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模型的金融效率评价_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金融机构为例

基于DEA模型的金融效率评价_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金融机构为例[20200428201358]
摘要:长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地区经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随着该地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该区域的金融效率也越来越高,但其内部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金融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拟从城市这一中观层面作为切入点,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测度各个城市的金融效率,并将16个城市分为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得出其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并得到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DEA;长江三角洲;金融效率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引言 4
(一) 问题的提出 4
(二) 相关的文献综述 5
1.金融效率的界定 5
2.国外相关研究 5
3.国内相关研究 5
4.述评 6
二、模型评价和研究方法 6
(一)DEA模型评价 6
(二)研究方法 8
1.文献综述法: 8
2.描述统计分析法: 8
3.计量经济方法: 8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8
(一)研究变量定义 8
1.输入变量选择 8
2.输出变量选择 9
(二)数据来源 9
(三)样本数据 9
四、实证分析 10
(一)DEA 方法在金融效率评价中的适用性 10
(二)估计结果与分析 10
1.基本效率分析 10
2.综合效率分析 11
3.省际效率分析 13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14
(一)主要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4
基于DEA模型的金融效率评价_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金融机构为例
金善宝实验班学生 赵雪蕊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地区凭借其经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正在形成继纽约、巴黎、北美五大湖、伦敦和东京之后的世界第 6 大城市群。由于有着克鲁格曼的所谓高资源、高资金和高人力投入的共同作用,十多年来该区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该地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该区域的金融效率也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也相应加大政策力度。但是长三角地区也有自身的中西部,其内部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金融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拟从城市这一中观层面作为切入点,在DEA模型运用的基础上,考察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金融效率。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城市金融效率,可以比较具体的说明相比较其他城市,一个城市到底在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从而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者通过比较各方面条件比较相似但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相差较大的城市,从而为相对落后的城市提出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金融效率的研究,一是可以为各市金融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参考,促进本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二是可以为省级政府和国家在中观层面上对全国各城市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三是通过实证研究,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以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
(二) 相关的文献综述
1.金融效率的界定
R.I.Robinson和 Dwayne Wrightsman(1980) 从金融运行和配置的角度对金融效率进行了界定,将金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收益比定义为金融运行效率;将金融资金投入到社会生产中的有效程度定义为金融配置效率。Bain A.D.(1992)则从研究领域的大小出发,将金融机构的效率定义为微观金融效率,将在特定条件下整体金融体系的效率定义为宏观金融效率。此外,Revell Jack(1996)从金融结构和配置两方面对金融效率进行研究,并将金融效率阐述为为金融结构效率和金融配置效率。
2.国外相关研究
Athadeff(1954)是最早对金融行业规模以及效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收集并分析了在1938—1950年这段期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总共210多家的金融机构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金融机构的产出存在递增的规律以及成本规模效率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Jeng.shih.Ching(2001)则对日本、台湾和美国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了DEA方法分析。首先对日本的非人寿保险产业效率在产权结构和代理成本方面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美国地区金融机构时,研究了兼并和收购美国年代储蓄机构以及其规模和效率间存在的关系。
AllenN.Berger,AstridA.Dick, LawrenceGoldberg和Lawrence J. white(2007)在使用了 1982—2000年美国的银行数据,就银行业合并趋势的假说(两个竞争性的假说)进行检验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效率假说更为合理,更有优势,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在与小规模州内的竞争中,大规模跨州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地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3.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的研究开始几件较晚,在1998年,薛峰、杨德礼(1998)最早运用DEA方法测度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从而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综合效率。此后,很多学者将DEA方法运用到对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等问题的研究中。
沈能、赵建强(2006)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 1991-2002 年的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投资转化率偏低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刘飞(2007)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测度了各省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效率及金融业各项投入指标的相对有效度,并对各大区域的金融效率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陈建南、廖琪(2008)以2004年江西省十一个地区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应用DEA模型分析各地区金融机构及银行业的金融效率。实证分析表明,各地区的综合效率值相差不大,均在90%以上,反映各地区金融机构综合效率相对较高。
晏露蓉、陈宝泉等(2010)分析了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2004年和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运用DEA等方法对福建省金融服务效率作横向比较。从整体看,全国平均水平和大部分省市金融服务业的DEA效率值均较高,但东中西部依次较低;从分项看,大部分省市金融服务业全效率明显大于直接效率,金融服务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焦健(2012)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跟上述学者的指标体系完全不同类,他采用动态随机前沿分析法,在分析前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构建了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金融发展投入指标、金融产出指标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三大类。
4.述评
在对关于金融效率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DEA是一种能很好的效率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其自身具备了许多特有的优点,特别是近年来,该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亲睐和在实证中的广发运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学者虽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稍落后于国外学者,但是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并且国内金融效率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微观的银行效率,而以区域金融为视角、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为本文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二、模型评价和研究方法
(一)DEA模型评价
1978年,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最早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基于Farrell的理论所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包络线来替代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借助于数学规划的方法来构建观测数据的效率最佳前沿包络线,在此基础上比较具有相同类型投入产出的生产单位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借助于对每一个生产单位投入产出比率的分析,来确定这一个生产单元的生产前沿面。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比较每一个生产单元的前沿面和所对应的最佳前沿面,来测算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如果落在了生产前沿面上,则其效率值为1,此时的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如果没有落在最佳前沿面上,则是无效率的,其效率值在0-1之间。
最早的DEA效率评价模型是CCR模型(也称CRS),它的基本原理是: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中投入(即输入)有m种,产出(即输出)有s种;ur表示第r种类型产出(输出)的度量,且ur≥0;vi表示第i种投入(输入)的度量,且vi≥0。那么每一个决策单元都有其对应的效率评价指数,当进行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时,将所有的决策单元对应的效率指数看作约束条件,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看作目标,此时对应的最优化模型如下面所示:
..(1)
对于这个模型,也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如下分式规划:
...(2)
CCR模型测量的是当规模报酬不变的时候,生产单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运用,从而实现最大的产能,所测算的是综合技术效率,是对生产单位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的综合衡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Banker、Charnes和Cooper进一步提出了用来对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进行评价的BCC模型(也称VRS)。该模型扩展了原先CCR模型的使用范围,认为规模报酬是可变的,测算的是生产单位以既定的投入资源来获取相应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测算的结果可以解释现阶段的生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基于CCR模型,BCC模型进一步把综合技术效率分解成了两部分,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