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增产预测
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粮食产量和面积数据,从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分解测算了全国及各省粮食总产量增长的源泉。全国层面的分解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稳定而且较高的水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小,而单产贡献率的波动较大。从省际层面分析三种因素的贡献率发现,以作物单产、种植结构调整、播种面积增加为增产主导因素的省份分别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北区、甘新区、西南区。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假定下,对我国粮食增长预测结果表明,虽然结构调整会使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速适当下降,但若保持单产增速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不变,粮食总量不会下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3
(一)粮食增长的源泉3
(二)粮食产量的预测3
粮食增产贡献率的分解方法4
粮食增产贡献率的分解结果6
(一)20032014年我国各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变化5
(二)20032014年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分析(全国层面)6
(三)20032014年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分析(省际层面)7
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总产预测9
1.假定种植结构保持不变9
2.假定种植结构调整11
五、主要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图1 粮食产量预测方法与模型整理4
图2 粮食增产分解过程5图3 各作物单产变化10
图4 实际播种面积分布10
表1中国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2
表2中国各粮食播种面积及结构的变化5
表3我国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播种面积比变化6
表4 20032014年三因素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测算6表5 三种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8
表6 k均值分类法对省份进行分类8
表7 各省粮食增产主导因素9
表8 总产量预测结果(模型1)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9 总产量预测结果(模型2)12
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增长预测
农林经济管理 王扬洋
引言
引言
表1中国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项目
2014
2003
20032014
产量(万吨)
占比
产量
占比
增产量
占比变化
增产率
增产贡献率
粮食
60702.6
100.0%
43069.5
100.0%
17633.1
0.0%
40.9%
100.0%
玉米
21564.6
35.5%
11583.0
26.9%
9981.6
8.6%
86.2%
56.6%
大豆
1215.4
2.0%
2127.5
4.9%
912.1
2.9%
42.9%
5.2%
薯类
3336.4
5.5%
3513.3
8.2%
176.9
2.7%
5.0%
1.0%
稻谷
20650.7
34.0%
16065.6
37.3%
4585.1
3.3%
28.5%
26.0%
小麦
12620.8
20.8%
8648.8
20.1%
3972.0
0.7%
45.9%
22.5%
注:1.各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率=作物增产量/粮食增产总量×100%;
2.数据来源于2004和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分析我国十二连增期间(2003年到2014年)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见表1):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0702万吨,其中玉米、稻谷和小麦产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5.5%、34.0%和20.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68.5万吨,稻谷产量占比最高,为37.3%,玉米与小麦占比分别为26.9%和20.1%。薯类绝对产量变化不大,占比从8.5%降到5.5%,而大豆产量从2003年的2127.5万吨下降为2014年的1215.4万吨。
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粮食增产率高达40.9%,其中玉米的增产率为86.2%,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56.6%。玉米产量的增加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源泉。稻谷、小麦的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分别为26.0%和22.5%,其增产率分别为28.5%和45.9%。而大豆和薯类恰恰相反,其增产率下降了42.9%和5.0%,对粮食总产量增长有负作用。
与我国大豆逐年减少的产量相对应的是大豆的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大豆进口量仅在2014年就高达7140万吨,是我国产量的5.87倍。而2016年秋,我国玉米库存达到了最高点1.1077亿吨,其库存/消费比为最高50.93%。
针对一些作物进口激增及而另一些作物库存严重的粮食种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提出政策目标:“继续推进以减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稳定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生产能力,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稻谷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进一步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1000万亩,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等优质品种(种植业司牵头)。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强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市场司牵头)。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牧区(计划司、畜牧业司牵头)。以青贮玉米、苜蓿为重点,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扩大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畜牧业司、种植业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种植业司牵头)。”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文献综述3
(一)粮食增长的源泉3
(二)粮食产量的预测3
粮食增产贡献率的分解方法4
粮食增产贡献率的分解结果6
(一)20032014年我国各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变化5
(二)20032014年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分析(全国层面)6
(三)20032014年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分析(省际层面)7
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总产预测9
1.假定种植结构保持不变9
2.假定种植结构调整11
五、主要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图1 粮食产量预测方法与模型整理4
图2 粮食增产分解过程5图3 各作物单产变化10
图4 实际播种面积分布10
表1中国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2
表2中国各粮食播种面积及结构的变化5
表3我国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播种面积比变化6
表4 20032014年三因素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测算6表5 三种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8
表6 k均值分类法对省份进行分类8
表7 各省粮食增产主导因素9
表8 总产量预测结果(模型1)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9 总产量预测结果(模型2)12
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增长预测
农林经济管理 王扬洋
引言
引言
表1中国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项目
2014
2003
20032014
产量(万吨)
占比
产量
占比
增产量
占比变化
增产率
增产贡献率
粮食
60702.6
100.0%
43069.5
100.0%
17633.1
0.0%
40.9%
100.0%
玉米
21564.6
35.5%
11583.0
26.9%
9981.6
8.6%
86.2%
56.6%
大豆
1215.4
2.0%
2127.5
4.9%
912.1
2.9%
42.9%
5.2%
薯类
3336.4
5.5%
3513.3
8.2%
176.9
2.7%
5.0%
1.0%
稻谷
20650.7
34.0%
16065.6
37.3%
4585.1
3.3%
28.5%
26.0%
小麦
12620.8
20.8%
8648.8
20.1%
3972.0
0.7%
45.9%
22.5%
注:1.各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率=作物增产量/粮食增产总量×100%;
2.数据来源于2004和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分析我国十二连增期间(2003年到2014年)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见表1):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0702万吨,其中玉米、稻谷和小麦产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5.5%、34.0%和20.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68.5万吨,稻谷产量占比最高,为37.3%,玉米与小麦占比分别为26.9%和20.1%。薯类绝对产量变化不大,占比从8.5%降到5.5%,而大豆产量从2003年的2127.5万吨下降为2014年的1215.4万吨。
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粮食增产率高达40.9%,其中玉米的增产率为86.2%,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56.6%。玉米产量的增加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源泉。稻谷、小麦的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分别为26.0%和22.5%,其增产率分别为28.5%和45.9%。而大豆和薯类恰恰相反,其增产率下降了42.9%和5.0%,对粮食总产量增长有负作用。
与我国大豆逐年减少的产量相对应的是大豆的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大豆进口量仅在2014年就高达7140万吨,是我国产量的5.87倍。而2016年秋,我国玉米库存达到了最高点1.1077亿吨,其库存/消费比为最高50.93%。
针对一些作物进口激增及而另一些作物库存严重的粮食种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提出政策目标:“继续推进以减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稳定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生产能力,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稻谷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进一步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1000万亩,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等优质品种(种植业司牵头)。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强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市场司牵头)。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牧区(计划司、畜牧业司牵头)。以青贮玉米、苜蓿为重点,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扩大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畜牧业司、种植业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种植业司牵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