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分析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发展状况 5
三、农村居民消费模型设定 6
(一)数据来源 6
(二)区域的划分情况 6
(三)模型构建 6
四、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7
(一)模型估计 7
(二)估计结果分析 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农村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越来越与时代相跟进。但是由于各种的因素,它的发展的步伐还是赶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消费还是城市占了绝大部分。因为我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农民也占据了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比例,因此只要农村地区的消费量增长了,便可以从根本上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所以必要将其打造成消费内需增长点的新一极。可见,只要农村发展的脚步紧跟时代潮流,便可以慢慢的使现阶段的城乡差距缩小,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内需,因此其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现阶段消费程度还有巨大挖掘潜力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农村住民的购买欲望、如何将农村地区的收入与城镇地区的差距间隔减小,怎样正确确立我国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消费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为根本、恒久收入假说为根源,建立比较系统化的实证分析模型。其次,将计量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最小二乘法)运用到本文中,分析和总结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弥补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分析的不足。
2)实践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十八大提议居民收入倍增目标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析出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及特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找准应对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不仅可以对解决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的基础上也对我国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际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弥补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分析的不足。
2)实践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十八大提议居民收入倍增目标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析出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及特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找准应对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不仅可以对解决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的基础上也对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相对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消费问题这个领域,许多国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凯恩斯在经过多次实践和研究后总结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消费者的花销仅仅与其自己当期增加的收入有关,当消费者拥有较为乐观的收益时候,其花销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跟随其收益增进,但花销的增进幅度相比于收益的增进幅度要少很多,以上观点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及到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消费函数图像不再是一条直线的时候,人们的消费不在随着其收入增高时,而是慢慢地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上观点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及到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杜森贝利再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做了进一步探讨后,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他主张消费者平常的消费会被自己平日里无意之间养成的习惯和自己身边人看待消费的眼光所影响。当经济周期相对较短时,储蓄率便是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值,并且MPC与该部分比值有直接的联系,短期之内消费函数波动的产生便是由其影响决定的,可是因为消费具有一定的棘轮作用,人们收益下降对消费支出下降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收入的增加却会从根本上使消费增加受到影响。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主张的是人的生命和其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几乎都会以一个长远的目光去计划他们现在的积蓄应该怎么去消费,使得今后的生活都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最高配置的使用。所以,仅仅是现期的收入是不足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状况的,还会有个人自身的原因等因素。
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假说指出人们不会只看现阶段自己的收入是多少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花销,而是会根据自己以往的消费习惯和自己身边人的消费眼光和水平来安排自己平日支出。这里所说的永久收入是人们本身能够预测到的长远收益,并且这里的永久收入可以计算,距离当前距离越远,权数越小;反之,则越大。
从以上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最主要还是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控制,但并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因素,还受人们日常消费行为、人们对国家未来持有的好感度、银行等各种商业利率的影响。因此,把收入当作本文的一个研究因素可行性是很高的。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我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定性分析和不同的计量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1)我国农村边际消费的定性分析
杨兴洪和李福夺(2015)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贵州省1978-2013年农村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定性探求。通过模型的建立和解析,得出该省农村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呈“W”的形状变动,而且当人们的收益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时,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不一样。两人基于研究与结果提出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完善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而且要注重公平公正,将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渐渐缩小,这样才能拉动农村地区消费数量与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张璐(2016)通过解析2000—2013年的城乡之间收入高低与消费状况的良好,总结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距离悬殊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最后明确指出政府提高农民日常收益的重要性,并且要合理减少当前的税收。雷理湘和胡浩(2015)使用1997—2013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消费与支出的面板数据做了详细研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人们的劳动所得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非食品消费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国不仅仅要提高工资性收入,也要根据各地区的差异来提高经济发展。孟劲和侯炬凯(2014)通过研究1978—2008年的农村和城镇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点,发现农村居民的MPC增长幅度竟然远远地超过了城市居民的MPC,这边对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出两者正在朝着两个正反两个方向移动。并且总结出消费者收入结构、其消费结构和耐用品消费数量是映射我国农村地区MPC的三个关键点。
2)采取不同得计量分析方法解析MPC
武新乾,司福宁,刘之恒(2015)通过研究我国中、西、东部农村1991—2013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纯收入的面板数据,采用建立固定效应非参数模型进行检验与分析,发掘在不一样的地区之间,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收入的差异和区域内发展的总体水平高低对其影响最大。赵瑜(2010)运用了因子分析的计量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31个省区的农村地区人民的支出数据为参考,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落后的。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鼓励和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等。胡静娴(2010)直接采用定义法MPC= ?C/?Y计算我国农村2002—2007年边际消费倾向,并且计算了不一样区域支出项目下的MPC,并且对不相同的收入阶级进行了横纵向对比,指出我国农村现在存在的不足,以及国家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从整体上来拉动农村经济水平。余菊和邓昂(2014)采用1978—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分析出在不同的群体中消费也是不一样的,函数也是随着各种因素呈“M”上下波动,并且提出三条建议:政府可以让人们收入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和加大财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发展状况 5
