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分析
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共12家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同时发放问卷调查了全国共514位居民的理财产品需求情况。以上数据和调查结果均表明部分银行之间存在趋同情况,且一些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本文基于理财产品供给和居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结合互联网理财产品小额购买、随时赎回等优点,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在增加其保本产品的同时,适当缩短部分产品的期限结构、降低起购金额、丰富理财产品的币种,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产品,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增值保值服务。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 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需情况4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4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比较分析5
(一)按收益类型比较5
(二)按风险等级比较5
(三)按期限结构比较6
(四)按供给品种比较6
(五)按预期年化收益比较7
(六)小结8
四、我国居民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8
(一)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了解情况8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8
1.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8
2.不同风险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9
3.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10
4.不同起购金额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11
5.不同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购买现状11
(三)潜在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者的需求12
1.理财产品的定位12
2.购买理财产品的设想12
(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及需求13
1.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现状13
2.居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需求13
(五)小结13
五、结论与建议14
(一)结论14
(二)建议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6
附录 我国居民理财产品需求调查问卷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近来年在持续、快速的增长。2007年理财产品的存量仅为5000亿元,2013年底存量就达到了10.24万亿元,全国共4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总计144,043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70.48万亿元。2014年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增至525家,2015年则有46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186,792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截至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97,636只产品,募集资金83.98万亿元。综合近几年的理财产品发售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多以低等级和中低等级风险、非保本浮动收益、16个月的中期封闭式产品为主。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在2013年曾对理财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探究理财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在50628名被调查者中,约55.48%的居民偏好在柜台购买理财产品,而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购买的居民分别占37.68%和6.84%。在起购金额方面,34.46%的居民偏好2万5万元的产品,而愿意购买10005000元和10万元以上理财产品的人群占比不足10%。在产品收益类型方面,选择保本收益和保证收益的居民分别占比49.16%和38.08%;选择非保本及其他产品的总和不超过14%。在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方面,大多数居民选择了13个月的产品(39.71%)和36个月的产品(35.40%)。对于理财产品的多种要素,投资者最关心产品是否保本及预期收益率,而对于起购金额、期限等要素最不关注。
结合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的理财产品供给和居民需求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虽在持续扩大,但其产品结构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其中收益类型以非保本浮动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对于保本产品的需求。而起购金额、期限结构和风险等均与大多数居民的偏好一致。本文基于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供给与居民需求发生偏差的情况,再次针对上述供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究发展迅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是否在2017年第一季度有所改变。另外,在2013年至今的4年内,我国居民对于银行业理财产品的需求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仍需进一步的调查。本文将基于银行理财产品和居民的供需关系,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今后发展的可能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居民的投资需求,避免供求不匹配、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不良的状况。
二、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需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现状表现为产品数量、种类不断增多,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收益率整体提高,投资期限短期化等(张楠,2013;张健,2015)。王千红(2016)调查了20142015年的数据得出,非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据大部分市场,显示出一些风险偏好人群对于高收益的追求。显然,投资者在规避了股市债券等高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着理财产品最大化的收益。在理财产品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发行主体是商业银行,而从理财产品的币种来看,银行正从人民币理财产品占主导转向以人民币理财为主,美元等外币为辅的分布情况;从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债券、货币市场以及组合投资类产品(方先明,余丁洋,杨波,2015)。肖立晟(2012)在研究中给出了20062012年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历年期限结构的比例,超过八成的产品以中短期产品为主。
