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辐射效应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机理,通过构建评价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金融综合竞争力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各市的金融综合竞争力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四个具有金融增长极潜力的城市,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明确了四个城市的金融辐射范围。研究发现苏州、南京、无锡金融发展水平虽好,但辐射力覆盖不到苏北大多城市。继而将四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辐射效应的研究,发现辐射力明显增强,但依旧不能覆盖整个苏北地区。最后针对江苏城市金融辐射力弱的状况,本文提出增强金融辐射力的方法,一是提高辐射源能量,二是减少接受辐射的阻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现状2
1.国外相关研究 2
2.国内相关研究2
(二)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现状2
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基础3
(一)金融辐射效应的概念界定3
(二)金融辐射效应的传导机制4
(三)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动因4
(四)金融辐射效应的衡量方法5
三、江苏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6
(一)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6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6
2.因子分析6
(二)江苏金融极的辐射效应分析8
1.金融辐射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8
2.四市各自辐射半径测算及辐射范围分析 9
3.区域金融增长极辐射半径测算及辐射范围分析 10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一)培育金融增长极,增强辐射能量12
(二)实施区域间交流互动,减少辐射阻力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辐射效应研究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良好,工业实力雄厚,是全国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省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一,金融发展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尽管江苏的金融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省内发展不平衡始终是困扰江苏的一大难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江苏的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之间,体现在江苏的各个市县之间。对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探寻省内发展较好城市或区域的影响力,整合金融资源,构建区域金融增长极,发挥其辐射作用,通过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进程,对推动省内城市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对缩小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金融竞争力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果,利用各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结果,找出区域金融增长极,接着引入简化的威尔逊模型,研究各金融增长极辐射力单独的效果以及资源整合后的效果,最后提出提升省内金融增长极辐射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 文献综述
(一)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在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构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并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判别分析、成簇分析等方法对具体区域、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衡量。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中,Reed[1](1981)以7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成簇分析法对 9个金融、银行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各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最后归纳出11个最大金融中心的共同特征。Choi[2](2000)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球最大的300 家银行在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吸引办事处的缘由进行排名。更具有代表性的是伦敦金融城于2007年开始发布包含全球主要金融城市的金融中心指数,该指数通过人才环境、商业环境、市场发展度、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五大类城市特征性指标得到各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特征性指标数据在可得性上有所欠缺,因此适用性要打折扣。(Mainell[3], 2007)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研究中,王仁祥、孙亚超[4](2004)将城市金融竞争力分解为7个中间指标(区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制度竞争力、金融企业管理竞争力)、79项基础性指标、4个层次体系。从中观角度,运用最优脱层法和熵值法分析了武汉等12个相关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现状。倪鹏飞[5](2007)设立了一套覆盖范围很广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其中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如制度竞争优势、政府效率、法制健全程度、创新氛围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其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鉴。成学真、唐晓云[6](2009)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及金融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西部11座省会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冯钦[7](2012)将西部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划分为解释性竞争力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标。显示性指标反映城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解释性指标反映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并通过引入金融地理学的“信息腹地”思想确定具体指标。以结构方程模型评估城市金融解释性竞争力,采用因子分析对城市的金融显示性竞争力进行评估,初步筛选西部具有金融增长极潜力的城市。成春林[8](2013)在江苏金融发展空间差异研究中参照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构建了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四力模型(LESF模型),设置了四个分力分别是区位力、经济力、制度力、金融力,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3个城市的总力和各分力进行分析。
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对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中,国内外对金融辐射力的研究均不多见。
国外关于金融辐射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辐射力的作用路径上,Jose等[9](1995)、Christopoulos等[10](2004)、Nader等[11](2005)研究表明金融业集聚的核心地区通过向周围地区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储蓄率和投资率等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
国内研究主要采用经济地理学上的威尔逊模型分析金融辐射问题。唐吉平等[12](2005)较早采用威尔逊模型研究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的金融辐射。之后,许多学者都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贺晓波、王睿[13](2008)运用因子分析和威尔逊模型分别测算环渤海区域城市金融竞争力和辐射力。方茂阳[14](2009)基于对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寻找区域金融增长极,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了珠三角城市金融竞争力,将广州和深圳选为珠三角金融增长极,并运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出它们的金融辐射力。黎平海、王雪[15](2009)同样运用了威尔逊模型,对珠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成春林[8](2013)用威尔逊模型将无锡和苏州看成一个整体研究金融资源整合后的整体辐射效应,并对苏中苏北8个地级市、苏北5个地级市分别进行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春林、华桂宏[16](2014)引入简化的威尔逊模型在江苏省内和突破江苏行政区范围比较了徐州金融辐射力的效果,得出徐州在跨越江苏行政区的四省十市范围内金融辐射力更强的结论。尽管威尔逊模型被众多学者广泛运用到金融辐射力和辐射半径的测算中,但是,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范围是否是一个正圆还存在着争议。王仁祥、安子铮和安子祎[17](2008)在计算辐射半径时运用了与以上学者不同的方法,引入城市地理学中的断裂点模型衡量了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得出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的结论。此外,安子铮、安子祎[18](2008)将金融辐射力的测算与金融中心层级相联系,认为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遵循层级论。冯钦[7](2012)以初步筛选出的西部具有金融增长极潜力的城市为对象,以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其金融辐射力,结合金融综合竞争力和金融辐射力二者的结果,最终确定了西部多层级金融增长极的划分。陈莹、李心丹[19](2013)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作为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将威尔逊模型与断裂点理论相结合,对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力进行衡量,论证了南京“承接上海、合作苏杭、辐射中西部的泛长江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现状2
