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模式对市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 要近20年来,昆山市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区域。昆山市经济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20年前昆山市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发展策略,即“昆山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研究“昆山模式”,给与其他县域城市以相关经济发展启示。文章首先分析20年前昆山市当时的背景与经济状态,总结“昆山模式”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昆山模式”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章对产业对接理论的研究,指出产业对接是区域实现对外产业开外的途径,它是区域合作和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定位政府与企业在产业对接过程中的角色。第四章分析淮安市在江苏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研究淮安市经济经济发展现状,以淮安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等问题为起点,阐明淮安市经济结构及特点。最后就淮安市能否借鉴“昆山模式”发展自身经济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淮安市经济发展的障碍,详细阐述了在产业对接过程中落后地区所面临的锁定效应,并提出相关措施。
目 录
绪 论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1
1.3文献综述1
“昆山模式”概述2
2.1“昆山模式”分析2
2.2“昆山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3
第三章 产业对接概述4
3.1 产业对接理论4
3.2 产业转移理论5
3.3 产业对接中企业与政府的行为5
第四章 淮安市经济发展状况7
4.1淮安市在江苏省的经济地位6
4.2淮安市经济产业结构及特点7
第五章 “昆山模式”对淮安市经济发展的启示11
5.1淮安市产业对接面临的锁定效应11
5.2淮安市经济发展模式借鉴“昆山模式”的可行性12
5.3 淮安市产业对接的策略13
结束语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
在如今全球经济增速萎缩的21世纪,各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政府或企业通过理性的选择,依据地域与经济要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合作,而产业空间合作则是国家或区域间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自身的定位,清楚认识到自身在整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身份”,这是区域产业空间合作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最符合区域经济合作本质的产业合作方式就是产业对接。产业对接是在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进行的,以共同发展双方经济为目的,通过国家或区域间的经济或者产业互动,实现某种相同利益的一个经济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有四个主体:产业输出国的政府和企业以及承接地的政府和企业。其中,双方政府是产业对接的引导者,企业是产业对接的执行者。
在产业对接中过程中,承接地一般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是经济发展较不发达地区。目前,我国仍处于国际间投资与产业转移高速增长期。“昆山模式”作为国内典型的产业对接成功的案例,以及衍生出的“新苏南模式”,都对国内其他落后地区实现产业对接提供了“教科书”。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强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国内前列。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自身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并非是平衡发展,而是存在一个梯度,以长江为界,形成了苏北、苏中、苏南这三个经济区域。其中以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好良好,其次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淮安市作为苏北众多城市之一,如今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发展自身经济,将是淮安市未来主要考虑的问题。
1.2选题意义
本文就淮安市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对接,再到我国成功案例:“昆山模式”,研究双方面的理论,研究淮安市经济发展现状,从“昆山模式”研究中,辨析产业对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淮安市借鉴“昆山模式”来发展经济,以及地区政府与企业在淮安市产业对接研究中所处地位,应对产业对接限制和锁定的有效措施,结合相关案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观点,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昆山模式”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域,经过20多年的阶段式的经济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昆山这片土地上,坐落着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共计5000余家外资企业,更是有着多达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昆山进行投资,占到全国所有外资企业数量的1.9%;人口虽只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5‰,但却创造了全国1.3%的进出口额。回顾昆山发展历程,昆山人们依靠自己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属于昆山自己的令世人瞩目的“昆山之路”。
2.1“昆山模式”分析
1978年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邓小平作出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即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84年,国内采纳邓小平关于利用国外的力量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批准开放14个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而昆山市那时只是一个农业县城,既不是沿海城市,也不是通商港口,并不在国家钦定的开发区之列。因此,当时的昆山政府响应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念,对昆山本地作出了适应昆山自己形势的三项转移决策:从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发展转移;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从自建型经济向横向经济转移。这三项决策让昆山县发展有了明确的方针,使得昆山县在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昆山人民利用其紧靠上海、苏州的优秀地理位置优势,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第一次产业转型。与此同时,昆山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办起了自费经济开发区,这就是后来的“昆山模式”。
早期,“昆山模式”的主要是村集体通过复垦等方式,获得非农建设用地的“额度”,然后向本村农户“招标”,由农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投资修建标准厂房、商铺,向海外工商投资者出租,农民也可以选择由自己租地修建厂房等设施,然后租给外来投资的企业和商人。昆山领导人始终贯彻“以外向带动”这一发展主战略,将目光瞄向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资来昆山进行投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每个阶段既与前段一脉相承,同时又在原有基础上做到创新。
“昆山模式”以开发区和工业园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土地使用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各种资源转让为媒介,以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的方式,吸引外商和外资进入昆山投资,以带动昆山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昆山对外经济活动更加简单,资源的运输与调配能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制造型企业的重点将会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流动,这为昆山发展制造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年度性的土地、资源等要素出租合约由于对外来企业的门槛较低,则受到了外商和外资的青睐,这为昆山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在这双方面的催化下,昆山从二十年前的一座传统的农业城市,成为如今全国“百强县”的首富。