周敏(2014)提出,老龄人群因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正不断扩大,部分银行也已经开始针对老年投资者设计出相应的理财产品。蒂娜哈里森认为银行应该重视理财产品的个性化服务,因客户更希望理财分析师有针对性地定制适合自己的产品。钱韵(2014)对121位居民做出调查,认为居民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影响理财目的的因素,大多居民都是为了增值保值。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机构方面,调查表示多数居民愿意选择大型国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因此中小银行应适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吸引客户。左敏(2014)在调查了193位居民后得知,预期收益率是最影响居民购买理财的决策因素,其次为服务质量和风险因素。然而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忽视了与投资者的交流沟通。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 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需情况4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4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比较分析5
(一)按收益类型比较5
(二)按风险等级比较5
(三)按期限结构比较6
(四)按供给品种比较6
(五)按预期年化收益比较7
(六)小结8
四、我国居民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8
(一)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了解情况8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8
1.不同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8
2.不同风险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9
3.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10
4.不同起购金额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11
5.不同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购买现状11
(三)潜在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者的需求12
1.理财产品的定位12
2.购买理财产品的设想12
(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购买现状及需求13
1.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现状13
2.居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需求13
(五)小结13
五、结论与建议14
(一)结论14
(二)建议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6
附录 我国居民理财产品需求调查问卷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近来年在持续、快速的增长。2007年理财产品的存量仅为5000亿元,2013年底存量就达到了10.24万亿元,全国共4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总计144,043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70.48万亿元。2014年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增至525家,2015年则有46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186,792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截至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97,636只产品,募集资金83.98万亿元。综合近几年的理财产品发售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多以低等级和中低等级风险、非保本浮动收益、16个月的中期封闭式产品为主。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在2013年曾对理财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探究理财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在50628名被调查者中,约55.48%的居民偏好在柜台购买理财产品,而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购买的居民分别占37.68%和6.84%。在起购金额方面,34.46%的居民偏好2万5万元的产品,而愿意购买10005000元和10万元以上理财产品的人群占比不足10%。在产品收益类型方面,选择保本收益和保证收益的居民分别占比49.16%和38.08%;选择非保本及其他产品的总和不超过14%。在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方面,大多数居民选择了13个月的产品(39.71%)和36个月的产品(35.40%)。对于理财产品的多种要素,投资者最关心产品是否保本及预期收益率,而对于起购金额、期限等要素最不关注。
结合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的理财产品供给和居民需求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虽在持续扩大,但其产品结构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其中收益类型以非保本浮动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对于保本产品的需求。而起购金额、期限结构和风险等均与大多数居民的偏好一致。本文基于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供给与居民需求发生偏差的情况,再次针对上述供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究发展迅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供给结构是否在2017年第一季度有所改变。另外,在2013年至今的4年内,我国居民对于银行业理财产品的需求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仍需进一步的调查。本文将基于银行理财产品和居民的供需关系,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今后发展的可能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居民的投资需求,避免供求不匹配、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不良的状况。
二、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供需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现状表现为产品数量、种类不断增多,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收益率整体提高,投资期限短期化等(张楠,2013;张健,2015)。王千红(2016)调查了20142015年的数据得出,非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据大部分市场,显示出一些风险偏好人群对于高收益的追求。显然,投资者在规避了股市债券等高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着理财产品最大化的收益。在理财产品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发行主体是商业银行,而从理财产品的币种来看,银行正从人民币理财产品占主导转向以人民币理财为主,美元等外币为辅的分布情况;从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债券、货币市场以及组合投资类产品(方先明,余丁洋,杨波,2015)。肖立晟(2012)在研究中给出了20062012年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历年期限结构的比例,超过八成的产品以中短期产品为主。
周敏(2014)提出,老龄人群因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正不断扩大,部分银行也已经开始针对老年投资者设计出相应的理财产品。蒂娜哈里森认为银行应该重视理财产品的个性化服务,因客户更希望理财分析师有针对性地定制适合自己的产品。钱韵(2014)对121位居民做出调查,认为居民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影响理财目的的因素,大多居民都是为了增值保值。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机构方面,调查表示多数居民愿意选择大型国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因此中小银行应适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吸引客户。左敏(2014)在调查了193位居民后得知,预期收益率是最影响居民购买理财的决策因素,其次为服务质量和风险因素。然而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忽视了与投资者的交流沟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