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分析 1
2.1 相关概念界定 1
2.2 理论分析 2
3 淮安FDI及产业结构发展分析4
3.1 淮安FDI的发展概况 4
3.2 淮安产业结构的发展概况 6
3.3 淮安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0
4 FDI对淮安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1
4.1 FDI对淮安三次产业的影响 11
4.2 模型分析11
5 引导FDI促进淮安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4
5.1 由数量扩张到质量增进型的目标转型 15
5.2 由以小资本为主向以大型跨国资本为主的结构转 15
5.3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主体转型 16
5.4 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的邻域转型 16
5.5 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扩展的方式转型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图3.1 淮安FDI规模5
图3.2 淮安2010-2013 FDI来源地分布情况5
表3.1 1978-2013年淮安三大产业比重7
表 3.2 2005-2014年淮安经济数据8
表3.3 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工业部门一览表10表4.1 1989-2013年数据1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家和国家之间拥有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也越来越快,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空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现在最缺少的要素,推动了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本供给这两种手段来实现的。东道国不仅从流入的外资吸收了先进的技术、大量资本和现代的管理经验,而且还促进了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淮安是一个江苏中部城市,它不靠海、不沿江。盐河航道通航后,将形成与省干线航道网的一个新的通道,港口将通过洪泽湖、淮河、河南、安徽等广阔的腹地。童玉祥是淮安市经信委主任,他曾经说过:“伴随着淮安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外国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大量涌入将会带来蝴蝶效应,城市的产业将转型升级。”
吸收外资,并不是来者不拒。一味地招商引资不仅会带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后果,严重地还将导致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失去创新能力,引起产业结构升级滞后,这样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合理地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才能够充分发挥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探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联,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理,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东道国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研究对象,并放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作为讨论淮安经济发展的新的着重点。
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国外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1]。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界定,“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等直接投资者或某公司与另一国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依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我国的FDI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用实物、现汇、技能等在我国境内创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来共同举行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并通过经济政府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2.1.2 产业结构
在经济邻域,产业结构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指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从两方面考察分析的具体内容,其一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一定期间内产业间技术联系、联系方式的数目比例关系;其二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联系方式不断发展转变的趋势,揭示了经济发展进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换的规律和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构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2]。
2.1.3 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经济学家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苏东水(2000)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国家或地区三次产业间和各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高级化的进程;李建标(2001)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原先是处于低技术水平的结构形态,后来转变成高技术水平的结构形态,原先是低生产效率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形态,后来转变成高生产效率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形态。
2.2 理论分析
2.2.1 垄断优势理论
最先探索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把产业组织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作为理论基础,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归纳,产生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跨国公司可依靠资产和技术等垄断优势形成一定程度甚至是完全的垄断,从而排除自由竞争,使得垄断的价格保持高利润。所以,外商直接投资是拥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掌管不完全市场,来获取超额利润而选择的一种手段[3]。
2.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教授邓宁(Dunning)在汲取以往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折衷主义方式,它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理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外生产的理论模式,也就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是OIL模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大优势最基本的要素,是用来决定跨国公司的行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其中所有权优势是基础,内部化优势是实现所有权优势的载体,区位优势则是实现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企业同时具有这三个基本条件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才有所回报。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龙(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可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可用来诠释对外直接投资。
费龙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一阶段是创新过程,也被称为新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因为创新国对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垄断地位,因此,虽然价格高了一点,但还是有需求,而且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受生产成本差距的影响不大,此刻最有利的手段就是安排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过程。此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基本稳定,市场上仿冒者和竞争者的出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大,竞争的关键就是降低成本。这时候因为国外劳动成本比创新国低,同时创新国企业为了避让关税壁垒,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投入生产。投资区域一般是那些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创新国差不多,但是劳动力成本没有创新国高的。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在这个阶段,价格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产技术的传播,而且创新国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此时只能转移生产。正常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再将产品卖给跨国公司母国或者其他外国市场。
1 引言 1
