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无锡市调查数据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城市流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产生了一批归属于农村、却工作在城市的群体,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随着“以人为本”概念的深入,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2017年8月在无锡市取得的调研数据,以无锡市为例了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并分析影响其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理论研究综述2
1.农民工 2
2.城市生活满意度2
(二)实证研究综述2
二、研究假说与设计3
(一)研究假说3
(二)研究方法3(三)研究意义3
三、数据及模型4
(一)数据来源4
(二)数据处理4
(三)实证模型4
四、结果与分析4
(一)描述性统计4
1.影响因素 4
2.城市生活满意度6
(二)实证结果7
五、结论与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附录11
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
——基于无锡市调查数据
金善宝实验班(经济管理类)学生 丁宗
引言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劳动力的管制也越发困难,这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动到城镇打工的现象,即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27日公了2017农民工检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外出就业农民工17185万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也经历着进行城市活动和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因为户籍制度、人力资本和社会环境等问题,大多数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其在城市的生活不如人意,其生活满意度不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生活满意度可以主观上反映出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农民工流动和迁移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国内外许多的学者都关注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问题。
本文先对农民工和城市生活满意度作出了概念上的界定,并回顾了已有文献及研究进度,之后提出了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说,预测了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以无锡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各因素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假说,对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理论研究综述
1.农民工
农民工因为其特殊性,在国内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一直难有对农民工统一的定义。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民工”概念,将农民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另一部分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打工的农民工。
然而,农民工的概念在诸多相关学者眼中却看法不一。自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于在农村,有部分个体农民起初承包土地、后又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这些人被称为农民工(刘秀英,孟艳春,2004)。“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劳动获得收入,但户籍还是在农村(杨艳,陈力坤,唐荣,2005)。还有研究认为农民工从职业上看已经成为未被承认的工人阶级(张智勇,2004)。
总结诸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但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中,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特殊群体,也即所说的进城“打工农民”。农村人口的基数实在过于庞大,因此农民工的人数也不容小觑,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城市融入也在随着时间一步步深入。
2.城市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构成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一环,是指个体以自身标准对生活状况做出总评,反映个体对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生活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被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生活的全面总评”,这是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林南,卢汉龙,1989)。有研究认为生活质量可以反映生活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易松国,风笑天,1997)。生活质量既反映人们客观的物质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主观的心理特征,因而生活质量可以分为客观与主观生活质量(周长城,蔡静诚,2004)。主观生活质量也就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生活满意度。
(二)实证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生活质量的指标和方法开始大量出现。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人民的生活质量迫不及待需要提高,这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大重点。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客观因素指的是实际工作状况、生活环境及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指的是人格特征、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因素(金盛华,2003)。
研究者发现,性别和收入极大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受教育程度、打工时间的影响不显著(目斐宜,2006)。焦亚波等通过2006年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婚姻、健康状况、收入和住房类型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长的影响不大。李国珍基于200年武汉市城市农民工调查,结果发现工资收入、孩子数量、工资是否发放及时等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很大。黄葬和刘伟平通过2011年船舶制造企业的农民工调查,得出社会保险、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生活满意有影响。程名望和史清华(2013)、杨国强等(2014)、周闯(2015)都以代际视角研究新老两代农民工,发现其生活满意度差异存在,且影响因素不同。
二、研究假说与设计
(一)研究假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理论研究综述2
1.农民工 2
2.城市生活满意度2
(二)实证研究综述2
二、研究假说与设计3
(一)研究假说3
(二)研究方法3(三)研究意义3
三、数据及模型4
(一)数据来源4
(二)数据处理4
(三)实证模型4
四、结果与分析4
(一)描述性统计4
1.影响因素 4
2.城市生活满意度6
(二)实证结果7
五、结论与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附录11
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
——基于无锡市调查数据
金善宝实验班(经济管理类)学生 丁宗
引言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劳动力的管制也越发困难,这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动到城镇打工的现象,即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27日公了2017农民工检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外出就业农民工17185万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也经历着进行城市活动和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因为户籍制度、人力资本和社会环境等问题,大多数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其在城市的生活不如人意,其生活满意度不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生活满意度可以主观上反映出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农民工流动和迁移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国内外许多的学者都关注着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问题。
本文先对农民工和城市生活满意度作出了概念上的界定,并回顾了已有文献及研究进度,之后提出了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说,预测了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以无锡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各因素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假说,对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理论研究综述
1.农民工
农民工因为其特殊性,在国内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一直难有对农民工统一的定义。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民工”概念,将农民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另一部分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打工的农民工。
然而,农民工的概念在诸多相关学者眼中却看法不一。自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于在农村,有部分个体农民起初承包土地、后又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这些人被称为农民工(刘秀英,孟艳春,2004)。“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劳动获得收入,但户籍还是在农村(杨艳,陈力坤,唐荣,2005)。还有研究认为农民工从职业上看已经成为未被承认的工人阶级(张智勇,2004)。
总结诸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但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中,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特殊群体,也即所说的进城“打工农民”。农村人口的基数实在过于庞大,因此农民工的人数也不容小觑,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城市融入也在随着时间一步步深入。
2.城市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构成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一环,是指个体以自身标准对生活状况做出总评,反映个体对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生活质量状况的满意程度,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被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生活的全面总评”,这是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林南,卢汉龙,1989)。有研究认为生活质量可以反映生活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易松国,风笑天,1997)。生活质量既反映人们客观的物质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主观的心理特征,因而生活质量可以分为客观与主观生活质量(周长城,蔡静诚,2004)。主观生活质量也就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也即我们所说的生活满意度。
(二)实证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生活质量的指标和方法开始大量出现。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人民的生活质量迫不及待需要提高,这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大重点。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客观因素指的是实际工作状况、生活环境及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指的是人格特征、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因素(金盛华,2003)。
研究者发现,性别和收入极大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受教育程度、打工时间的影响不显著(目斐宜,2006)。焦亚波等通过2006年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婚姻、健康状况、收入和住房类型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长的影响不大。李国珍基于200年武汉市城市农民工调查,结果发现工资收入、孩子数量、工资是否发放及时等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很大。黄葬和刘伟平通过2011年船舶制造企业的农民工调查,得出社会保险、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生活满意有影响。程名望和史清华(2013)、杨国强等(2014)、周闯(2015)都以代际视角研究新老两代农民工,发现其生活满意度差异存在,且影响因素不同。
二、研究假说与设计
(一)研究假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