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联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以青岛为例
随着城市化的进度不断加深,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呈现出家庭化迁移的趋势。在迁移以及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家庭的代际联系对于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有着较强得影响。本文对现已居住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农村随迁父母的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利用调查的相关数据,基于代际团结理论,探讨了代际联系对于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代际联系的频率与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有着正相关关系,即联系越频繁,增加了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代际联系的质量与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有积极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文献综述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2
(二) 国外研究现状 3
二、 数据、变量与模型构建 4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描述 4
(二)变量的测量与描述 5
1、因变量 5
2、自变量 5
3、控制变量 6
4、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
(三)模型构建 7
三、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7
(一)OLS回归结果及分析 7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9
四、 本文的不足之处 10
致谢 10
表 1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4
表 2 量表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和平均可解释方差 6
表 3 变量含义与描述性统计 7
表 4 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OLS回归拟合结果 8
代际联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以山东青岛为例
引言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正在不断地涌入城市中工作生活。其中就包扩青年劳动力先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之后留在农村老家的父母因各种原因也随着子女一起迁移到城市这种迁移方式,而这种迁移方式给城市带来了随迁父母这一个群体。根据我国 “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并与城镇居民享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等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城镇化不是一个简简单单人口迁移到城市,还涉及到一个迁移人口融入城市,使迁移的人口真正变成城市市民。由此要完成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人的城镇化”这一要求,就需要实现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随迁父母在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的65岁以上人口为1.37亿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1%,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机制却并不完善,于此同时,而当下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人特别是农村随迁老人的养老需求。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老人的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延续传统家庭养老、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完善与发展、政府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强化等,都亟待动员与整合不同层面的各类社会资源。
农村随迁父母这一既属于城市外来人口,又属于年纪较大(其中一部分已经属于老年人)的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比较重要。笔者对于这一群体的调查所得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一个群体的精神生活是比较单调。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照顾小孩而来到城市,每天的生活除了接送小孩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做,娱乐活动比较少。由于和周围邻居并不熟悉,这一群体也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之前在农村的生活相比,虽然整体上感觉物质生活的确是丰富了,但是精神状态却不及在农村。不少随迁父母已经来到城市五年以上,却仍然感到很不适应。这也基本印证了之前关于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的研究所得结论,就是农村随迁父母在社会融入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社区认同度低,精神生活单调。对于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农村随迁父母来说,他们能够接触与依靠的最主要群体的就是和自己一同在城市生活的子女。因此对于农村随迁父母来说,家庭代际关系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包括对精神状态的影响。而在家庭代际关系中,代际联系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针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与家庭代际关系展开的研究并不多。已有文章研究过代际关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但在关于代际关系中的代际联系部分,该研究得出了代际联系频率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有着负影响,这与我们一般经验并不完全一致,并且该研究中并没有关注代际联系的质量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本文将聚焦于通过分析代际联系的频率与代际联系的质量两个方面去分析代际联系对于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
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的结果显示显示,截至 2014 年年末,我国的农村流动人口以达到2.53亿;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迁移正在成为主流。但是由于子女工作较忙且城市社区较为淡薄的邻里关系等各方面原因,城市生活的农村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尤其得不到满足。根据《社会蓝皮书: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李培林等,2013)的分析我们发现,老人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的自杀率呈急剧升高的趋势。在我国目前针对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研究针对的是农村随迁父母的精神生活与他们的社区融入状态。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发现,农村随迁老人是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易丹,2014)。相关研究也发现这一群体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少,而且这一群体也很少去参加所生活的社区的社区活动(姚兆余、王鑫,2010);由于随迁父母长期在农村生活,他们早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他们迁入城市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变得不合时宜,人际关系也变得很陌生。(姚兆余、王鑫,2010);而且由于这一群体在城市中面临着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方面排斥,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较难融入当地社会(宁玉梅,2013)。余昆(2013)认为,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限制,加之这一群体与城市市民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于是新迁入群体,他们的社会资源也很匮乏,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度低。而且很多随迁父母还要应对子女外出工作期间单调枯燥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社会资源贫乏和经济能力低下而面临社会适应与城市生活融入的巨大压力(宁玉梅,2013)。且相对于其子女来说,农村随迁父母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生活会更加困难。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群体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适应融入随迁进入的城市。在此过程中,农村随迁父母所能依靠主要群体是其家庭成员。而代际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为数不多的关于农村随迁父母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例如靳小怡等,2015)发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中,代际联系频率对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是产生负影响的(崔烨,2016)。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 文献综述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2
