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附件)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产业争妍斗艳、蓬勃发展,产业融合现象开始出现。山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与本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能更好的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深入研究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本文首先通过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山东省这两大产业现如今的状况作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然后以山东省近几年的投入产出表为依托,运用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指标分析了二者的融合情况,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欠缺良好的融合度,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提供的动力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力求为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寻求最佳路径。
Keyword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dustrial integration目 录
一、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3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3
(二)制造业的概念 3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3
三、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5
(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5
(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6
四、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分析 8
(一)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8
(二)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测度 8
五、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1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制造业服务化 11
(二)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培养现代制造业 11
(三)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发展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产业竞相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转型和升级,力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里,能够占得一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地,能够乘风破浪一往直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若能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必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渐渐剥离制造业并独立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
产业融合活动既能够为山东省的发展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为崭新的技术创新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切实研究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情况,由此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助力山东省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现象愈加明显,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的热潮,其中更多的偏向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研究。Lundvall和Borras于1988年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壁垒渐渐瓦解,二者正逐渐走向融合。
1.国内研究现状
张洁梅(2013)侧重于研究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她认为二者的关系呈现为:一是交互模式,主要包括服务部门的独立和分化与服务活动的外包;二是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工业化两方面。
贺正楚(2013)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强烈兴趣,对二者的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证明两产业的发展存在融合情形,但其融合程度还很微不足道。
周晓晔(2014)则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原理机制入手,研究二者出现融合情形的原因,最后通过她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因在于服务外包,并且指出服务进行外包能够让这两大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促使两大产业实现各自的盈利。
王成东(2014)从影响两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他发现二者的融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原因便是产业规制的放松及科技的发展创新。
赵双龙(2014)则提出了整合式融合、延伸式融合以及嵌入式融合这三种价值链上的融合模式,同时又分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为各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选择一种适合的融合模式。
孙晓华(2014)侧重于研究两产业之间内在的带动作用,她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能使制造业降低自身成本从而带动制造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
李婷婷(2015)在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动力源泉时,分析结果表明出两产业的互动融合是由于政府政策支持的外推动力和市场需求的内驱动力两者的共同作用所实现的。
陈菁菁(2016)以杭州市的生产型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对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企业的规模大小与空间聚集的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制造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了向城市的外围迁移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企业则随着规模的壮大向城市的中心区域聚集。
李志强(2016)运用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各个省份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融合情况,并针对东、西、中部和全国内的不同区域,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证明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由此他发现就全国整体来说它的协调性偏低,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是最高的。
2.国外研究现状
Tien(2011)认为产业融合的其中一个动因就是柔性制造,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能够让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服务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Baines(2012)对研究分析了将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的发展状况,并由此分析出了产业间这一融合模式所蕴含的内部运行机制。
Lin(2012)则研究了台湾地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问题,他指出产业研发联盟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它又与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Leiponen(2012)对芬兰的产业融合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发现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非常之高,远超过了制造业,但是就是因为两产业间的效率差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渗透到制造业中,从而更好的促进了这两个产业的融合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研究主要从模式、动因、影响因素等角度入手,对融合水平进行测度的研究较少。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962年美国的经济学家Machlup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的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指出其是为生产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行业。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他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有着多种的界定,但是其实质都是一致的。总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的独立企业,其行业范围涉猎非常之广。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
Keyword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dustrial integration目 录
一、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3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3
(二)制造业的概念 3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3
三、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5
(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5
(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6
四、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分析 8
(一)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8
(二)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测度 8
五、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1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制造业服务化 11
(二)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培养现代制造业 11
(三)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发展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产业竞相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转型和升级,力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里,能够占得一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地,能够乘风破浪一往直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若能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必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渐渐剥离制造业并独立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
产业融合活动既能够为山东省的发展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为崭新的技术创新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切实研究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情况,由此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助力山东省经济快速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现象愈加明显,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的热潮,其中更多的偏向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研究。Lundvall和Borras于1988年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壁垒渐渐瓦解,二者正逐渐走向融合。
1.国内研究现状
张洁梅(2013)侧重于研究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她认为二者的关系呈现为:一是交互模式,主要包括服务部门的独立和分化与服务活动的外包;二是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工业化两方面。
贺正楚(2013)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强烈兴趣,对二者的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证明两产业的发展存在融合情形,但其融合程度还很微不足道。
周晓晔(2014)则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原理机制入手,研究二者出现融合情形的原因,最后通过她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因在于服务外包,并且指出服务进行外包能够让这两大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促使两大产业实现各自的盈利。
王成东(2014)从影响两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他发现二者的融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原因便是产业规制的放松及科技的发展创新。
赵双龙(2014)则提出了整合式融合、延伸式融合以及嵌入式融合这三种价值链上的融合模式,同时又分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为各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选择一种适合的融合模式。
孙晓华(2014)侧重于研究两产业之间内在的带动作用,她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能使制造业降低自身成本从而带动制造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
李婷婷(2015)在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动力源泉时,分析结果表明出两产业的互动融合是由于政府政策支持的外推动力和市场需求的内驱动力两者的共同作用所实现的。
陈菁菁(2016)以杭州市的生产型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对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企业的规模大小与空间聚集的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制造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了向城市的外围迁移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企业则随着规模的壮大向城市的中心区域聚集。
李志强(2016)运用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各个省份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融合情况,并针对东、西、中部和全国内的不同区域,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证明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由此他发现就全国整体来说它的协调性偏低,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是最高的。
2.国外研究现状
Tien(2011)认为产业融合的其中一个动因就是柔性制造,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能够让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服务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Baines(2012)对研究分析了将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的发展状况,并由此分析出了产业间这一融合模式所蕴含的内部运行机制。
Lin(2012)则研究了台湾地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问题,他指出产业研发联盟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它又与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Leiponen(2012)对芬兰的产业融合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发现服务业的生产效率非常之高,远超过了制造业,但是就是因为两产业间的效率差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渗透到制造业中,从而更好的促进了这两个产业的融合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研究主要从模式、动因、影响因素等角度入手,对融合水平进行测度的研究较少。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962年美国的经济学家Machlup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的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指出其是为生产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行业。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他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有着多种的界定,但是其实质都是一致的。总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的独立企业,其行业范围涉猎非常之广。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