三、农村居民消费模型设定 6
(一)数据来源 6
(二)区域的划分情况 6
(三)模型构建 6
四、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7
(一)模型估计 7
(二)估计结果分析 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农村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越来越与时代相跟进。但是由于各种的因素,它的发展的步伐还是赶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消费还是城市占了绝大部分。因为我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农民也占据了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比例,因此只要农村地区的消费量增长了,便可以从根本上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所以必要将其打造成消费内需增长点的新一极。可见,只要农村发展的脚步紧跟时代潮流,便可以慢慢的使现阶段的城乡差距缩小,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内需,因此其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现阶段消费程度还有巨大挖掘潜力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农村住民的购买欲望、如何将农村地区的收入与城镇地区的差距间隔减小,怎样正确确立我国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消费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为根本、恒久收入假说为根源,建立比较系统化的实证分析模型。其次,将计量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最小二乘法)运用到本文中,分析和总结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弥补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分析的不足。
2)实践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十八大提议居民收入倍增目标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析出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及特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找准应对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不仅可以对解决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的基础上也对我国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际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弥补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分析的不足。
2)实践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十八大提议居民收入倍增目标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析出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及特点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找准应对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不仅可以对解决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缩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的基础上也对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相对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消费问题这个领域,许多国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凯恩斯在经过多次实践和研究后总结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消费者的花销仅仅与其自己当期增加的收入有关,当消费者拥有较为乐观的收益时候,其花销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跟随其收益增进,但花销的增进幅度相比于收益的增进幅度要少很多,以上观点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及到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消费函数图像不再是一条直线的时候,人们的消费不在随着其收入增高时,而是慢慢地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上观点就是人们通常所提及到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杜森贝利再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做了进一步探讨后,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他主张消费者平常的消费会被自己平日里无意之间养成的习惯和自己身边人看待消费的眼光所影响。当经济周期相对较短时,储蓄率便是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值,并且MPC与该部分比值有直接的联系,短期之内消费函数波动的产生便是由其影响决定的,可是因为消费具有一定的棘轮作用,人们收益下降对消费支出下降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收入的增加却会从根本上使消费增加受到影响。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主张的是人的生命和其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几乎都会以一个长远的目光去计划他们现在的积蓄应该怎么去消费,使得今后的生活都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最高配置的使用。所以,仅仅是现期的收入是不足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状况的,还会有个人自身的原因等因素。
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假说指出人们不会只看现阶段自己的收入是多少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花销,而是会根据自己以往的消费习惯和自己身边人的消费眼光和水平来安排自己平日支出。这里所说的永久收入是人们本身能够预测到的长远收益,并且这里的永久收入可以计算,距离当前距离越远,权数越小;反之,则越大。
从以上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最主要还是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控制,但并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因素,还受人们日常消费行为、人们对国家未来持有的好感度、银行等各种商业利率的影响。因此,把收入当作本文的一个研究因素可行性是很高的。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我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定性分析和不同的计量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1)我国农村边际消费的定性分析
杨兴洪和李福夺(2015)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贵州省1978-2013年农村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定性探求。通过模型的建立和解析,得出该省农村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呈“W”的形状变动,而且当人们的收益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时,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不一样。两人基于研究与结果提出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完善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而且要注重公平公正,将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渐渐缩小,这样才能拉动农村地区消费数量与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张璐(2016)通过解析2000—2013年的城乡之间收入高低与消费状况的良好,总结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距离悬殊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最后明确指出政府提高农民日常收益的重要性,并且要合理减少当前的税收。雷理湘和胡浩(2015)使用1997—2013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消费与支出的面板数据做了详细研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人们的劳动所得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非食品消费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国不仅仅要提高工资性收入,也要根据各地区的差异来提高经济发展。孟劲和侯炬凯(2014)通过研究1978—2008年的农村和城镇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点,发现农村居民的MPC增长幅度竟然远远地超过了城市居民的MPC,这边对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出两者正在朝着两个正反两个方向移动。并且总结出消费者收入结构、其消费结构和耐用品消费数量是映射我国农村地区MPC的三个关键点。
2)采取不同得计量分析方法解析MPC
武新乾,司福宁,刘之恒(2015)通过研究我国中、西、东部农村1991—2013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纯收入的面板数据,采用建立固定效应非参数模型进行检验与分析,发掘在不一样的地区之间,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收入的差异和区域内发展的总体水平高低对其影响最大。赵瑜(2010)运用了因子分析的计量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31个省区的农村地区人民的支出数据为参考,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落后的。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鼓励和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等。胡静娴(2010)直接采用定义法MPC= ?C/?Y计算我国农村2002—2007年边际消费倾向,并且计算了不一样区域支出项目下的MPC,并且对不相同的收入阶级进行了横纵向对比,指出我国农村现在存在的不足,以及国家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从整体上来拉动农村经济水平。余菊和邓昂(2014)采用1978—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分析出在不同的群体中消费也是不一样的,函数也是随着各种因素呈“M”上下波动,并且提出三条建议:政府可以让人们收入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和加大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