(二) 国外研究现状 3
二、 数据、变量与模型构建 4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描述 4
(二)变量的测量与描述 5
1、因变量 5
2、自变量 5
3、控制变量 6
4、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
(三)模型构建 7
三、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7
(一)OLS回归结果及分析 7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9
四、 本文的不足之处 10
致谢 10
表 1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4
表 2 量表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和平均可解释方差 6
表 3 变量含义与描述性统计 7
表 4 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OLS回归拟合结果 8
代际联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以山东青岛为例
引言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正在不断地涌入城市中工作生活。其中就包扩青年劳动力先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之后留在农村老家的父母因各种原因也随着子女一起迁移到城市这种迁移方式,而这种迁移方式给城市带来了随迁父母这一个群体。根据我国 “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并与城镇居民享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等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城镇化不是一个简简单单人口迁移到城市,还涉及到一个迁移人口融入城市,使迁移的人口真正变成城市市民。由此要完成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人的城镇化”这一要求,就需要实现包括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随迁父母在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的65岁以上人口为1.37亿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1%,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机制却并不完善,于此同时,而当下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人特别是农村随迁老人的养老需求。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老人的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延续传统家庭养老、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完善与发展、政府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强化等,都亟待动员与整合不同层面的各类社会资源。
农村随迁父母这一既属于城市外来人口,又属于年纪较大(其中一部分已经属于老年人)的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比较重要。笔者对于这一群体的调查所得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一个群体的精神生活是比较单调。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照顾小孩而来到城市,每天的生活除了接送小孩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做,娱乐活动比较少。由于和周围邻居并不熟悉,这一群体也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之前在农村的生活相比,虽然整体上感觉物质生活的确是丰富了,但是精神状态却不及在农村。不少随迁父母已经来到城市五年以上,却仍然感到很不适应。这也基本印证了之前关于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的研究所得结论,就是农村随迁父母在社会融入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社区认同度低,精神生活单调。对于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农村随迁父母来说,他们能够接触与依靠的最主要群体的就是和自己一同在城市生活的子女。因此对于农村随迁父母来说,家庭代际关系对他们的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包括对精神状态的影响。而在家庭代际关系中,代际联系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针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与家庭代际关系展开的研究并不多。已有文章研究过代际关系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但在关于代际关系中的代际联系部分,该研究得出了代际联系频率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有着负影响,这与我们一般经验并不完全一致,并且该研究中并没有关注代际联系的质量对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本文将聚焦于通过分析代际联系的频率与代际联系的质量两个方面去分析代际联系对于农村随迁父母心理福利的影响。
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的结果显示显示,截至 2014 年年末,我国的农村流动人口以达到2.53亿;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迁移正在成为主流。但是由于子女工作较忙且城市社区较为淡薄的邻里关系等各方面原因,城市生活的农村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尤其得不到满足。根据《社会蓝皮书: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李培林等,2013)的分析我们发现,老人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的自杀率呈急剧升高的趋势。在我国目前针对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研究针对的是农村随迁父母的精神生活与他们的社区融入状态。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发现,农村随迁老人是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易丹,2014)。相关研究也发现这一群体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少,而且这一群体也很少去参加所生活的社区的社区活动(姚兆余、王鑫,2010);由于随迁父母长期在农村生活,他们早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他们迁入城市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变得不合时宜,人际关系也变得很陌生。(姚兆余、王鑫,2010);而且由于这一群体在城市中面临着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方面排斥,农村随迁父母这一群体较难融入当地社会(宁玉梅,2013)。余昆(2013)认为,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限制,加之这一群体与城市市民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于是新迁入群体,他们的社会资源也很匮乏,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度低。而且很多随迁父母还要应对子女外出工作期间单调枯燥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社会资源贫乏和经济能力低下而面临社会适应与城市生活融入的巨大压力(宁玉梅,2013)。且相对于其子女来说,农村随迁父母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生活会更加困难。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群体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适应融入随迁进入的城市。在此过程中,农村随迁父母所能依靠主要群体是其家庭成员。而代际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为数不多的关于农村随迁父母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例如靳小怡等,2015)发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中,代际联系频率对农村随迁父母的心理福利是产生负影响的(崔烨,20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