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附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内外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进出口贸易总体来说对经济增长是有推动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果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制造业占据极大的比重,这也就决定了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中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本课题决定对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梳理,研究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接着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进出口现状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提出建议从而使制造业进出口贸易能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增长。关键词 制造业,国际贸易,外资,技术,经济增长目 录
1 引言 1
2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1
2.1 古典贸易理论 1
2.2 要素禀赋说 1
2.3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2
2.4 新增长理论 2
3 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2
3.1 我国制造业现状 2
3.2 我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7
3.3 制造业进口现状 9
4 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
4.1 积极影响 12
4.2 消极影响 14
5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5
5.1 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15
5.2 发展高新制造业,延伸产业链 15
5.3 推动制造业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 16
5.4 加快培养高技术人才,建立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图1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个) 3
图2 中国产能过剩产品2013年均开工率分布图 5
图3 2013年制造业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分布图 6
图4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图 7
图5 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立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图1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个) 3
图2 中国产能过剩产品2013年均开工率分布图 5
图3 2013年制造业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分布图 6
图4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图 7
图5 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 7
图6 制造业FDI占FDI比例图 8
图7 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12
图8 外商投资单位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13
表1 城镇制造业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比例 3
表2 制造业占GDP比重 4
表3 2013年09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亿元) 11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应对,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日益扩大的进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我国的经济飞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 (GDP) 由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2014年增长率仍达7.4%,远远超出世界同期水平。不少数据已证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制造业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内容,制造业进出口主导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而本课题决定对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现状,其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制造业进出口贸易能更健康地持续发展,更好地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2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2.1 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下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贸易,会给各国带来利益,增加了国民财富。具体表现在一国如果生产某种产品上形成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则该国就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否则就拥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所有的都生产更有利[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则进一步表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是仅仅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的基础上。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出现相对差别,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因而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拥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趋利避害”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福利都会提高[1]。
2.2 要素禀赋说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说。他们注意到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不是古典经济理论中只有劳动力一个生产要素,还有资本、土地等。根据生产这些产品要素配置的不同可以相对的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存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资本充裕,有的劳动充裕等等。这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异是形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来生产并出口那些产品以换取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或节约成本。而且国际贸易会促进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某些情况下,生产要素与商品流通可以相互代替,因此要素价格将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进一步移动而趋于均等化[1]。
2.3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被进一步研究,将其用在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上,形成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会导致就业和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属于注入。而进口和国内储蓄一样会导致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成倍递减,属于漏出。原理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出口导致该部门收入的增加从而加大该部门消费的增加又带动其他部门收入的增加,以此类推最终使国民收入和国民经济达到成倍增长的效果。因此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加强国家调控,实行贸易保护主义[2]。
2.4 新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贡献。在此背景下罗默、卢卡斯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反思,考虑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提出了新增长理论。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考虑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仅仅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新增长理论将知识,人才等技术要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的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的增长来源于新技术的产生及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各国为了加强自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但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些新技术被扩散,从而实现全球技术的积累,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3]。
3 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3.1 我国制造业现状
3.1.1 我国制造业总体现状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了近四成的国民生产总值(见表2)和大量的就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0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