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20191212142931]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各自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兴未艾。金融危机后,全球的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亚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是相对于趋于成熟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来说,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却相当缓慢,尤其是东亚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日韩三国,它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从提出设想的蓝图到进入实际谈判,用了近十年时间。三方也分别于2003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2年完成对自贸区给三国产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由政府、产业、学界共同参与的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发表联合声明,最终于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方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本文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和建立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的意义 1
第2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2
2.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2
2.2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3
第3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4
3.1关税同盟理论 4
3.2 自由贸易理论 5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5
第4章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 6
4.1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差异 6
4.2政治互信度相对较低 7
4.3 中日韩贸易收支失衡,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9
4.4 外部势力将制约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9
第5章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分析 11
5.1 政府之间应加强交流,增进政治互信 11
5.2以局部区域的合作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 11
5.3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11
5.4 减少贸易壁垒,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12
5.5 扩大开放市场,鼓励投资 12
5.6 改善贸易失衡问题,促进贸易稳定均衡发展 13
5.7 正确处理中日韩三国与美国及东亚各国的关系 13
5.8 进一步完善在“10+3”框架下开展中日韩合作机制 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尤其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开始了在双边和多边的贸易体系下寻求合作,以此来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无论是三国的GDP、贸易总额还是外汇储备都占到全球总量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因此,如果三国间开展多边贸易合作,成立自由贸易区,将会给中日韩三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1.1 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11月28日,中日韩三国启动了与东盟在“10+3”框架内的合作至今,三国已经确立了在11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建立了15个部长级会议机制。2011年三国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却相对滞后,三国间的互相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从三国的贸易现状来看,2011年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为6900多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1年底,日韩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分别接近800亿和500亿美元,日韩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商投资区域。中日韩三国在贸易、金融、环保、能源安全和旅游等众多领域也存在着彼此互补性的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各施所长。但是,中日韩三国由于政治及历史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冲突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原因,合作始终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进程非常缓慢。这不仅阻碍着中日韩三国走向区域一体化的道路,也影响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如果中日韩三国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将对三国的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分别可达0.3%、0.4%、2.8%,同时,还可以将大大促进彼此之间人员、货物和资金的流动。由此可见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意义之大。本文通过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克服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障碍,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加强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三国人民带来最大的利益。
第2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2.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开放本国市场,对外开展贸易,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各国又都采取不同的贸易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长期以来,世界贸易组织一直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尤其是自多哈回合谈判开始至今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单独依靠世贸组织来遏制各种贸易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各国为了更加有效的减少贸易保护、更好的实现贸易自由化,都不断地推进本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区域经济成为了全球的普遍现象。仅在亚太地区就有多个贸易谈判在同时进行,2012年11月东亚峰会就提出要启动“东盟10+6”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此外,美国主导的,由十来个亚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中国并未参与)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出现了迅猛发展,这也成为促使中日韩三国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因素。
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三国间的合作也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 峰会上首次提出的,当时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建议先开展相关民间研究,调查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中日韩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初步得出积极结论。中日韩民间研究小组通过各自独立的模型测算,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如果提升中日韩贸易自由化程度,中日韩经济增速都可进一步提高,中日韩任何两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收益都小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效果[1]。取消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它贸易限制,投资和商品流动将更加便利化,厂商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因此获得更加低廉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
2.2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1997年11月,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共同召开会议,商讨东亚国家进行合作的相关事宜,展现出共同发展、合作互惠的意愿。
1999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出席在菲律宾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首次启动了三国在“10+3”框架内的合作。
2002年底,在中方倡议下,三国领导人同意就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开展可行性研究。
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三国领导人的第五次会晤,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首次就合作发表共同文件,初步确定了三国合作的原则与领域,并决定成立由三国外长牵头的三方委员会,总体协调三国合作,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8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日本福冈举行会议。本次会议致力于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动荡不稳的形势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三方领导人一致认为,中日韩三国应发挥其作为亚洲经济中心的作用,扭转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通过三国间的合作带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
2009年10月,三国一致认为应尽快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提出要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
