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建设模式分析
摘 要 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的中介和桥梁,是城市发展走向高水平知识化的产物。进入21世纪,国家勾勒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蓝图,国内多个城市则陆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城市。但目前,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明显的“扭曲”现象,在发展理念和建设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和模式,而深圳市是我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基础条件较好且富有创新活力,在城市创新战略和驱动要素方面具有其突出特点。因此,本文首先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创新体系)框架,再通过选择深圳市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该市创新战略和驱动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圳模式”,同时,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RIS)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对国内排名前六的城市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将推算结果与现实情况比较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在未来将其应用于其他城市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城市的决策管理者依据其做出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最后得到启示,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性和特性,以盼为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第1章 基本理论 2
1.1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与发展 2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1.2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3
1.2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理论基础 3
1.2.1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 4
1.2.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 5
第2章 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效性探究 6
2.1 深圳市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 6
2.1.1 工业实现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6
2.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 6
2.1.3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8
2.2 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 8
2.2.1 产业发展战略 9
2.2.2 科技发展战略 10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驱动要素分析 11
2.4 深圳发展模式小结 12
第3章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14
3.1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14
3.1.1 区域创新系统(RIS)业绩评价体系——创新投入/产出指数模型的构建 14
3.1.2 RIS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15
3.1.3 RIS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分析 16
3.1.4 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17
3.2 结论与展望 23
第4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25
4.1 来自深圳发展的启示 25
4.2 来自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的启示 26
参考文献 27
引 言
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的创新离不开城市的创新,一个城市必须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创新体系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身的城市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环境,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在2015年两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政策应该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面向长远发展,国家组织编制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加强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勾画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蓝图,但由于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致使建设实践受限。我国日益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操作,探究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框架并投入应用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笔者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为基础,着重对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同时,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模型,本文对我国创新型城市排名前六位的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盼为深圳市未来的战略选择指明方向,并且对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市开发建设起指导与推动作用。
考虑到研究意义,首先,研究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是指导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其次,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因此各方面具体的城市创新手段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此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源是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会产生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今天,深圳市作为华为、中兴等著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腹地,率先研究其未来发展模式,必将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有效打破平台期,谋求更深远持久的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研究也将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城市只有在清晰明确了自身的高效发展战略时,才能通过知识、技术的辐射传播以及协同高效的产业运作来带动区域经济带以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1章 基本理论
1.1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与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而“创新型城市”是查尔斯 兰德瑞(Charles Landry)于2000 年正式提出的。近十年来,鉴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关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体系等研究方面有了很多新进展。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创新型城市,国外主流文献的英文表述有两种: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对城市发展原有认知的变革和革新,倡导一种新的城市构建观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Creative City”的说法主要来自英国的一些研究文献,一般更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传统发达国家比较偏向“Creation”[1]。而“Innovative City”则是目前创新型城市的主流含义。这种说法出自大部分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文献资料,即在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的条件中,把“创新(Innovation)”作为城市驱动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我们理解的“创新”涵义很像,Innovative包含各种综合要素的革新,后发赶超型国家通常注重“Innovation”。目前,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还在进一步探究,处于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中[2]。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涵义,大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是如此表述的:这是一种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并交融,处于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崭新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组织结合体。而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创新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6年年初,“创新型城市”在国内首次正式被提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长期以来主要聚焦于这几个问题上: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何让提升行业竞争力以及如何加大专业科技人才黏性和集聚性,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R&D(研究与试验发展)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等为相应的测度指标,同时城市高度关注如何培育好创新文化和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Innovative City”的内涵更吻合。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第1章 基本理论 2
1.1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与发展 2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1.2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3
1.2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理论基础 3
1.2.1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 4
1.2.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 5
第2章 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效性探究 6
2.1 深圳市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 6
2.1.1 工业实现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6
2.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 6
2.1.3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8
2.2 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 8
2.2.1 产业发展战略 9
2.2.2 科技发展战略 10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驱动要素分析 11
2.4 深圳发展模式小结 12
第3章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14
3.1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14
3.1.1 区域创新系统(RIS)业绩评价体系——创新投入/产出指数模型的构建 14
3.1.2 RIS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15
3.1.3 RIS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分析 16
3.1.4 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17
3.2 结论与展望 23
第4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25
4.1 来自深圳发展的启示 25
4.2 来自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的启示 26
参考文献 27
引 言
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的创新离不开城市的创新,一个城市必须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创新体系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身的城市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环境,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在2015年两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的规划政策应该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面向长远发展,国家组织编制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加强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勾画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蓝图,但由于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致使建设实践受限。我国日益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操作,探究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框架并投入应用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笔者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为基础,着重对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同时,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RIS)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模型,本文对我国创新型城市排名前六位的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盼为深圳市未来的战略选择指明方向,并且对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市开发建设起指导与推动作用。
考虑到研究意义,首先,研究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理论是指导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其次,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因此各方面具体的城市创新手段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此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源是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会产生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今天,深圳市作为华为、中兴等著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腹地,率先研究其未来发展模式,必将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有效打破平台期,谋求更深远持久的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研究也将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城市只有在清晰明确了自身的高效发展战略时,才能通过知识、技术的辐射传播以及协同高效的产业运作来带动区域经济带以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1章 基本理论
1.1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与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而“创新型城市”是查尔斯 兰德瑞(Charles Landry)于2000 年正式提出的。近十年来,鉴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关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体系等研究方面有了很多新进展。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创新型城市,国外主流文献的英文表述有两种: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对城市发展原有认知的变革和革新,倡导一种新的城市构建观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Creative City”的说法主要来自英国的一些研究文献,一般更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传统发达国家比较偏向“Creation”[1]。而“Innovative City”则是目前创新型城市的主流含义。这种说法出自大部分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文献资料,即在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的条件中,把“创新(Innovation)”作为城市驱动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我们理解的“创新”涵义很像,Innovative包含各种综合要素的革新,后发赶超型国家通常注重“Innovation”。目前,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还在进一步探究,处于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中[2]。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涵义,大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是如此表述的:这是一种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并交融,处于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崭新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组织结合体。而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创新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6年年初,“创新型城市”在国内首次正式被提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长期以来主要聚焦于这几个问题上: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何让提升行业竞争力以及如何加大专业科技人才黏性和集聚性,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R&D(研究与试验发展)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等为相应的测度指标,同时城市高度关注如何培育好创新文化和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Innovative City”的内涵更吻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