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附件)

摘 要 到2020年,中国要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到现在只剩下三年的时间,任务很艰巨,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那些贫困户来说,政府的扶助社会的帮扶,无疑是给他们雪中送炭,为他们铺平摆脱贫困的道路。扶贫工作进行着,由于缺乏着科学瞄准的机制,所以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障碍。扶贫工作不仅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更应该适应贫困农户本身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榆林市政府对榆林各贫困地区采取的扶贫措施,统计了榆林市各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的情况,分析了在榆林市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以及解决的方法。期望中国人民能够早日迈入小康社会。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2 榆林市精准扶贫模式及发展现状 3
2.1 精准扶贫 3
2.2 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4
3 榆林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剖析 11
3.1 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11
3.2 扶贫工作部分存在贫困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 11
3.3 贫困农户的参与度不够 12
3.4 相关扶贫政策和程序公开机制不规范 12
3.5 扶贫模式下的短视行为较为显著 13
4 榆林市精准扶贫模式改革的对策 14
4.1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打好扶贫基础 14
4.2 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情况的真实统计 14
4.3 构建贫困户参与机制,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14
4.4 建立农村地区精准扶贫阳光管理机制 15
4.5 构建扶贫绩效长效考评机制 15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精准扶贫是我国农村工作部署中的主要部分,近几年,国家政府、榆林市政府以及扶贫开发办对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通过扶植各行业的发展,我市的经济也在提高。同时我们还清晰的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对榆林市精准扶贫的模式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了研究,分析了扶贫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精准扶贫工作能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1.2 选题意义
精准扶贫是政府工作人员通过进入村户了解各个家庭的资金来源,根据贫困户的认定标准,确定其是不是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人民发家致富,带动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前进,确保每一个政策项目的实施都能给贫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要保证在2020年之前,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榆林市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以及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解决榆林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帮助能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对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罗格纳?纳克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资本的缺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恶性循环的过程是供求两方面的循环进入死循环,想要摆脱贫困,就要加大投资力度。
莱宾斯坦提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要激发贫困者的创新意识和经济增长动机,大力开发和运用新技术以及创造适宜的盈利环境,这对于贫困者经济收入的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支持性作用。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发现贫困发生率及贫困缺口率的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的绝对贫困”度量方法,威力符合贫困度量的“单调性公理”“转移性公理”“转移敏感性公理”“子集单调性公理”并能体现绝对贫困中的相对贫困问题,通过H与I的积数所设定的收入缺口的加权求和P=H[I(1I)G]反应贫困线下的分配问题。这一公式所关注的相对问题仍是贫困线以下穷人之间的相对贫困问题而且视贫困线以下的相对因为绝对贫困的补充,二者不可相互包含,这种视角并不是整个社会的相对贫困问题,其在关注绝对贫困方面极为卓越,但并未将绝对贫困和整体的相对贫困问题结合起来。
1.2.2国内研究现状
邓维杰在《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精准扶贫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令人不满意的原因是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了对贫困户排斥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应尽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普查,同时,需要第三方社会服务来协助和监督[3]。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指出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变,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的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杜志雄、詹琳在《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中提出了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扶贫工作十分紧迫,适当的调整扶贫战略,做到真正的精准扶贫[5]。
杨朝中早在《构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中提到要充分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通过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信息体系,实现扶贫对象的动态监管;主张按照不同村不同户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对应的帮扶规划以及措施;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与新农合作等社会保障机制的相互衔接措施[14]。
2 榆林市精准扶贫模式及发展现状
2.1 精准扶贫
2.1.1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理贫困的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就农户来说,就是谁穷就帮助谁。
2.1.2精准扶贫模式
就榆林市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榆林市级领导对我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精准扶贫。通过贫困户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政府帮扶得到外部因素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整村推进,部分地区开发,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带动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中产业扶贫:榆林市政府开发适合各个贫困地区的产业,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开发适合的产业,比如:在清涧县开发了高家洼,袁家沟的农村旅游产业,高家洼有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壮志豪情;袁家沟有充满革命气息的毛主席故居。在横山,榆林市政府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成分等条件,鼓励农户种植中药材,比如:板蓝根、柴胡、天麻、黄芩、烟草等。在绥德发展养殖业,因为绥德的发展较其它县区来说稍微好一点,经济基础也比其它县区强,农户接受新实物的能力较强,结合养殖业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技术因素,所以榆林市政府决定在绥德发展养殖业。榆林市对发展产业的各个县区都给予一定的资金帮扶。
金融扶贫:在贫困地区根据金融行业要求提供贫困农户的相关资料,政府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农户就可以在银行贷到规定限额以内的贷款,在一定期限内银行工作人员会结算出全部利息,之后农户拿着银行利息的回执单到政府进行报销。农户利用用此款项就可以搞发展,提高经济收入。
易地搬迁:住房问题是温饱之上的一个提升,搬迁的对象是住房在山谷,陡坡上的农户,没有基础设施进行发展生产的偏远地区农户,路况不便,难通电,那通水,小孩上学难的大山里住的户,常年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地质松软易发生地壳板块运动的地区农户,没有劳力,没有任何家庭积蓄,住房是危房的农户,都要实施易地搬迁,解决住房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9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