2010年5月30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第一轮会议在韩国首尔顺利举行,三方领导人表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2011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韩国总统李明博共同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三方就中日韩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三国领导人在会谈中提出要在2011年12月底完成各国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研究,从而尽快启动对此协议的正式谈判。
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第3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一股重要力量。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相互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通过协商制定贸易政策并缔结条约形成的一个经济联盟的状态。按照贸易壁垒的强弱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在这六种形式中,以自由贸易区最为常见,被认为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起步阶段。按照国际经济学的标准解释,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达成贸易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贸易区域。国际经济学上关于自由贸易区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
3.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税同盟所包含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协议分工理论及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应成为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由取消贸易障碍所带来的相互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提高整体福利。贸易转移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从静态利益看,加入关税同盟的效益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和贸易转移的福利的综合效应。从动态利益方面看,关税同盟会给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诸多好处,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外来投资促进效应等[2]。协议分工理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协议分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第二、商品必须有规模经济效应;第三、协议分工对产业没有差别对待。其基本思想是: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相互提供市场,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环境。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提出,其认为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结构由一国的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又由人均GDP决定,因此,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就越大。若两国的人均GDP越接近,需求就会出现大部分重叠的现象。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企业就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
3.2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国进口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但该理论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两个国家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仍然在两国间发生,斯密的理论就无法解释了。在此基础上,后来又产生了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标,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政策却长期背离自由贸易原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才不断向开放化和自由化转变。自由贸易理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自由贸易可以扩大真实国民收入。每个国家在对外开展贸易的时候都会根据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发展,同时,合理有效的分配要素,从而以较少的成本换回产品,增加国民财富。第二、自由贸易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和技术创新等。第三、自由贸易可以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减少垄断组织,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要想在自由贸易条件存活下来,就要面对与外国同行间的竞争,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增加产品竞争力,这样就会削弱垄断势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国际贸易实践中人们发现国际贸易开始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却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并且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国际经济学界用一种新型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诞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产业内贸易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各自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兴未艾。金融危机后,全球的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亚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是相对于趋于成熟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来说,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却相当缓慢,尤其是东亚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日韩三国,它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从提出设想的蓝图到进入实际谈判,用了近十年时间。三方也分别于2003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2年完成对自贸区给三国产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由政府、产业、学界共同参与的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发表联合声明,最终于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方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本文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和建立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的意义 1
第2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2
2.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2
2.2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3
第3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4
3.1关税同盟理论 4
3.2 自由贸易理论 5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5
第4章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 6
4.1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差异 6
4.2政治互信度相对较低 7
4.3 中日韩贸易收支失衡,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9
4.4 外部势力将制约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9
第5章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分析 11
5.1 政府之间应加强交流,增进政治互信 11
5.2以局部区域的合作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 11
5.3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11
5.4 减少贸易壁垒,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12
5.5 扩大开放市场,鼓励投资 12
5.6 改善贸易失衡问题,促进贸易稳定均衡发展 13
5.7 正确处理中日韩三国与美国及东亚各国的关系 13
5.8 进一步完善在“10+3”框架下开展中日韩合作机制 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尤其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开始了在双边和多边的贸易体系下寻求合作,以此来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无论是三国的GDP、贸易总额还是外汇储备都占到全球总量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因此,如果三国间开展多边贸易合作,成立自由贸易区,将会给中日韩三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1.1 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11月28日,中日韩三国启动了与东盟在“10+3”框架内的合作至今,三国已经确立了在11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建立了15个部长级会议机制。2011年三国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却相对滞后,三国间的互相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从三国的贸易现状来看,2011年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为6900多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1年底,日韩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分别接近800亿和500亿美元,日韩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商投资区域。中日韩三国在贸易、金融、环保、能源安全和旅游等众多领域也存在着彼此互补性的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各施所长。但是,中日韩三国由于政治及历史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冲突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原因,合作始终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进程非常缓慢。这不仅阻碍着中日韩三国走向区域一体化的道路,也影响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如果中日韩三国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将对三国的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分别可达0.3%、0.4%、2.8%,同时,还可以将大大促进彼此之间人员、货物和资金的流动。由此可见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意义之大。本文通过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克服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障碍,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加强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三国人民带来最大的利益。
