴起乃至蓬勃发展,其发展前景和市场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地区、企业的重视,但受限于富硒资源的地域限制,许多人工添加硒或者叫非天然硒产品应运而生,这种产品的出现,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存在隐患。而对于目前紫阳富硒茶产业来说,必须重新明确“紫阳天然富硒”这一发展方向,并且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紫阳地处的地理位置,多年来限制了紫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上天也赐予了紫阳得天独厚的、蕴藏丰富的天然富硒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作为贡品茶,作为富硒地,利用好这张牌,是紫阳富硒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天然富硒喝出来”是紫阳富硒茶发展必然选择。5.1.2 富硒茶产业链构建紫阳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端,巴山北麓,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适宜人类气候,绿水青山使得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每当清明的时候,随着人们踏春,紫阳茶农也纷纷哼着歌儿上山采茶,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茶山蕴育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紫阳作为“茶乡”和“歌乡”应把生态富硒和生态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旅游的人们参观着富硒茶种植园,看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听着“采茶小调”更可以和茶农们一起采茶,感受乡间田野的淳朴生活,好不自在。累了坐在富硒茶生态园茶楼里品着紫阳富硒香茗,一身清爽。生态富硒旅游将会是富硒茶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增加了人们对富硒茶产品认识,对富硒茶产品生产技术的了解,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富硒茶的天然魅力,同时建设更多的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富硒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促进富硒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富硒茶产品独特地域性和安全性。打造绿色生态富硒茶品牌是紫阳富硒企业发展重点。5.1.3政府在富硒茶产业化的作用政府需要在培育富硒茶产业集群中发挥引导作用。需根据区域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富硒茶产业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检测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富硒茶产品的推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建设高科技示范区,引导并规范紫阳富硒茶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等措施。安康政府正在努力促进紫阳富硒茶产业结构的升级,将紫阳富硒茶品牌做好。政府需推进富硒茶产品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监控。应推动富硒茶产品科研,明确硒产品与人体健康关系,发布人体补硒有效性的权威数据或结论;出台富硒产品国家标准,行业生产标准,建立富硒茶产品标识体系,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一样便于人们放心购买,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检测或由发展经国家认证的第三方富硒检测认证机构。政府需加强富硒茶品牌化建设,发展富硒茶文化。让人们认可“紫阳富硒”品牌,进一步结合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硒谷”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全新面貌。5.2明确富硒茶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创新产品营销紫阳富硒茶应进一步维护、提升品牌质量,紧紧的围绕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标识来明确富硒茶产品的价值;政府和相关科研单位需普及推广科学补硒、安全补硒知识,积极宣传富硒茶产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确缺硒导致的严重后果,凸显硒元素的生命价值;发布人体补硒有效性的权威数据或结论,增加人们对补硒的了解。开展专家讲座、主流媒体推广、网络商城宣传、富硒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使补硒概念深入人心。5.3加快培植富硒茶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对培养龙头企业要有的放矢,重点扶持。对注册资金一定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规模,下有生产基地,上有销售渠道如茶叶专卖店、茶叶加盟店,配有生产研究机构、技术力量雄厚的茶叶企业要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特别在广告宣传上,每年应该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让其进一步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带头作用。对在国外开窗口或外贸业务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生产、加工、营销、研究一体化大企产业化道路,连接农户、基地,使茶农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紫阳富硒茶叶产业产生良性循环。可采取县级龙头企业下连乡镇龙头企业,乡镇龙头企业下连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下连茶叶种植农户的方式,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种产联合,产销联合,强弱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层层递进经济模式,促进区域富硒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5.4实施天然富硒茶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茶可持续发展富硒资源是大自然最珍贵的财富,在保护开发天然富硒茶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在保障富硒茶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富硒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名牌发展战略。茶叶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的竞争,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必将会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品牌依靠的是高质量的产品标识和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我们要做大做强紫阳富硒茶品牌,必须形成“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形成紫阳富硒茶集群发展优势。“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后紫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榜首,2013年又获得“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授牌。再多项荣誉下,我们应严格要求,不断完善富硒茶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建立富硒茶产品标识系统,凡标识的富硒茶产品应标明硒的含量范围。