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市高淳区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乡村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体验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的讨论。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通过对南京市高淳区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走访调研,结合高淳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具体影响,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同时提出高淳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3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
三、高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
四、高淳区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 6
(一)基础分析——从高淳区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看 6
(二)扩展分析——从高淳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 9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12
(一)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12
(二)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13
(三)加强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13
(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13
(五)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引言
引言
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正逐步进入高速成长的阶段。一方面满足了旅游者对于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农村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振兴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实施乡村振兴,在此要求下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强、美、富”就需要突破农林牧渔的第一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发展格局,注重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第二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地区也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乡村旅游的推广发展。江苏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济强省,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而南京市高淳区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优良生态,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别具韵味,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优良,具备了优越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十三五”时期,高淳以塑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为着力点,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获得中国第一“国际慢城”、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首家国家生态县等荣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不少长三角地区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旅游。
而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对高淳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就业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农民可以通过自行经营民宿、“农家乐”、农家饭店等,同时也可以从事地方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等旅游衍生品的生产售卖,或是从事导游、客运、安保等乡村旅游景区的服务接待工作,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的就业率,也促使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而通过扩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高淳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提升,主要体现在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自行经营民宿“农家乐”等的经营净收入、以及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其中,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但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的影响比较显著。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界定。但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生态风情、乡村文化等乡村资源为载体,通过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形式感受乡村生活,以满足旅游者回归探索大自然、体会别样自然风光的需求。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从官方层面来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
不论是哪种定义,都包含了乡村旅游概念的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乡村旅游是依托于乡村地区特色景观、风光、风情等资源,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相对于都市旅游存在的新的旅游形式,能让旅游者感受到别具特色的“乡村性”。第二,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为旅游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度假、娱乐、学习等功能的新兴文化旅游产业。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从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的分类:
从乡村旅游活动角度,谢花林,刘黎明,李蕾(2002)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这种分类方式是基于乡村旅游活动类型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抓住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重点突出了旅游目的,因此在现行的研究中被广泛地引用.
根据空间区位的不同划分,现今学者大多采用陈文君(2003)的观点:(1)景区边缘地区:分布在著名风景区的周边地区,受景区的辐射带动明显。(2)老少边穷地区型:这类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发度较低,因此保持着原生态风情,从而吸引城市旅游者前往。(3)都市郊区型:一般处在较发达城市的周边,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短途休闲需求,被称为城市的“后花园”。这也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而基于自然景观来分类,李巧玲(2016)认为现行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主要依托农业相关的田园风光、生产活动、特色农产品等,进行农产品耕作体验、农产品采摘、田园住宿、农村传统娱乐等活动的乡村旅游模式。(2)回归自然旅游模式:以乡村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纯自然景观为吸引,发展登山、滑雪、滑水等旅游项目。(3)农家乐旅游模式:指农民自行经营,利用农家院落所依托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收取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3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
三、高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
四、高淳区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 6
(一)基础分析——从高淳区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看 6
(二)扩展分析——从高淳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 9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12
(一)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12
(二)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13
(三)加强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13
(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13
(五)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引言
引言
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正逐步进入高速成长的阶段。一方面满足了旅游者对于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农村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振兴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实施乡村振兴,在此要求下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强、美、富”就需要突破农林牧渔的第一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业发展格局,注重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第二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地区也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乡村旅游的推广发展。江苏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济强省,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而南京市高淳区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优良生态,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别具韵味,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优良,具备了优越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十三五”时期,高淳以塑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为着力点,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获得中国第一“国际慢城”、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首家国家生态县等荣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不少长三角地区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旅游。
而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对高淳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就业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农民可以通过自行经营民宿、“农家乐”、农家饭店等,同时也可以从事地方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等旅游衍生品的生产售卖,或是从事导游、客运、安保等乡村旅游景区的服务接待工作,提高了农民尤其是妇女的就业率,也促使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而通过扩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高淳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提升,主要体现在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自行经营民宿“农家乐”等的经营净收入、以及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其中,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但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的影响比较显著。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界定。但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生态风情、乡村文化等乡村资源为载体,通过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形式感受乡村生活,以满足旅游者回归探索大自然、体会别样自然风光的需求。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从官方层面来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201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
不论是哪种定义,都包含了乡村旅游概念的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乡村旅游是依托于乡村地区特色景观、风光、风情等资源,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相对于都市旅游存在的新的旅游形式,能让旅游者感受到别具特色的“乡村性”。第二,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为旅游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度假、娱乐、学习等功能的新兴文化旅游产业。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从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的分类:
从乡村旅游活动角度,谢花林,刘黎明,李蕾(2002)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这种分类方式是基于乡村旅游活动类型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抓住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重点突出了旅游目的,因此在现行的研究中被广泛地引用.
根据空间区位的不同划分,现今学者大多采用陈文君(2003)的观点:(1)景区边缘地区:分布在著名风景区的周边地区,受景区的辐射带动明显。(2)老少边穷地区型:这类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发度较低,因此保持着原生态风情,从而吸引城市旅游者前往。(3)都市郊区型:一般处在较发达城市的周边,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短途休闲需求,被称为城市的“后花园”。这也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而基于自然景观来分类,李巧玲(2016)认为现行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主要依托农业相关的田园风光、生产活动、特色农产品等,进行农产品耕作体验、农产品采摘、田园住宿、农村传统娱乐等活动的乡村旅游模式。(2)回归自然旅游模式:以乡村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纯自然景观为吸引,发展登山、滑雪、滑水等旅游项目。(3)农家乐旅游模式:指农民自行经营,利用农家院落所依托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收取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