第2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2.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开放本国市场,对外开展贸易,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各国又都采取不同的贸易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长期以来,世界贸易组织一直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尤其是自多哈回合谈判开始至今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单独依靠世贸组织来遏制各种贸易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各国为了更加有效的减少贸易保护、更好的实现贸易自由化,都不断地推进本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区域经济成为了全球的普遍现象。仅在亚太地区就有多个贸易谈判在同时进行,2012年11月东亚峰会就提出要启动“东盟10+6”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此外,美国主导的,由十来个亚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中国并未参与)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出现了迅猛发展,这也成为促使中日韩三国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主要因素。
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三国间的合作也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2.2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1997年11月,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马来西亚共同召开会议,商讨东亚国家进行合作的相关事宜,展现出共同发展、合作互惠的意愿。
1999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出席在菲律宾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首次启动了三国在“10+3”框架内的合作。
2002年底,在中方倡议下,三国领导人同意就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开展可行性研究。
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三国领导人的第五次会晤,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首次就合作发表共同文件,初步确定了三国合作的原则与领域,并决定成立由三国外长牵头的三方委员会,总体协调三国合作,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8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日本福冈举行会议。本次会议致力于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动荡不稳的形势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三方领导人一致认为,中日韩三国应发挥其作为亚洲经济中心的作用,扭转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通过三国间的合作带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
2009年10月,三国一致认为应尽快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提出要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
2010年5月30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第一轮会议在韩国首尔顺利举行,三方领导人表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2011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韩国总统李明博共同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三方就中日韩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三国领导人在会谈中提出要在2011年12月底完成各国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研究,从而尽快启动对此协议的正式谈判。
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第3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综述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一股重要力量。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相互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通过协商制定贸易政策并缔结条约形成的一个经济联盟的状态。按照贸易壁垒的强弱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在这六种形式中,以自由贸易区最为常见,被认为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起步阶段。按照国际经济学的标准解释,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达成贸易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贸易区域。国际经济学上关于自由贸易区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
3.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税同盟所包含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协议分工理论及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应成为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由取消贸易障碍所带来的相互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提高整体福利。贸易转移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从静态利益看,加入关税同盟的效益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和贸易转移的福利的综合效应。从动态利益方面看,关税同盟会给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诸多好处,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外来投资促进效应等[2]。协议分工理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协议分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第二、商品必须有规模经济效应;第三、协议分工对产业没有差别对待。其基本思想是: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相互提供市场,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环境。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提出,其认为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结构由一国的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又由人均GDP决定,因此,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就越大。若两国的人均GDP越接近,需求就会出现大部分重叠的现象。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企业就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
3.2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国进口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但该理论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两个国家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仍然在两国间发生,斯密的理论就无法解释了。在此基础上,后来又产生了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在实践中,自由贸易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标,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政策却长期背离自由贸易原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才不断向开放化和自由化转变。自由贸易理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自由贸易可以扩大真实国民收入。每个国家在对外开展贸易的时候都会根据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发展,同时,合理有效的分配要素,从而以较少的成本换回产品,增加国民财富。第二、自由贸易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和技术创新等。第三、自由贸易可以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减少垄断组织,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要想在自由贸易条件存活下来,就要面对与外国同行间的竞争,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增加产品竞争力,这样就会削弱垄断势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国际贸易实践中人们发现国际贸易开始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却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并且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国际经济学界用一种新型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诞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产业内贸易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