加强富硒茶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督,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富硒茶产业,促进富硒茶产业可持续发展。6 结论6.1 研究结论论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其它富硒地区和著名茶叶产区发展进行对比,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分析,系统地总结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了紫阳富硒茶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获得以下研究结果或结论。6.1.1紫阳富硒茶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紫阳富硒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富硒茶龙头企业,培育了一些知名品牌,富硒茶产品日益丰富,生产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逐步向高层次转移,整体发展水平已经稳健提高。但也应该看到,现阶段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富硒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亟待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科技富硒农业,促进富硒农业产业提档升级。6.1.2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亟待加强天然富硒的存在是大自然对紫阳的恩赐,优良的土壤,纯净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让紫阳成为自然生物的乐园。截止2011年,紫阳县茶叶总产量3357吨,其中名优茶2080吨。茶叶总产值4.5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7.3%。茶园总面积17万亩,21个镇有20个镇产茶,其中茶叶基地镇15个,基地村88个。茶叶加工厂233个,其中标准化茶厂15个建成清洁化生产线14条获得QS的茶叶企业、茶厂28个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3家。紫阳富硒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富硒茶产业价值链可开发潜力巨大,富硒茶成为了紫阳县最具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但同时,茶产业整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紫阳富硒茶园建设示范区太少,现已建茶园多数不够规范;富硒茶产量较少,富硒茶产品检测无据可循,富硒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富硒茶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低;富硒茶龙头企业还较为弱小且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迫切需要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此外,由于科普教育和宣传营销力度的欠缺,人们对富硒产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富硒茶产业的发展。6.2本文研究不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个人知识能力、研究时间,实地调查等方面的因素约束,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 本文依靠的文献资料来源仅限于相关文献及当地政府新闻和茶厂新闻,在实地考察和对相关专业人员采访也因为时间关系不够全面系统。2.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对结论的探索研究还缺乏经验,因此得到的发展意见和提出的建议能否得到实施和成功,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检验。参考文献郭康.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高显钧.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施恩州为例[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尚闰伟. 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唐苗. 安康富硒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屈莎莎. 紫阳富硒茶国家品牌示范区创建路径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2014.陈旭敖. 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崔峰峰. 安康富硒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04).李传松等.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万源市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21).王玉红. 安康富硒茶产业发展机遇、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1).李华海等. 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安康富硒茶[J]. 安康学院学报. 2014(03).和平茶业. 紫阳县富硒茶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设[J].和平资讯中心.2015.Henry SH,Agudo A,Barlow S,et al.Acrylamide,Safety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 WHO FoodAdditives Series . 2006.Lodge,C.″Success and failure:The brand stories of two countrie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 2002 致谢能够顺利度过四年本科阶段,完成学业,我得到了各位老师、朋友和同学太多的帮助和勉励,在此我衷心地表示感谢!首先要由衷地感谢李超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是李超导师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帮我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从论文的构思、撰写到修改完善无不凝聚着张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还教我做人,虽历时数载,却给了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借此机会,向李老师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期盼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并祝愿老师今后一切顺利。感谢我的好兄弟,陕西省紫阳县紫金茶业总经理金琳皓带我实地调研和采访,分享他的资料和对富硒茶产业发展预测和想法。感谢各位朋友在我日常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经常遇到困难并为此感觉无助的时候,你们一直给我提供坚定的支持。毕业之后即将分离,祝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一路顺风。感谢各位乐于助人的师兄师姐,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我之后的学习阶段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感谢他们在资料查阅和论文撰写阶段为我提供的支持和鼓励,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学习相处的日子是十分怀念的。最后,向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的所有专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对你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 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