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其治理机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现状以及研究解决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并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现行对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地方政府破产机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及建立平衡预算法等学界研究方向。分析了现在执行的债务置换政策的种种利弊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后续监督等跟进方案;重点介绍了PPP模式的多种形式以及其在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作用,探讨了未来进一步完善该方法在实行第三方监督等情况下的发展方向。最后对整个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必然性2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点 2
(三)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办法3
1.建立地方政府破产制度3
2.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
3.建立综合的政府预算平衡机制3三、我国地方债务发展现状4
(一)地方债务的起源以及累积(19792010年)4(二)地方债务近年来的增长状况(20102013年) 4(三)地方债务的来源及资金投向5(四)我国地方债务的特点5
1.债务风险总体可控5
2.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6
3.地方债务来源以及资金投向较为集中6
4.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正在加强6
四、债务治理机制分析6(一)债务置换6
1.理论简介6
2.实际操作效果分析6
3.债务置换小结7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7
1.理论简介7
2.回归模型分析8
3.结合具体案例效果分析8
4.发展前景及小结9
(三)优缺点对比以及结论9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图1 地方债务增长状况4
图2 地方债务来源5
图2 地方债务资金投向5
表1 地方债务增长状况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2 债务置换具体方式7
表3 回归结果8
表4 PPP模式分类 8
表5 两种债务解决方案比较9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其治理机制分析
引言
引言
在今年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地方债务问题又一次“老生常谈”的成为了热点问题。这样的关注不足为奇,事实上,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没有大规模治理该问题的情况下,债务引起的经济发展负担也越来越重。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级政府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加大建设投资,就只能从借债方面解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新建公路里程为65260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共计8427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22394万千伏安。 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额为502005亿元,增长15.7%。而同期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额为86669亿元,增长21.5%。如此高效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背后,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达17.89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3.2%)。地方政府虽然还远远称不上入不敷出,但是肩头的债务负担的确是愈发加重,加之我国地方政府的自主能力较弱以及任期的不确定性,往往每届领导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面对前任甚至更加之前的债务遗留问题。而沉重的地方债务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从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地方金融稳定性,到损害经济组织结构,债务压力产生的衍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困境,如何解决地方债务问题,近年来正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课题。
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已经趋向完善,从债务的成因至具体解决方案均有涉及。但是,根据今年两会财政部对地方债务治理的表态,从文献中比较筛选,多方面讨论研究并寻求真正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债务解决办法才是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基础理论分析出发,具体比较论证各种债务解决办法,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债务解决办法。
二、文献综述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必然性
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是一种债务压力,但是其对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助力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学者对此也有较为详尽的研究。
李海山(2009)结合我国国债的发行现状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债务的必要性:①地方政府举债有利于提高国债资金利用率,减轻国家债务负担。②地方举馈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降低国债依存度。③地方举债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国债偿债率。④地方举债有利于显化隐形和或有债务,消除潜在国债风险。总的来说,相对于国家举债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地方政府直接负债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降低国家负担。
李田霞(2009)认为,地方政府举债是必要的,第一,从政府自身的角度分析。分税制的改革使得中央财力集中程度提高,而且各级财政从下级抽取资金现象也在加剧,财政客观上存在问题,因此必须依靠债务进行解决。第二,从规范地方财政体制结构的内在需求分析。财政受益者与费用承担者应当吻合,而分级制中赋予地方政府举债能力同样重要。第三,从社会总体的需要分析。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收集居民储蓄进行社会建设,丰富社会投资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用。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点
地方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其债务与一般企业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由此产生的风险同样不言而喻。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程度颇深,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郭琳、陈春光(2002)认为,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到位,相应的政策均未完善,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原因。现行财政体制的先天不足,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在运用资金时,产生问题。而在产生了债务之后,由于债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从资金监管到偿还都存在着隐患。考虑到债务的经济属性,市场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也同样会对地方政府债务造成影响。
林嘉雯(2013)从制度层面与管理层面分析了地方债务的风险。制度层面:①融资不规范存在隐性融资制度。银行以企业贷款的形式向这些平台发放贷款,但在地方政府或财政信用变相担保的体制下,本质上仍是地方政府的负债。②财政体制原因。中央政府现有的政策意图旨在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负债,而由于近年来政府事权的扩大,财权与事权的矛盾日益突显,使这种制度出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③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后滞后。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机关投资融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资融资体制尚未建立,这使得现存的政府投资融资体制存在着许多漏洞。管理层面:①扭曲的激励机制导致举债过度。现行的地方官员考核与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市政建设发展程度、招商引资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成为考核地方干部的重要指标。②缺乏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日益增大,而我国确没有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其管理。③缺乏科学的债务审批制度。由于我国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债务审批程序和机构来评估政府举债与其偿债能力是否相符,一些政府官员只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地给企业提供担保,进行重复的、低水平的建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