1.国外相关研究 2
2.国内相关研究2
(二)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现状2
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基础3
(一)金融辐射效应的概念界定3
(二)金融辐射效应的传导机制4
(三)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动因4
(四)金融辐射效应的衡量方法5
三、江苏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6
(一)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6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6
2.因子分析6
(二)江苏金融极的辐射效应分析8
1.金融辐射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8
2.四市各自辐射半径测算及辐射范围分析 9
3.区域金融增长极辐射半径测算及辐射范围分析 10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一)培育金融增长极,增强辐射能量12
(二)实施区域间交流互动,减少辐射阻力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辐射效应研究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良好,工业实力雄厚,是全国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省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一,金融发展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尽管江苏的金融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省内发展不平衡始终是困扰江苏的一大难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江苏的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之间,体现在江苏的各个市县之间。对江苏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探寻省内发展较好城市或区域的影响力,整合金融资源,构建区域金融增长极,发挥其辐射作用,通过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进程,对推动省内城市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对缩小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金融竞争力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果,利用各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结果,找出区域金融增长极,接着引入简化的威尔逊模型,研究各金融增长极辐射力单独的效果以及资源整合后的效果,最后提出提升省内金融增长极辐射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 文献综述
(一)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在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构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并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判别分析、成簇分析等方法对具体区域、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衡量。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中,Reed[1](1981)以7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成簇分析法对 9个金融、银行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各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最后归纳出11个最大金融中心的共同特征。Choi[2](2000)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球最大的300 家银行在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吸引办事处的缘由进行排名。更具有代表性的是伦敦金融城于2007年开始发布包含全球主要金融城市的金融中心指数,该指数通过人才环境、商业环境、市场发展度、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五大类城市特征性指标得到各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特征性指标数据在可得性上有所欠缺,因此适用性要打折扣。(Mainell[3], 2007)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研究中,王仁祥、孙亚超[4](2004)将城市金融竞争力分解为7个中间指标(区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制度竞争力、金融企业管理竞争力)、79项基础性指标、4个层次体系。从中观角度,运用最优脱层法和熵值法分析了武汉等12个相关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现状。倪鹏飞[5](2007)设立了一套覆盖范围很广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其中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如制度竞争优势、政府效率、法制健全程度、创新氛围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其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鉴。成学真、唐晓云[6](2009)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及金融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西部11座省会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冯钦[7](2012)将西部城市金融综合竞争力划分为解释性竞争力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标。显示性指标反映城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解释性指标反映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并通过引入金融地理学的“信息腹地”思想确定具体指标。以结构方程模型评估城市金融解释性竞争力,采用因子分析对城市的金融显示性竞争力进行评估,初步筛选西部具有金融增长极潜力的城市。成春林[8](2013)在江苏金融发展空间差异研究中参照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构建了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四力模型(LESF模型),设置了四个分力分别是区位力、经济力、制度力、金融力,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3个城市的总力和各分力进行分析。
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对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研究中,国内外对金融辐射力的研究均不多见。
国外关于金融辐射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辐射力的作用路径上,Jose等[9](1995)、Christopoulos等[10](2004)、Nader等[11](2005)研究表明金融业集聚的核心地区通过向周围地区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储蓄率和投资率等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
国内研究主要采用经济地理学上的威尔逊模型分析金融辐射问题。唐吉平等[12](2005)较早采用威尔逊模型研究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的金融辐射。之后,许多学者都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贺晓波、王睿[13](2008)运用因子分析和威尔逊模型分别测算环渤海区域城市金融竞争力和辐射力。方茂阳[14](2009)基于对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寻找区域金融增长极,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了珠三角城市金融竞争力,将广州和深圳选为珠三角金融增长极,并运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出它们的金融辐射力。黎平海、王雪[15](2009)同样运用了威尔逊模型,对珠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成春林[8](2013)用威尔逊模型将无锡和苏州看成一个整体研究金融资源整合后的整体辐射效应,并对苏中苏北8个地级市、苏北5个地级市分别进行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春林、华桂宏[16](2014)引入简化的威尔逊模型在江苏省内和突破江苏行政区范围比较了徐州金融辐射力的效果,得出徐州在跨越江苏行政区的四省十市范围内金融辐射力更强的结论。尽管威尔逊模型被众多学者广泛运用到金融辐射力和辐射半径的测算中,但是,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范围是否是一个正圆还存在着争议。王仁祥、安子铮和安子祎[17](2008)在计算辐射半径时运用了与以上学者不同的方法,引入城市地理学中的断裂点模型衡量了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得出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的结论。此外,安子铮、安子祎[18](2008)将金融辐射力的测算与金融中心层级相联系,认为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遵循层级论。冯钦[7](2012)以初步筛选出的西部具有金融增长极潜力的城市为对象,以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其金融辐射力,结合金融综合竞争力和金融辐射力二者的结果,最终确定了西部多层级金融增长极的划分。陈莹、李心丹[19](2013)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作为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将威尔逊模型与断裂点理论相结合,对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力进行衡量,论证了南京“承接上海、合作苏杭、辐射中西部的泛长江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