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干旱指数保险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辽宁丹东市宽甸五龙背地区为例(附件)

根据国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农民对风险抱有的侥幸心理、对保险风险分散机制了解的缺乏,导致其自身投保积极性始终不强,最后损失惨重。近年来的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代表的农业保险创新,不单单需要宏观上政府与保险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努力,更大程度上需要微观上寻求农民投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在对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地区和宽甸自治县周边地区的村庄中实地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农户对灾害风险和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的认知度,最后为提高辽宁省农业保险购买意愿,针对回归结果显著影响农民购买意愿的因素提出结论和建议。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3
(一)国外文献综述 3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三、我国及辽宁省玉米干旱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
四、描述性分析 5
(一)数据来源 5
(二)变量定义 5
(三)统计分析 6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9
(一)分析结论 9
(二)对策建议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玉米干旱指数保险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五龙背地区为例
金融141:杨滨熙
引言
引言
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现阶段要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和加大力度推广农业保险,稳定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我国及世界进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环境问题不可忽视,我国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旱涝灾害的发生直接导致农民粮食的减产,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辽宁省的粮食产量全国排名靠前,玉米产量全国首位,其农作物的生产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经济。
本文分析的玉米干旱指数保险属于气象指数保险,特定农作物和特定的区域气象站所提供的数据为天气指数保险条款和保险合同提供参照,赔付条件为不同的灾害天气,与农民的实际农业生产无关的农业保险。[15]基于其他国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成果,应用天气指数保险能成功控制承保风险同时,保险公司还降低了成本、效率得到增强,削弱了市场失灵和其他问题。[14]
据辽宁省2014年灾害报告数据显示,当年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为2922.3万亩,购买气象指数保险来保证农业生产是必要手段。本文对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地区和宽甸满族自治县以及周边地区的村庄对农民进行问卷,了解当地农民对于玉米干旱指数的看法与意见,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农民购买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的显著性因素,针对这些显著因素提出相关有效的建议,目的是提高农民购买玉米干旱指数保险购买意愿,促进辽宁省农业及农业保险的持续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先于1997年提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概念并进行应用,截至目前,美国的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险对比全球来说也是发展最好的。借鉴农业保险发展成功经验后,其他农业发展中国家也进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在2002年墨西哥作为第一个应用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中国家,随后大量发展中国家进行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和新型的气象指数保险两者国外学者进行了比较。Harold. G.H(1978)比较了传统农业保险和新型气象指数保险,认为新型气象指数保险是通过气象站提供的有效数据来进行保费厘定,从而减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还具有费率合理、保费少等的特点。[4]Lisha Zhang在2008年调查中发现实际灾害发生情况是气象指数保险唯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能够减少传统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实际问题。[1]
但气象指数保险现阶段存在缺陷。David Hofinan(2006)在论文中提到气象指数保险发展较缓慢还处于初期,现在来看气象指数保险市场的应用推广成本颇高。[2]Erin Bryla(2007)分析中指出气象站有效的数据和气象指数保险宣传时的技术和财政压力是造成气象指数保险成本过高的主要因素。[3]
(二)国内文献综述
农作物风险区域划分是将弄作物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不同地区面临的灾害一致性作为评价划分指标,并根据相关保险业务,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所遭受的不同灾害类别进行分类,并将保费率等级制。要想促进农业保险就需要先进行农作物的区域划分,要将不同灾害程度对农作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庹国柱和丁少群,1994)[9]。在旱灾发生频率和气象站有效数据基础上对玉米干旱受灾害程度进行分析和界定,目的是区别出不同干旱类型的不同土质的土地。作为玉米干旱的基础指标的保险费率是天气指数保险设计具体条款的重要参考。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说农作物所遭受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以及保险费率不同是对农业保险的灾害风险区域界定的基础。从农业保险发展相对稳健的日本以及加拿大来说,是以受灾发生频率以及受灾的严重程度作为标准,对不同的农业保险进行区别(陈丽,2010;丁少群,2009;庹国柱和丁少群,1994)。[8][9][21] 从各个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分析来看,农业保险发展相对稳健的国家为了使农业保险有效,均对费率厘定标准化,在分析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受灾产出的影响时使用一样的手段,分析人员评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以及农作物将会遭受的自然风险灾害,之后将评估结果相似的地区的农业保险产品费率分析比较及得到标准有效的数据。
对农业保险风险区划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分析。刘长标(2000)调查研究对农作物的区域产量保险的灾害分级,提到风险因子的选择问题。[6][6]邢鹂等(2008)针对性的提出了蔬菜以及西瓜等不同的作物的保险组合方式下的分散风险的方法。[10]陈平(2010)在调查中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两种方法,将不同的农业保险所遭受的风险进行分级。[5]郑军,袁帅帅(2015)实地调研选择在安徽省,在获得部分县市的数据后,通过聚类分析法来给不同的风险分级,得出费率应该适应当地的实际风险情况。[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