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上市银行业务结构的分析(附件)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稳固发展对维系国民经济稳定与金融系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监管愈加严格,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以及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过度依赖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适时转变盈利模式。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净利息收入占比和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的中间业务占比对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定量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向,即是否应侧重发展中间业务。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现状 3
1.净利润增速继续放缓 4
2.存贷款业务增速下降 4
3.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5
4.营收构成逐年变化 5
(二)两类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比较 5
(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问题小结 6
1.利息收入比重依然较高 6
2.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6
3.金融创新不足 7
4.存贷比较低 7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外部驱动因素 7
(一)外部驱动因素 7
1.经济转型 7
2.金融改革 7
3.资本约束 7
4.金融脱媒 7
5.利率市场化 8
6.客户需求多元化 8
7.信息技术发展 8
(二)内部驱动因素 8
1.信贷业务劣势曝露 8
2.中间业务优势凸显 8
3.维护股东利益 8
五、我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的实证研究 8
(一)样本选择与变量设置 8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检验 9
(三)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10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基于上市银行业务结构的分析
引言
引言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稳固发展对维系国民经济稳定与金融系统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完成,同年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加快了我国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同时,以余额宝、活期通等理财AP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导致金融脱媒化加剧,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业务发展战略。此外,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将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由4%提高至6%,我国银监会随后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监测标准,这无疑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苛的资本约束。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实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以信贷资产扩张为业务发展重点。随着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持续推进,资本约束与金融监管愈加严格,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以及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存贷款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过度依赖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转变盈利模式。
那么,如何顺利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呢?国际经验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主动拓展中间业务,积极拓宽非利息收入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业务结构,逐步由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向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转变。然而拓展中间业务能否显著提升我国银行的整体盈利?相比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否更强?
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经营环境的挑战,顺利转变盈利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先定性分析我国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转型必要性,再通过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对16家上市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定量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向,即是否应侧重发展中间业务。
二、文献综述
盈利模式是商业银行对业务结构、产品布局和收入来源等方面的综合规划,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Muados(1998)的研究也证实,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呈正相关,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能够促使银行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7]。
国外学者较早开始探讨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研究成果也较多,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拓展中间业务有助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二是认为拓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影响甚微,甚至会增加管理成本,抑制其盈利能力。支持前者的学者占绝大多数,如Templeton和Severiens(1992)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业务多元化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营业利润率的变动幅度,推出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业务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10]。Carvallo等(2005)通过分析成本效率,证实以非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减少银行的业务成本[3]。Calmes(2007)认为,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作用是分段的,多元化中间业务的影响尤其显著[2]。部分学者还强调商业银行应当逐渐提高中间业务的规模比重,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或路径。如Kevin J. Stiroh(2002)针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新方向[6]。Rima Turk Ariss(2010)对比了20002006年样本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现期间实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爱尔兰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明显高出其余13个实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国家[8]。Estrella(2001)研究了商业银行与其他性质金融机构合作的盈利情况,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促进了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而与保险、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对其经营发展影响微弱,该结论为商业银行开展顾问咨询、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持[5]。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亦不在少数。如Muados(1998)表示,虽然多元化业务丰富了银行的业务品种,有助形成范围经济优势,但协调各项业务也增加了经营成本,反而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7]。Stiroh(2004)经过实证得出,商业银行开展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时,表内外风险可能出现交叉传染,增加经营风险,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9]。Leptit(2008)和Calmes(2009)等人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却也加大了营业收入的波动幅度,说明多元化经营具有一定风险性和不稳定性[4]。国内学者张羽(2010)通过实证得出类似结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有助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高可能会产生反向效果,抑制银行的盈利能力[12]。因此,如何协调中间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平衡发展是商业银行值得深思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