2.2“昆山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昆山模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1年,是昆山外向型经济起步阶段,1984年日本苏汪你株氏总经理来华考察,看中了当时破落的昆山县,并决定在昆山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这是昆山经济发展的开始。到1991年,昆山已经拥有近百家外资、合资企业,昆山自费开发区经过3年初步成型,随后昆山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
目 录
绪 论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1
1.3文献综述1
“昆山模式”概述2
2.1“昆山模式”分析2
2.2“昆山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3
第三章 产业对接概述4
3.1 产业对接理论4
3.2 产业转移理论5
3.3 产业对接中企业与政府的行为5
第四章 淮安市经济发展状况7
4.1淮安市在江苏省的经济地位6
4.2淮安市经济产业结构及特点7
第五章 “昆山模式”对淮安市经济发展的启示11
5.1淮安市产业对接面临的锁定效应11
5.2淮安市经济发展模式借鉴“昆山模式”的可行性12
5.3 淮安市产业对接的策略13
结束语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
在如今全球经济增速萎缩的21世纪,各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政府或企业通过理性的选择,依据地域与经济要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合作,而产业空间合作则是国家或区域间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自身的定位,清楚认识到自身在整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身份”,这是区域产业空间合作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最符合区域经济合作本质的产业合作方式就是产业对接。产业对接是在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进行的,以共同发展双方经济为目的,通过国家或区域间的经济或者产业互动,实现某种相同利益的一个经济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有四个主体:产业输出国的政府和企业以及承接地的政府和企业。其中,双方政府是产业对接的引导者,企业是产业对接的执行者。
在产业对接中过程中,承接地一般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是经济发展较不发达地区。目前,我国仍处于国际间投资与产业转移高速增长期。“昆山模式”作为国内典型的产业对接成功的案例,以及衍生出的“新苏南模式”,都对国内其他落后地区实现产业对接提供了“教科书”。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强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国内前列。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自身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并非是平衡发展,而是存在一个梯度,以长江为界,形成了苏北、苏中、苏南这三个经济区域。其中以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好良好,其次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淮安市作为苏北众多城市之一,如今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发展自身经济,将是淮安市未来主要考虑的问题。
1.2选题意义
本文就淮安市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对接,再到我国成功案例:“昆山模式”,研究双方面的理论,研究淮安市经济发展现状,从“昆山模式”研究中,辨析产业对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淮安市借鉴“昆山模式”来发展经济,以及地区政府与企业在淮安市产业对接研究中所处地位,应对产业对接限制和锁定的有效措施,结合相关案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观点,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昆山模式”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域,经过20多年的阶段式的经济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昆山这片土地上,坐落着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共计5000余家外资企业,更是有着多达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昆山进行投资,占到全国所有外资企业数量的1.9%;人口虽只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5‰,但却创造了全国1.3%的进出口额。回顾昆山发展历程,昆山人们依靠自己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属于昆山自己的令世人瞩目的“昆山之路”。
2.1“昆山模式”分析
1978年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邓小平作出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即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84年,国内采纳邓小平关于利用国外的力量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批准开放14个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而昆山市那时只是一个农业县城,既不是沿海城市,也不是通商港口,并不在国家钦定的开发区之列。因此,当时的昆山政府响应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念,对昆山本地作出了适应昆山自己形势的三项转移决策:从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发展转移;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从自建型经济向横向经济转移。这三项决策让昆山县发展有了明确的方针,使得昆山县在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昆山人民利用其紧靠上海、苏州的优秀地理位置优势,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第一次产业转型。与此同时,昆山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办起了自费经济开发区,这就是后来的“昆山模式”。
早期,“昆山模式”的主要是村集体通过复垦等方式,获得非农建设用地的“额度”,然后向本村农户“招标”,由农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投资修建标准厂房、商铺,向海外工商投资者出租,农民也可以选择由自己租地修建厂房等设施,然后租给外来投资的企业和商人。昆山领导人始终贯彻“以外向带动”这一发展主战略,将目光瞄向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资来昆山进行投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每个阶段既与前段一脉相承,同时又在原有基础上做到创新。
“昆山模式”以开发区和工业园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土地使用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各种资源转让为媒介,以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的方式,吸引外商和外资进入昆山投资,以带动昆山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昆山对外经济活动更加简单,资源的运输与调配能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制造型企业的重点将会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流动,这为昆山发展制造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年度性的土地、资源等要素出租合约由于对外来企业的门槛较低,则受到了外商和外资的青睐,这为昆山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在这双方面的催化下,昆山从二十年前的一座传统的农业城市,成为如今全国“百强县”的首富。
2.2“昆山模式”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昆山模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1年,是昆山外向型经济起步阶段,1984年日本苏汪你株氏总经理来华考察,看中了当时破落的昆山县,并决定在昆山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这是昆山经济发展的开始。到1991年,昆山已经拥有近百家外资、合资企业,昆山自费开发区经过3年初步成型,随后昆山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