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我国直接融资的规模、方式、比重均不断提高,同时越来越宽松的监管体制赋予了我国金融市场更多的自主权,从而逐渐形成了大量市场资金从间接融资市场转向直接市场。这种现象就是“金融脱媒”。该篇文章以现有的研究文献为基础,结合它们的理解和解释,尝试用整理到的具体数据对于金融脱媒的现象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的量化验证,进而对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受到的详细后果作出合理解释和预测,并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提供系统性的分析和理性的指导。同时,文中的实证研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对理论假说进行修正与实证检验,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三、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概况 3
1.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 3
2.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构成情况 4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4
(三) 我国金融脱媒的具体表现 6
1.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6
2.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7
3.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 7
(四) 我国金融脱媒的特点 8
1.扩散性 8
2.重叠性 8
3.不对称性 8
四、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一) 指标选取 9
1.被解释变量 9
2.解释变量 9
3.控制变量 9
(二)实证分析过程 10
1. 建立多元线性方程 10
2. 模型假设 10
3. 实证过程 10
4. 实证结论 11
五、 对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时的建议 12
(一)调整经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 12
(二)全方位创新 12
(三)全力应对互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网金融 13
(四)健全体制体系 13
六、 结论与展望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是第一个出现金融脱媒的国家,紧接着其他的西方各国也陆续产生这一经济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金融脱媒在我国呈现出长期性、反复性以及传染性等特征。广义上金融脱媒指资金的供给方避开金融中介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进行资金往来,而狭义上的金融脱媒则把其中的金融中介范围缩小到银行系统。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后者。
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面对金融脱媒的时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趋利性,即政府在对市场的干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带来的收益率下降,分布在市场上的大量流动资金为了保证较高收益率而倾向于避开商业银行这一渠道,选择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企业融通资金。同时散布在市场中的众多资金需求者更多地选择在资本市场中以发行债券、股票等手段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而不是一味地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相应的,全国居民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把钱存在银行,而是开始投资证券市场,来购买债券、股票等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伴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受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利率受到中国政府实施的市场化管制,结果造成商业银行的各项存贷款业务均受到巨大冲击。中央银行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的连续两次降息政策,将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大幅度下调至2.5%和5.35%。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改变了许多居民的结算习惯和理财行为。
所以说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商业银行如何在行业内外的双重压力情况下不断弱化金融脱媒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文献综述
金融脱媒是指金钱的供需双方不通过商业银行等作为媒介而进行交易。“媒”即为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的过程中,作为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机构,其功能主要是调控金融、促进资金融通、便利支付结算以及规范优化社会资源的配备。
金融脱媒在不断深化时,一方面会引发创新改革活动的持续进行,另一方面也会促使整体的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作用对象,其受到的影响极具代表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十分一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想要在短时间内合理获得大量资金的方式十分稀少,这就为金融脱媒在我国的渗透速度作出铺垫。金融脱媒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创新发展的机会。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学者很早便开始对脱媒这一方面进行研究,Donald D.Hester(1969)便是最先指出脱媒的相关观念。他觉得,金融脱媒是一种变化,即为原本的中间人系统过渡到储蓄者与投资者直接进行交易的一个过程。而在后来的研究中,Harmes(2001)将其定义为:投资方或金融对象的需求方避开银行等与集资者或供应者直接开始资金买卖。
具体来说,对金融脱媒的划分集中于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上的脱媒,具体表现出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传统性业务市场份额的大幅度减少。Walter J.Stuart(1976)提出,这是指需要货币的人使用除传统储蓄外的多种其余资金筹集方法,如企业股票、国家债券等。Mishkin F.S.(2001)觉得金融脱媒存在于社会的通胀期间,这一时间段银行等机构的主要盈利相关指标存贷款利率得到严格控制,自然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收益比普通的储蓄存款高,导致了金钱流向了证券、保险机构的现象。其次是银行业层面的脱媒,这一过程中不仅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下降,而且银行其他业务也相应下滑,即脱媒致使整个银行业的中介地位下降。Martin(1998)明确表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银行业的中介作用将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没有前途,将变得多余。最后是金融中间者的脱媒,也是目前看来最高层次的脱媒。国外学者Hamilton(1986)指出脱媒是公司选择绕过银行等组织而去进行借债的做法。French & Leyshon(2004)则把这一概念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经济商品的获取者避开中介机构,直接进行交易。其二是指公司不利用银行而选择上述类似的做法自己获取资金。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金融中介机构功能的全面下降,资金供求双方基本可以实现直接交易,完全避开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三、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概况 3