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分析 1
2.1 相关概念界定 1
2.2 理论分析 2
3 淮安FDI及产业结构发展分析4
3.1 淮安FDI的发展概况 4
3.2 淮安产业结构的发展概况 6
3.3 淮安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0
4 FDI对淮安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1
4.1 FDI对淮安三次产业的影响 11
4.2 模型分析11
5 引导FDI促进淮安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4
5.1 由数量扩张到质量增进型的目标转型 15
5.2 由以小资本为主向以大型跨国资本为主的结构转 15
5.3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主体转型 16
5.4 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的邻域转型 16
5.5 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扩展的方式转型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图3.1 淮安FDI规模5
图3.2 淮安2010-2013 FDI来源地分布情况5
表3.1 1978-2013年淮安三大产业比重7
表 3.2 2005-2014年淮安经济数据8
表3.3 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工业部门一览表10表4.1 1989-2013年数据1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家和国家之间拥有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也越来越快,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空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现在最缺少的要素,推动了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本供给这两种手段来实现的。东道国不仅从流入的外资吸收了先进的技术、大量资本和现代的管理经验,而且还促进了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淮安是一个江苏中部城市,它不靠海、不沿江。盐河航道通航后,将形成与省干线航道网的一个新的通道,港口将通过洪泽湖、淮河、河南、安徽等广阔的腹地。童玉祥是淮安市经信委主任,他曾经说过:“伴随着淮安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外国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大量涌入将会带来蝴蝶效应,城市的产业将转型升级。”
吸收外资,并不是来者不拒。一味地招商引资不仅会带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后果,严重地还将导致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失去创新能力,引起产业结构升级滞后,这样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合理地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才能够充分发挥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探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联,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理,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东道国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研究对象,并放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下,作为讨论淮安经济发展的新的着重点。
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国外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1]。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界定,“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等直接投资者或某公司与另一国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依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我国的FDI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用实物、现汇、技能等在我国境内创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来共同举行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并通过经济政府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2.1.2 产业结构
在经济邻域,产业结构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指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从两方面考察分析的具体内容,其一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一定期间内产业间技术联系、联系方式的数目比例关系;其二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联系方式不断发展转变的趋势,揭示了经济发展进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换的规律和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构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2]。
2.1.3 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经济学家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苏东水(2000)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国家或地区三次产业间和各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高级化的进程;李建标(2001)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原先是处于低技术水平的结构形态,后来转变成高技术水平的结构形态,原先是低生产效率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形态,后来转变成高生产效率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形态。
2.2 理论分析
2.2.1 垄断优势理论
最先探索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把产业组织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作为理论基础,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归纳,产生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跨国公司可依靠资产和技术等垄断优势形成一定程度甚至是完全的垄断,从而排除自由竞争,使得垄断的价格保持高利润。所以,外商直接投资是拥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掌管不完全市场,来获取超额利润而选择的一种手段[3]。
2.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教授邓宁(Dunning)在汲取以往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折衷主义方式,它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理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外生产的理论模式,也就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中心是OIL模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大优势最基本的要素,是用来决定跨国公司的行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其中所有权优势是基础,内部化优势是实现所有权优势的载体,区位优势则是实现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企业同时具有这三个基本条件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才有所回报。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龙(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可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可用来诠释对外直接投资。
费龙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一阶段是创新过程,也被称为新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因为创新国对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垄断地位,因此,虽然价格高了一点,但还是有需求,而且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受生产成本差距的影响不大,此刻最有利的手段就是安排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过程。此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基本稳定,市场上仿冒者和竞争者的出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大,竞争的关键就是降低成本。这时候因为国外劳动成本比创新国低,同时创新国企业为了避让关税壁垒,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投入生产。投资区域一般是那些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创新国差不多,但是劳动力成本没有创新国高的。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在这个阶段,价格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产技术的传播,而且创新国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此时只能转移生产。正常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再将产品卖给跨国公司母国或者其他外国市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