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新巴塞尔协议的分析
《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已经超过四年,它不仅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新协议的要求来规范管理我国商业银行,使之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对每一位银行管理者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文章首先总结了《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改革内容,紧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KMV模型。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运用KMV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和违约可能性,接着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巴塞尔协议Ⅲ》的推行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2
1.研究背景 2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1.国内研究现状 3
2. 国外研究现状 3
(三)巴塞尔协议Ⅲ 4
1. 出台背景 4
2. 改革主要内容 4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度量模型5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5
(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KMV模型) 5
三、KMV模型实证分析8
(一)样本和数据选取8
(二)模型参数计算及实证分析8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1
(一)控制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11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1
(三)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本储备12
(四)加强流动性监管12
(五)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的实施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资产的市场价值V及其波动率σV的Matlab求解程序1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分析
引言
绪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摧垮了西方的银行系统,其元凶之一便是无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束的信用风险。负责监控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的巴塞尔委员会,早在2004年就制定过《新资本协议》,对旧版协议的内容有所改进。2010年,经过再一次修改的《巴塞尔协议Ⅲ》正式问世,它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的提出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若能严格遵守此协议要求,加强风险控制工作,便能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金融保护逐渐消失,外资银行的大举进驻对我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将如何应对这场竞争,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将成为金融研究的重点。尽管我国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水平差距正在逐渐减小,但次级、可疑及不良贷款余额等指标仍然不容乐观。本绪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简介。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09年底,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巴塞尔协议Ⅲ》的草案。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层通过这份协议。2010年11月,该协议在韩国首尔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监督管理机构对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监管机构针对全球金融(银行业)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该草案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推出到审议通过的整个过程,表明了全球银行业对该协议的迫切需求。本轮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达到改善银行系统的风险治理和管理能力、提升其安全性以及进一步要求银行完善自身信息披露系统等目标。由此可知,《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刚刚经历了全球危机的银行业在这些要求下势必面临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据专家分析,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和资本储备的高要求下会遭遇严重的资本短缺问题,这使得各国在《巴塞尔协议Ⅲ》是否实施或何时实施上持有谨慎的态度,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然而,相对于全球银行业在资本方面的短缺,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却基本已经达到了要求,它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加速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进程;但目前我国仍处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初期实施阶段,信用建设体系还不成熟,缺乏充分的历史数据,定量研究比较匮乏。国内研究的重点是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或是对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阐述,并没有把这些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
2.研究意义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关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深,利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逐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在各方面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其中最大的考验在经营方面,如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甚至很多商业银行的商品市场已突显出买方市场的特征。此外,国家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转,出台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法律法规,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的市场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市场,这又是一个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各种因素迫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强对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起银行系统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建立自身信贷风险量化系统。银行只有找到合适的量化信贷风险的模型,才能准确地计量信贷风险,从而对已有的风险进行处理和预警,使我国商业银行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王丽佳(2013)通过研究发现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与信用评级具有相关性,它改变了为信用风险拨付相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使不同信用等级间的要求额有显著差异。同一银行可以使用配套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并以调整后较低的风险权数来计提资本金要求。由此可见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侯婧(2010)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下,严格的信用监管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问题贷款的产生,整体上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和发展活力。
徐林,吴刚(2011)在他们的研究中分别指明新协议规定银行所披露的信息需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对采用标准法和内部法评级的银行,分别提出了信息披露的具体建议。采用标准法的银行,应披露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名称,或采用外部信息作为确定信用风险权数的信息名称,如借用多家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则每家机构的评级结果都要公布;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中,银行根据自身数据测算贷款的违约率,而其他参数则由监管机构按照协议规定来确定。
张莉(2013)认为正确培育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一项重要对策。加强银行员工的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注重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渗透,避免以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银行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把银行市值的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避免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眼前的业绩扩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2
1.研究背景 2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1.国内研究现状 3
2. 国外研究现状 3
(三)巴塞尔协议Ⅲ 4
1. 出台背景 4
2. 改革主要内容 4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度量模型5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5
(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KMV模型) 5
三、KMV模型实证分析8
(一)样本和数据选取8
(二)模型参数计算及实证分析8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1
(一)控制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11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1
(三)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本储备12
(四)加强流动性监管12
(五)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的实施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资产的市场价值V及其波动率σV的Matlab求解程序1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分析
引言
绪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摧垮了西方的银行系统,其元凶之一便是无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束的信用风险。负责监控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的巴塞尔委员会,早在2004年就制定过《新资本协议》,对旧版协议的内容有所改进。2010年,经过再一次修改的《巴塞尔协议Ⅲ》正式问世,它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的提出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若能严格遵守此协议要求,加强风险控制工作,便能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金融保护逐渐消失,外资银行的大举进驻对我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将如何应对这场竞争,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将成为金融研究的重点。尽管我国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水平差距正在逐渐减小,但次级、可疑及不良贷款余额等指标仍然不容乐观。本绪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简介。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009年底,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巴塞尔协议Ⅲ》的草案。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层通过这份协议。2010年11月,该协议在韩国首尔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监督管理机构对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监管机构针对全球金融(银行业)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该草案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推出到审议通过的整个过程,表明了全球银行业对该协议的迫切需求。本轮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达到改善银行系统的风险治理和管理能力、提升其安全性以及进一步要求银行完善自身信息披露系统等目标。由此可知,《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刚刚经历了全球危机的银行业在这些要求下势必面临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据专家分析,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和资本储备的高要求下会遭遇严重的资本短缺问题,这使得各国在《巴塞尔协议Ⅲ》是否实施或何时实施上持有谨慎的态度,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然而,相对于全球银行业在资本方面的短缺,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却基本已经达到了要求,它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加速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进程;但目前我国仍处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初期实施阶段,信用建设体系还不成熟,缺乏充分的历史数据,定量研究比较匮乏。国内研究的重点是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或是对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阐述,并没有把这些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
2.研究意义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关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深,利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逐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在各方面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其中最大的考验在经营方面,如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甚至很多商业银行的商品市场已突显出买方市场的特征。此外,国家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转,出台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法律法规,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的市场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市场,这又是一个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各种因素迫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强对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起银行系统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建立自身信贷风险量化系统。银行只有找到合适的量化信贷风险的模型,才能准确地计量信贷风险,从而对已有的风险进行处理和预警,使我国商业银行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王丽佳(2013)通过研究发现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与信用评级具有相关性,它改变了为信用风险拨付相同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使不同信用等级间的要求额有显著差异。同一银行可以使用配套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并以调整后较低的风险权数来计提资本金要求。由此可见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侯婧(2010)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下,严格的信用监管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问题贷款的产生,整体上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和发展活力。
徐林,吴刚(2011)在他们的研究中分别指明新协议规定银行所披露的信息需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对采用标准法和内部法评级的银行,分别提出了信息披露的具体建议。采用标准法的银行,应披露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名称,或采用外部信息作为确定信用风险权数的信息名称,如借用多家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则每家机构的评级结果都要公布;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中,银行根据自身数据测算贷款的违约率,而其他参数则由监管机构按照协议规定来确定。
张莉(2013)认为正确培育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一项重要对策。加强银行员工的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注重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渗透,避免以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银行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把银行市值的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避免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眼前的业绩扩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