1.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 3
2.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构成情况 4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4
(三) 我国金融脱媒的具体表现 6
1.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6
2.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7
3.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 7
(四) 我国金融脱媒的特点 8
1.扩散性 8
2.重叠性 8
3.不对称性 8
四、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一) 指标选取 9
1.被解释变量 9
2.解释变量 9
3.控制变量 9
(二)实证分析过程 10
1. 建立多元线性方程 10
2. 模型假设 10
3. 实证过程 10
4. 实证结论 11
五、 对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时的建议 12
(一)调整经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 12
(二)全方位创新 12
(三)全力应对互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网金融 13
(四)健全体制体系 13
六、 结论与展望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引言
引言
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是第一个出现金融脱媒的国家,紧接着其他的西方各国也陆续产生这一经济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金融脱媒在我国呈现出长期性、反复性以及传染性等特征。广义上金融脱媒指资金的供给方避开金融中介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进行资金往来,而狭义上的金融脱媒则把其中的金融中介范围缩小到银行系统。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后者。
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面对金融脱媒的时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趋利性,即政府在对市场的干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带来的收益率下降,分布在市场上的大量流动资金为了保证较高收益率而倾向于避开商业银行这一渠道,选择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企业融通资金。同时散布在市场中的众多资金需求者更多地选择在资本市场中以发行债券、股票等手段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而不是一味地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相应的,全国居民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把钱存在银行,而是开始投资证券市场,来购买债券、股票等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伴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受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利率受到中国政府实施的市场化管制,结果造成商业银行的各项存贷款业务均受到巨大冲击。中央银行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的连续两次降息政策,将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大幅度下调至2.5%和5.35%。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改变了许多居民的结算习惯和理财行为。
所以说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商业银行如何在行业内外的双重压力情况下不断弱化金融脱媒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文献综述
金融脱媒是指金钱的供需双方不通过商业银行等作为媒介而进行交易。“媒”即为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的过程中,作为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机构,其功能主要是调控金融、促进资金融通、便利支付结算以及规范优化社会资源的配备。
金融脱媒在不断深化时,一方面会引发创新改革活动的持续进行,另一方面也会促使整体的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作用对象,其受到的影响极具代表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十分一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想要在短时间内合理获得大量资金的方式十分稀少,这就为金融脱媒在我国的渗透速度作出铺垫。金融脱媒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创新发展的机会。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学者很早便开始对脱媒这一方面进行研究,Donald D.Hester(1969)便是最先指出脱媒的相关观念。他觉得,金融脱媒是一种变化,即为原本的中间人系统过渡到储蓄者与投资者直接进行交易的一个过程。而在后来的研究中,Harmes(2001)将其定义为:投资方或金融对象的需求方避开银行等与集资者或供应者直接开始资金买卖。
具体来说,对金融脱媒的划分集中于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上的脱媒,具体表现出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传统性业务市场份额的大幅度减少。Walter J.Stuart(1976)提出,这是指需要货币的人使用除传统储蓄外的多种其余资金筹集方法,如企业股票、国家债券等。Mishkin F.S.(2001)觉得金融脱媒存在于社会的通胀期间,这一时间段银行等机构的主要盈利相关指标存贷款利率得到严格控制,自然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收益比普通的储蓄存款高,导致了金钱流向了证券、保险机构的现象。其次是银行业层面的脱媒,这一过程中不仅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下降,而且银行其他业务也相应下滑,即脱媒致使整个银行业的中介地位下降。Martin(1998)明确表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银行业的中介作用将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没有前途,将变得多余。最后是金融中间者的脱媒,也是目前看来最高层次的脱媒。国外学者Hamilton(1986)指出脱媒是公司选择绕过银行等组织而去进行借债的做法。French & Leyshon(2004)则把这一概念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经济商品的获取者避开中介机构,直接进行交易。其二是指公司不利用银行而选择上述类似的做法自己获取资金。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金融中介机构功能的全面下降,资金供求双方基本可以实现直接交易,完全避开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98.html