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反思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反思[202001011913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的国际环境,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阐释了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实证分析了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同时也指出了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基于对因素以及现状的分析,提出有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文章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反思
目 录
1 序言 1
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
2.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1
2.2 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结构 2
3 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解释 3
3.1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
3.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
3.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
4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 5
4.1 加工贸易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5
4.2 加工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6
4.3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
4.4 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
5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8
5.1 劳动力要素 8
5.2 政策因素 9
5.3 技术水平 10
5.4 人民币升值给加工贸易带来的挑战 10
5.5 加工贸易的国内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剧 11
6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应对策 12
6. 1 提高劳动力素质 12
6. 2 加工贸易主体内资化 12
6. 3 调整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布局 13
6.4 调整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 17
6.5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由高能耗型向节约环保型转变 17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表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加工贸易数据 7
表2 我国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11
表3 2005-2012年各地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占比情况表 14
1 序言
在我国,有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论题。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起步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工贸易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外贸易量迅猛增长,已经成为数量意义上的“贸易大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加工贸易超过了一般贸易,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发展、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发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譬如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外资占主导力量,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近些年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区周边城市坏境也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必然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2.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2.1.1从“三来一补”起步,以来料加工为主(1978~1987年)
“三来一补”是指所提供的材料、样品、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在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政策的出台和起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在普遍贸易管制和数量限制条件下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来料加工装配首先在广东、福建和上海等具备产业承接条件的沿海地区开展,在这些地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借鉴国外设置“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创建经济特区,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到1987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开展了该项业务,加工厂点接近3万家,1987年合同数达84061份。1978年到1987年,全国来料加工进口额从13.3亿美元增到116.7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3.4%上升到1987年的14.1% ;其中,1981年来料加工贸易额为19.48亿美元,到1985年达到52.8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比重的70.02%。
2.1.2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推动进料加工和外向型经济大发展(1988~2000年)
进料加工通常也称进料加工复出口和以进养出,它在国际上由来已久。这是日本和“四小龙”以及欧洲的许多中小国家,在加工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类型。在开展进料加工业务的初期,我国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沿海劳动者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加快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二是通过进口原材料、技术设备,引进外资,充分缓解了国内资金不足和技术方面的瓶颈,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三是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了我国轻纺产业和部分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出口能力,增加了外汇收入;四是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了国家和地方财税收入[1]。
2.1.3“入世”以来加工贸易商品结构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迈进(2001年至今)
2001年我国加入WTO,加工贸易商品结构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迈进,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2003年至今,国家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加工贸易也进入调整升级阶段。加工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1998年最高时期的53.4%下降到2001年的47%左右,2013年降至42.9%[2]。
这一时期,我国的加工贸易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成为加工贸易主要产品类型。199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的36.7%和14%,到2008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到78.8%和45.3%;二是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1988年以前,由于加工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增值率都是负数。1989年和1990年分别提高到20.7%和35.4%,但随后稳步下降,1994年回落到19.8%。1998年上升到52.4%,并将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了2001年,2011年进一步达到82.3%。三是进料加工成为主要加工贸易生产方式。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加工贸易比重从1980年的20.2%提高到2012年的85.3%[7]。四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这使我国在新一轮跨国投资竞争中局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五是IT等产业加工贸易采用先进技术和全球同步技术的比例明显上升,设立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地区总部数量大大增加。
2.2 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结构
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加工贸易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4663亿美元,占去年同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4.6%。虽然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例逐渐增加,但这些产品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增值的链接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我国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0%,大多数出口企业使用贴牌方式出口,主要参与加工和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很少参与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产品的附加值低。此外,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增长速度快于机电产品的增长速度,所以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目前市场结构主要为三角贸易结构,日本、韩国、东盟、台湾和香港地区是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些地区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的比重合计超过70%;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这些地区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合计超过80%。于是就形成了中国、东亚和欧美的三角贸易结构。我国从韩国、日本、台湾等东亚地区进口材料,在中国进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后,经由香港或者直接出口到欧美,也有少量反销回东亚地区。这种三角贸易格局导致我国对欧美等国家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对东亚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加剧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不平衡。2014年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和韩国进出口总计70.7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韩国则是中国加工贸易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