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投资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目 录
一、 引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现状分析 4
(一)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4
(二)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9
三、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13
(一)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与劳动力转移的变量选择 13
(二)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与劳动力转移模型建立与计量分析 13
四、 针对教育投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5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 15
(二)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15
(三) 完善教育投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间的信息服务机制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中国之根本问题在于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乡村教育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乡村教育即农村教育的推进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意义深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而城镇化则是消除“顽疾”的有效药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便可以推进城镇化发展,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常常受到劳动者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从而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发展。
2015年底,山东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8.8%,在经济新常态下,总体发展稳定。教育方面,山东省高等教育在2016年得到进一步普及,但职业教育规模却在不断减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虽然达到了97.2%,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缺陷,“偏向”城市,“冷落”农村的现象并不少见。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高强度、高速度的粗放发展之后,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需要企业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改变过去“以数量取胜”的目标。在转变为走高端产品制造、走科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2016年得到进一步普及,但职业教育规模却在不断减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虽然达到了97.2%,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缺陷,“偏向”城市,“冷落”农村的现象并不少见。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高强度、高速度的粗放发展之后,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需要企业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改变过去“以数量取胜”的目标。在转变为走高端产品制造、走科技支撑之路的过程中,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力,而加强教育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能力,培养服务于城镇化的人才。
理论意义
邱建新(2013),唐梅芝(201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的教育视角切入,但都认为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深刻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安良(2012),刘云、武舜臣(2016),钟世虎、王雄英(2015),王俊华(2015)等,他们都利用实证分析,证明了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刻作用。在这期间,各学者多是站在全国的角度上探索,而针对山东情况进行研究的例子几乎没有,本文则以山东省为研究视角进行分析论证。
实践意义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高强度、高速度的粗放发展之后,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需要企业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改变过去“以数量取胜”的目标,要走高端产品制造,走科技发展之路,这就急需加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而加强教育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能力,培养服务于城镇化的人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Yan Yuan,Zhao Rong,Rudai Yang,Liu Yang(2015)利用1987-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农村家庭迁移的稳定性作出做出了具体分析。他们发现农村劳动力通常不能搬迁到城市定居,而多是往返于城乡之间,这种循环模式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不稳定。并且他们发现教育水平、网络效应等因素对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具有显著效应。[1]
Hnatkovska Viktoria,Lahiri Amartya(2015)研究了1983-2008年间印度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总量和净迁移流动。他们发现进行迁移的劳动力往往比非迁移的农村居民具有更高的教育素质。[2]
Jixiang Yu,Kunrong Shen,Desu Liu(2015)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正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农民工和当地工人之间人力资本的替代作用对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不同。他们认为积极影响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投入,会增加可替代性。[3]
国内研究现状
邱建新(2003)认为在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会把重心放在产业结构升级上,而常常忽视了“教育”这个最原始的动力。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虽然不能直接靠一些专业指标去衡量,但教育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4]
张安良(2012)对近30年里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实证证明了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贡献率是不同的,其中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实际贡献率在所有因素中表现最突出。[5]
钟世虎,王雄英(2015)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教育投资增长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呈正相关,并认为教育投资力度不够是制约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内在原因,政府应该重视农村教育投资。[6]
王俊华(2015)认为政府虽然每年都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要实现高质量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
刘云,武舜臣(2016)利用24年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物质能力越强对劳动力的转移越有利。[8]
唐梅芝(2016)认为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数量”,对“质量”要求不高,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如果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城镇化“质量”。[9]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现状分析
山东省农村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本文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主要切入点,对山东省历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数据进行分析。2005年,山东省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334.45元,在2014年提高到6886.82元,十年间增长了416.1%,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2005年是1681.45元,十年后达到11093.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9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